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汪燮卿

双月刊

1001-8719

syxb8282.ripp@sinopec.com;syxb8282@163.com

010-62310752;82368282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18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Journal Acta Petrole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ing S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原油的性质与组成、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工艺、炼油化工催化剂、燃料和石油化学品及助剂、化学工程、反应动力学、系统工程、环保油品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及研究结果的综合评述;优先报道上述各方面的最新成果,每期均有若干论文被国内外许多重要刊物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悬浮床加氢固体产物高值化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岳艺群张丽华李琢高瑞通...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重油悬浮床加氢固体产物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对其进行结构活化,研究工艺条件对活化产物组成结构及电化学储能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具有石油焦中均匀分散单层二硫化钼复合结构的固体产物为原料,通过KOH活化制备得到硫化钼/多孔碳复合材料.以KOH为活化剂,当石油焦/KOH质量比为1/3时,在800 ℃下处理2.5 h,所得活化产物的比表面积可达1998.5 m2/g.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上述条件制得的硫化钼/多孔碳复合材料在6 mol/L KOH电解液中,电流密度为1 A/g时比电容为176.1 F/g,并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在1 mol/L Na2SO4电解液中,电流密度为1 A/g下能量密度为24.25 W·h/kg时,对应的功率密度为900.01 W/kg,且循环3000圈后电容保持率达到91.17%,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及循环稳定性.

    悬浮床加氢焦炭硫化钼多孔碳超级电容器

    预喷参数对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陈庆涛刘军恒孙平嵇乾...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工作特性,对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进气系统改造实现了乙醇/柴油双燃料燃烧模式,并开展了预喷参数(预喷正时、预喷油量和预-主喷间隔)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和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提前预喷正时使得双燃料燃烧相位提前,放热率峰值也随之增加;但预喷正时为上止点前(BTDC)22~25° CA时,会导致放热率曲线由双峰分布转变为三峰分布,CO、HC、Soot、甲醛、乙醛和乙烯排放量均降低,而NOx排放量呈现增高趋势,有效热效率(BTE)逐渐降低.在预喷正时为19° CA BTDC时,当预喷油量由2.5 mg/cyc逐渐增加至4.5 mg/cyc时,CO和HC排放量逐渐降低,而NOx排放量逐渐增加,BTE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Soot排放量在预喷油量3.0 mg/cyc下达到最低值0.07 FSN.在预喷策略下,提前主喷正时能够使双燃料发动机主喷燃烧相位逐渐提前并靠近上止点,最大缸内压力增加,CO、HC、Soot、甲醛、乙醛和乙烯排放量显著降低,同时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得到改善;在平均有效压力(BMEP)为1.05 MPa和主喷正时11° CA BTDC的工况下,乙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BTE达到最高值40.31%.

    双燃料发动机预喷参数燃烧排放有效热效率

    融合可解释机器学习的成品汽油调和配方质量预测评价与致因分析

    李炜郑明杰李亚洁梁成龙...
    12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成品汽油调和配方需"先验"评价与修正的驱动,本研究将轻量级梯度提升树(LightGBM)与可解释机器学习(SHAP)方法相结合,兼顾复杂模型精度高与后验SHAP可解释性强的各自优势,提出了一种调和配方质量预测评价及致因分析方法.该方法先引用改进遗传算法(IGA)优化LightGBM的超参数,建立了可同时预测成品汽油性能和环保指标的模型,并结合汽油国ⅥA标准与企业生产实际制定了配方质量评价标准,实现配方"先验"评价;再基于SHAP的全局和局部致因分析,对缺陷配方给出了易于操作的单变量定性修正建议.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BP网络和随机森林(RF)、以及采用随机搜索和GA优化参数的LightGBM等模型,IGA_LightGBM模型可得到更全面和精准的预测指标,SHAP致因分析可给出契合实际的修正建议.该方法是智能算法代替人工的有益探索.

    成品汽油调和配方质量评价可解释机器学习预测建模致因分析参数优化

    耐盐性PAM-AMPS/Fe3O4纳米减阻剂流变性

    秦文龙李璐李国庆李晗晰...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AMPS)共聚物接枝纳米Fe3O4合成了一种PAM-AMPS/Fe3O4纳米减阻剂,并利用动态流变仪研究了 PAM-AMPS/Fe3O4减阻剂的剪切稀释性,分析了纳米Fe3O4、盐含量及剪切作用对其流变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AM-AMPS/Fe3O4纳米减阻剂的粒径为100~500 nm)黏均分子质量为4.99× 106 g/mol;在30 ℃下,剪切速率大于0.3 s-1时PAM-AMPS/Fe3O4减阻剂表现出显著的剪切稀释特征,该减阻剂具有更复杂的微观结构,其超临界质量分数为0.035%,相比空白聚合物表现出更优良的增黏性能和黏弹性;由于AMPS含有耐温耐盐基团,在NaCl和CaCl2质量分数分别为10%和5%的条件下,PAM-AMPS/Fe3O4减阻剂黏度保留率分别为69%和53%,表现出了较强的耐盐性;同时,该减阻剂在剪切速率1000 s-1条件下剪切3600、7200 s后的黏度回复率分别为100%和94%,表现出良好的耐剪切性.

    减阻剂聚丙烯酰胺纳米Fe3O4黏弹性流体耐盐性耐剪切性流变行为

    油酸甲酯基琥珀酸、单甲酯、双甲酯的合成及防锈性能

    张羿蔺建民夏鑫李妍...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油酸甲酯与马来酸酐(MA)为原料制备了油酸甲酯基琥珀酸酐(ASA)、油酸甲酯基琥珀酸(MSA)、油酸甲酯基琥珀酸单甲酯(MMS)和油酸甲酯基琥珀酸双甲酯(MDS)作为防锈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电喷雾电离质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分析确定了 4种防锈剂的结构,并考察4种防锈剂在加氢柴油和150SN润滑油基础油中的防锈蚀性能.结果表明:在加氢柴油中,MSA添加质量分数25 μg/g时防锈效果能达到无锈级别,MMS添加质量分数50 μg/g时的防锈效果能达到无锈级别;在润滑油中,MSA添加质量分数50 μg/g时防锈效果能达到无锈级别,MMS添加质量分数50 μg/g时防锈效果能达到无锈级别.并且MSA酸值比工业防锈剂T746低100 mgKOH/g,MMS酸值比工业防锈剂T747低50 mgKOH/g,适用于调制酸值要求低的汽轮机油和液压油.

    油酸甲酯琥珀酸酐阿德尔-烯反应防锈剂加氢柴油润滑油基础油酸值

    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

    丁丽芹张彦平刘思凡苏碧云...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桐油(TO)、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Schlenk装置合成了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PTO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了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利用热重分析仪(TGA)测定了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降凝、增黏和抗磨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桐油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质量比为1.5∶8.5、引发剂用量为1.0%(在单体中的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6 h时,共聚物的收率较高(44.99%),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8289.润滑油馏分(350~395 ℃)中添加质量分数0.8%的共聚物时,可将其凝点(TSP)降低6 ℃,将磨斑直径降低0.314 mm;添加质量分数0.5%的共聚物时,可将其黏度指数(Ⅵ)提高69.所合成的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可作为一种具有良好降凝、增黏和抗磨性能的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

    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

    柴油/天然气/氢气三燃料化学动力学机理的构建

    张韦毛仕迪陈朝辉李泽宏...
    16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柴油、天然气、氢气3种燃料在发动机缸内的燃烧过程,构建了含120种组分、612步基元反应的柴油/天然气/氢气(DNH)三燃料机理.对DNH机理进行点火延迟敏感性分析、反应路径分析,调整关键反应指前因子,利用Chemkin验证DNH机理的点火延迟期和层流火焰速度,同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耦合DNH动力学反应机理的方法,对发动机缸内纯柴油、柴油/天然气、柴油/天然气/氢气3种燃烧模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高碳数多组分柴油模型构建的DNH机理,其预测结果与点火延迟期、层流火焰速度试验数据均能良好吻合;计算流体动力学耦合DNH机理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得到的发动机缸内压力和放热率变化一致,DNH机理适用于预测柴油/天然气/氢气三燃料发动机的缸内燃烧过程.

    柴油天然气氢气发动机化学动力学燃烧模式层流火焰

    柴油加氢脱氮集总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黄镇鞠雪艳丁石聂红...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柴油加氢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类型进行识别,结合含氮化合物在氮化学发光检测器(NCD)上的保留及响应特性,得到不同工艺条件下含氮化合物的类型分布.基于咔唑侧链甲基数的不同,建立了包含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液时空速、氢/油体积比以及杂质含量(硫化氢、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等影响因素的五集总Langmuir-Hinshelwood加氢脱氮(HDN)动力学模型;模型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求解,验证结果表明拟合值与实验值相吻合.动力学模型可用于HDN过程工艺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350 ℃、反应压力为6.4 MPa和氢/油体积比为300条件下,氮化物的脱除效果最优.

    NiMo催化剂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参数估计预测

    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顶灰环的流动特性

    曹鸣谦陈建义樊骁琦崔灏...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内由于二次涡的作用在上部存在一个旋转的顶灰环,不仅会降低分离效率,而且会造成冲蚀磨损.采用有机玻璃制造的PV型旋风分离器(筒体直径D=160mm)以及丙烯腈待生催化剂和铁矿粉,在入口气速(vin)为12~20 m/s、入口气流颗粒质量浓度(Cin)为 10~100 g/m3条件下进行实验,利用高速摄像机考察顶灰环的流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顶灰环存在周期性脱落现象;脱落周期与入口气速和入口气流颗粒质量浓度有关,且随入口气速增大而增大,随入口气流颗粒质量浓度增大而减小.为进一步分析顶灰环的形成机理,利用Fluent模拟了环形空间的气相流场.结果表明,二次涡对颗粒群的夹带形成了顶灰环,顶灰环颗粒的积累导致顶灰环发生周期性脱落.在模拟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准数关联的顶灰环脱落周期的预测模型.

    旋风分离器顶灰环颗粒聚集脱落数值模拟

    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流动特性数值研究

    耿坤孙治谦李腾孙铭泽...
    193-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流场特性,了解短路流这一特殊流型对其性能影响,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离散颗粒模型对气、液两相流动特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Q准则对涡流特征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一级旋流管内流动特性与传统旋流分离器相似,增加二级旋流管使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形成了大量的局部二次涡流.当入口气速为7 m/s时,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中一级旋流区内短路流流量高达入口流量的70.28%;增设二级旋流管对改善分离器性能具有重要作用,两级分离后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对直径6μm以上的液滴能够实现完全分离.本研究为气-液旋流分离器的结构开发和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基础数据.

    级联式气-液旋流分离器流动特性Q准则短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