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汪燮卿

双月刊

1001-8719

syxb8282.ripp@sinopec.com;syxb8282@163.com

010-62310752;82368282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18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Journal Acta Petrole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ing S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原油的性质与组成、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工艺、炼油化工催化剂、燃料和石油化学品及助剂、化学工程、反应动力学、系统工程、环保油品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及研究结果的综合评述;优先报道上述各方面的最新成果,每期均有若干论文被国内外许多重要刊物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功能化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烷基化油研究进展

    于琳浩毛继平张国良陈雅琪...
    1264-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车用汽油国Ⅵ排放标准的实施,生产高品质汽油的烷基化工艺受到了广泛关注.异丁烷(C4)烷基化产物是一种理想的汽油调和组分,其中离子液体烷基化技术在生产高辛烷值烷基化油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围绕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技术特点,介绍了功能化Brønsted(B)酸、Lewis(L)酸离子液体在烷基化反应过程中对原料溶解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以及B-L双酸型离子液体在提升丁烯异构化和异丁烷氢转移过程的协同作用;重点讨论了酸性离子液体结构功能化调控与C4烷基化物料传质之间的关系.针对功能化酸性离子液体在优化烷基化反应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展望了功能化酸性离子液体在生产烷基化油技术路线中的应用前景,有望为优化离子液体设计提供思路.

    离子液体功能化烷基化酸性异丁烷

    Ti1Li3Al2-LDHs@OBAC的结构及其光催化CO2还原特性

    凌洁周安宁王文珍李瑞琪...
    1275-1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尿素水热法制备了类水滑石(Ti1Li3Al2-LDHs),将其负载于氧化椰壳活性炭(OBAC)表面制得Ti1Li3Al2-LDHs@OBAC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SEM、TEM、N2吸附-脱附等温线、XPS、CO2静态吸附等温线、CO2-TPD、UV-Vis和EIS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基于Ti1Li3Al2-LDHs构建Ti1Li3Al2-LDHs@OBAC的结构模型,利用CO2-水反应体系研究其光催化CO2还原特性.结果表明:Ti1Li3Al2-LDHs中Ti4+、Li+取代MgAl-LDHs中Mg2+形成以Ti4+、Li+为中心的八面体结构,斜方堆积(3R)形成2D层片结构,层间阴离子为CO32-.Ti1Li3Al2-LDHs@OBAC呈球状包覆结构,六边形层片Ti1Li3Al2-LDHs垂直生长于OBAC表面;在反应温度80 ℃、反应时间8 h条件下,Ti1Li3Al2-LDHs@OBAC的光催化CO2还原CO产率、CH4产率和CO/CH4产率比分别为42.62、1.18 μmol/g和36.OBAC的碳缺陷增强了催化剂对CO2的吸附活化能力,显著提高Ti1Li3Al2-LDHs@OBAC 光催化 CO2 还原活性.

    类水滑石光催化CO2还原活性炭结构复合材料

    油脂加氢处理催化剂活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韩坤习远兵丁石葛泮珠...
    1287-1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要求逐渐提升.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开发的生物质燃料不仅具有大幅降低碳排放的效果,而且具备大规模连续化生产的特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废弃油脂中氧含量较高,难以满足作为燃料的热值高、稳定性好的要求,因此要进行加氢处理过程脱氧.在工业上常用硫化态加氢脱氧催化剂,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等问题受到重点关注.综述了对废弃油脂组成、硫化态加氢脱氧催化剂结构、活性位点的认识,总结了加氢脱氧过程中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不同因素、失活原因及提高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方法.对于氧硫交换反应,宜采用添加硫化剂(H2S)的方法,以保持催化剂上硫化态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数量;对于积炭反应,宜采用提高氢分压助力积炭前驱物加氢以及降低脱氧温度以避免含氧化合物生成积炭的方法;对于载体水合作用,宜采用水热处理改善载体表面性质以及添加金属阳离子助剂增强其抑制水合能力的方法;对于产物分子H2O和CO的影响,宜采用负载Ni等金属助剂的方法来减少CO对活性中心竞争吸附和H2O对活性中心的影响.提出了硫化态加氢脱氧催化剂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提高硫化态加氢脱氧催化剂活性稳定性并为推动生物质燃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含氧化合物加氢脱氧催化剂活性活性位点失活

    铜锌双金属催化剂在电化学还原CO2领域的研究进展

    苑丹丹尹国庆毛国梁张云龙...
    1300-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化学还原CO2(CO2ER)不仅能够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生产出高附加值化学品,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CO2ER领域,相较于单金属催化剂,双金属催化剂特别是Cu-Zn双金属催化剂,因其经济环保、活性位点丰富及电子结构可调等特性备受关注,这些优点使其在C—C偶联形成多碳(C2+)产物的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综述了 Cu-Zn双金属催化剂在CO2ER领域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界面协同效应、表面吸脱附和界面缺陷等因素影响CO2ER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或电子-质子耦合机制,进而揭示其催化生成不同还原产物的反应机理.此外,针对Cu-Zn双金属催化剂在CO2ER生成特定产物过程中的性能进行分类讨论,重点探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电解池的类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最后,就CO2ER领域催化剂在活性、稳定性及产物选择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

    双金属催化剂铜-锌双金属CO2电催化剂电化学还原

    LTAG-Ⅱ技术中LCO选择性加氢工艺过程

    鞠雪艳习远兵王哲唐津莲...
    1313-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催化加氢工艺过程氢耗并提高技术经济性,根据催化裂化柴油(LCO)中不同类型芳烃的分布规律特点,在对LCO原料进行轻、重馏分切割分馏基础上,在加氢单元中进行LCO重馏分的选择性定向加氢饱和,然后将LCO轻馏分及LCO加氢重馏分在催化裂化装置进行分区进料,开发了在有效降低氢耗前提下的LCO高效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的提质增效技术(LTAG-Ⅱ技术).通过探索不同分馏温度下LCO轻、重馏分的性质特点以及芳烃分布规律,明确苊类、芴类及其衍生物是影响LCO重馏分选择性加氢反应性能的重要因素,确定较适宜的LCO原料分馏温度为240 ℃;在分馏温度240 ℃下,相比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单/双向组合技术(LTAG-Ⅰ技术),LTAG-Ⅱ技术在选择性加氢过程中氢耗降低17.7%,LCO原料的归一化转化率可提高4.76百分点,同时汽油收率及选择性均有所提高,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

    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过程多环芳烃加氢选择性分馏温度提质增效

    加氢催化裂化柴油中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研究

    耿素龙唐津莲张现策袁起民...
    1321-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确定加氢催化裂化柴油(LCO)中生产轻质芳烃的理想组分,采用小型固定流化床和脉冲裂解实验装置,在反应温度为580 ℃时对比加氢LCO与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同时对茚的催化裂化反应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加氢LCO催化裂化反应类型完全不同,茚在该条件下主要发生缩合-脱氢反应生成重油和焦炭,缩合-脱氢反应选择性达到80%;其次发生氢转移反应生成茚满,是发生开环裂化反应生成轻质芳烃选择性的2倍;茚与茚满在反应过程中通过氢转移反应相互转化,且茚接近完全转化的反应温度远小于加氢LCO催化裂化生产轻质芳烃的反应温度,在低反应温度(460~520 ℃)时主要发生氢转移反应生成茚满,在高反应温度(520~640 ℃)时主要发生缩合-脱氢反应生成多环芳烃和焦炭;开环-裂化生成轻质芳烃的反应不是主导反应,表明茚类不是加氢LCO生产轻质芳烃的理想组分.

    加氢催化裂化柴油(LCO)催化裂化轻质芳烃缩合-脱氢反应氢转移反应反应路径

    基于分子水平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供氢剂对热转化过程产物分布的影响规律

    叶磊侯立新韩秉强覃兴龙...
    1330-1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延迟焦化工艺优化与重油资源的高效利用,从热转化反应机理出发,利用基于结构导向集总方法建立的分子水平延迟焦化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不同工艺条件下汽油、柴油产物中烃族组成和典型分子含量,并从分子水平揭示工艺条件的影响规律.分子水平的延迟焦化反应动力学模型能够考察不同供氢剂对延迟焦化产物分布的作用机理.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四氢萘能够有效地提供氢自由基,提高液体产物收率.当四氢萘添加质量分数为5%时,与未添加四氢萘相比,延迟焦化产物气体和焦炭收率分别下降3.60%和0.80%,液体收率增加4.40%.以增加汽油和柴油收率为目的,催化裂化柴油比焦化柴油更加适合作为供氢剂掺炼.

    延迟焦化供氢剂反应动力学结构导向集总分子管理

    基于回归算法的渣油加氢装置反应温度预测及系统实现

    卢文君张金蓉崔瑞利张弢...
    1345-1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渣油加氢催化剂生命周期预测的技术较少,研究可方便探知催化剂活性状态的解决方案,将有效助力渣油加氢装置的催化剂更换管理.根据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多种因素,机器学习建模过程中选择了装置运行数据的运行时间、原料及产品性质等直接变量,并通过计算添加了金属沉积量、总加工负荷等组合变量作为特征,进行算法筛选调整参数,拟合装置运行周期过程的升温规律.训练后模型对测试周期反应温度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0.51%,进而可以通过反应温度的经验阈值得到催化剂预期寿命.考虑到生产数据与实验数据可能存在的分布差异,根据研究成果设计实现的软件系统操作灵活,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便捷有效的辅助研究工具.

    渣油加氢催化剂寿命反应温度预测机器学习系统实现

    超临界CO2与PAG润滑油互溶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杨风允陈锋刘俊曹颜玉...
    1353-1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超临界CO2和聚乙二醇合成油(PAG润滑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考察超临界CO2体系、PAG润滑油体系及二者混合体系在不同温度、压力、CO2含量、PAG润滑油含量等条件下CO2和PAG润滑油的互溶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CO2摩尔分数100%、PAG润滑油质量分数22.23%的混合体系,在压力为10 MPa、温度由313.15 K升至353.15 K时,混合体系的溶解度参数差值增大80.5%,分子间结合能减小13.8%,CO2和PAG润滑油互溶性减弱;在温度为393.15 K、压力由10 MPa升至50 MPa时,混合体系溶解度参数差值减小55.7%,分子间结合能增大19.1%,CO2和PAG润滑油互溶性增强;混合体系中CO2摩尔分数由25%升高至100%时,体系密度和溶解度参数均增大,CO2溶解性能提高,此时溶解度参数差值降低了 52.9%,CO2和PAG润滑油互溶性增强.当混合体系中PAG润滑油的质量分数增加至60%以上时,CO2和PAG润滑油的互溶性主要与润滑油含量有关.CO2和润滑油互溶性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为海上高压超临界CO2压缩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超临界CO2润滑油分子动力学模拟溶解度参数互溶性周期性盒子

    不同基属重油加氢改质与沥青质超分子缔合体解构

    张宸玮方东金翔许顺年...
    1364-1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质缔合体是重油中的超分子结构,对其进行加氢解构是重质油改质的关键.将石蜡基华北重油和中间基巴士拉重油进行加氢改质反应,采用正庚烷对加氢改质前后的重油样品分离沥青质,考察沥青质似晶缔合体的加氢解构程度以及沥青质平均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受沥青质超分子结构转化性能的影响,华北重油中金属(Ni和V)、残炭、氮、硫等杂质脱除率分别比巴士拉重油低14.6、18.7、8.8和1.1百分点;受单元片层烷基侧链所形成的空间位阻的影响,华北重油沥青质似晶缔合体的转化率比巴士拉重油低8.34百分点;受单元片层中多环芳烃饱和与杂原子脱除效率的影响,加氢过程中华北重油沥青质缩合度的增幅比巴士拉重油高5.4百分点,因此华北重油次生沥青质中的杂质浓集程度更高.

    重油加氢沥青质解构平均分子结构超分子缔合体杂质脱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