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钻采工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钻采工艺
华北油田分公司 华北石油管理局
石油钻采工艺

华北油田分公司 华北石油管理局

董范

双月刊

1000-7393

syzc@vip.163.com

0317-2723370;2756473

062552

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

石油钻采工艺/Journal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管、华北油田分公司和华北石油管理局主办的石油类综合性技术期刊。1979年创刊,本刊欢迎国内外作者自由投稿,来稿内容应注重学术性、创新性、实用性;背景清楚,文字精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页岩油上下地层漏失井控漏提速钻井技术

    车卫勤庞茂源毕丽娜岳小同...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页岩油钻探技术趋于成熟,但钻探过程中依然存在钻井液漏失严重、机械钻速低和钻井周期长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页岩油开发的提速提效.通过分析青海页岩油前期 6口井钻井数据,在明确了地层复杂情况和漏失特点基础上,将常规四开井身结构精简为二开,减少套管层序的同时实现固封漏失地层;根据漏失类型选择钻井液体系,通过改进BH-WEI钻井液关键处理剂配比,提高钻井液的稳定性、抑制性和封堵性,降低漏失量,实现有效预防漏失;同时,将螺杆钻具上下扶正器距离调整为 12 m,降低滑动钻进比例;通过优化PDC钻头结构,水平段采用"高造斜率旋导ATC+低速直螺杆"定向工具等钻井技术,提高机械钻速,形成了青海页岩油控漏提速关键钻井技术.在青海页岩油区块的 8口井应用了该技术,与前期钻探的 6口井相比,平均单井漏失量由335.02 m3 降至 21.08 m3,机械钻速由 4.45 m/h提高至 7.36 m/h,钻井周期由 94.77 d缩短至 68.26 d.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解决青海页岩油钻井技术难点,为青海页岩油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页岩油钻井液漏失防漏井身结构工程技术

    巴彦油田深层欠压实地层定向井优快钻井技术

    朱瑞彬王秀影张永强张晶晶...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彦油田地层沉降快速、欠压实,且岩性复杂,储层埋深超 4 000 m,平均井深超 5 000 m,钻井施工过程中易发生井壁失稳、定向井机械钻速慢、轨迹不易控制等问题,建井周期长达 54.96 d.为此,开展了井眼轨道优化、个性化钻头优化设计、降摩减阻提速工具应用、钻井参数和钻井液性能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2(°)/30 m降斜率利于研究区钻井施工;五刀翼PDC钻头浅内锥、异型齿和后排减震齿设计,可提升抗冲击能力,提高机械钻速;"水力振荡器+钻柱扭转控制系统"及"旋转导向+低速大扭矩螺杆"可以提高定向段机械钻速 50%以上;"低钻压、高转速、大排量"的工程参数可使上部乌兰图克组地层提速 9%以上,"高钻压、高转速、低排量"的工程参数使深部五原组、临河组地层提速 14%以上;聚合物钻井液体系配合微纳米封堵剂,解决了井壁失稳复杂情况.现场应用 11个平台 90口井,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 8.89%,建井周期缩短 23.94%.优快钻井技术推动了巴彦油田兴华 1区块钻井大幅度提速,为同类油气藏快速建井、加快产能建设提供了借鉴.

    深层欠压实丛式井优快钻井微纳米封堵机械钻速巴彦油田

    分支井完井双管转向筒工具

    马磊刘和兴梅明阳徐靖...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支井钻完井技术具有高效利用井口槽、提高采收率等特点,为解决分支井完井双管转向筒送入拔出过程摩阻难以准确控制的问题,研制了分支井完井双管转向筒工具,实现主井眼和分支井眼生产管柱同时回插密封.通过构建三阶段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双管转向筒工具在回接筒中的送入与拔出过程,研究了摩擦因数、主分支井筒分离角及转向筒偏离方位角等因素对送入阻力、拔出阻力及等效应力的影响,摩擦因数对最大等效应力影响不明显,对行进阻力影响较大;分支井与主井筒之间的分离角对最大等效应力和行进阻力响应较大;偏离方位角对最大等效应力影响不明显,但对行进阻力影响显著,作业时应维持较小的偏离方位角,建议控制在 45°以内.通过地面试验和实验井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值模型及分析方法能有效模拟双管转向筒送入拔出过程,相对采用传统简化方法计算的阻力误差由 55%降至 13%,实验井的产量较邻井提高了 50%,验证了该工具的有效性,为分支井工具设计与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分支井完井双管转向筒摩阻有限元接触分析非线性

    丛式井勘探开发集约解决单井场运行成本高难题

    刘易
    164-174,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式井场在减少土地占用、降低生态环境影响方面优势突显,但丛式井自身易偏磨、碰撞控制要求高、后期运维成本高和投产节奏慢等特点影响其持续推广.为此,综合平台设计、数智化提效、新能源节能以及钻完井方式及相关运行费用等多方面要求,对丛式井是否可以降低井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进行充分论证.对单井开发井场、1台钻机 2口井丛式井场、1台钻机 5口井丛式井场等 3种设计方案的钻前土地及地面施工费用、钻井阶段费用和后期运维管理成本进行了对比,5口井丛式井场钻前费用投入较单井开发井场可节约 600万元以上;2口井丛式井场相同周期累计产量最高;5口井丛式井场运行效率高于 2口井丛式井场;因丛式井场高度集成化的特点,采取集约化管理模式,可进一步降本增效.丛式井场不仅很好应对了当前油田征地困难的问题,还降低了环保风险,约可节约综合投资3%左右,实现油气田高效益、高质量开发.

    工程技术丛式井场土地使用临时用地经济效益

    物理模拟融合油藏精细刻画法表征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林艳波李军建程林松方越...
    17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低渗油藏剩余油的精细刻画模型,并综合利用静动态物理模拟实验、生产资料动态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成因及类型,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策略,最终在姬塬油田耿 155区长 1特低渗油藏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油藏剩余油主要分为储层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导致的储层非均质型剩余油、局部储层注采不对应导致的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以及储层黏土矿物运移膨胀导致的欠注型剩余油,针对性挖潜后目标井组采出程度提高 5.1%~12.4%.经现场应用后,预测原油累计采出量相比原始措施提高15.6%~37.3%,为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挖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水驱冲刷实验流管模型欠注机理挖潜对策

    流体产出特征评价方法预测高阶煤储层产能

    刘春春张聪贾慧敏吴定泉...
    18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郑庄区块开发效果整体较差,主因是开发技术不适应煤储层特征,煤储层综合评价是开发技术政策确立的基础.研究了煤储层地质开发特征,解剖了煤层气产出机理,提出了可驱动性、流动性和储层可改造性是决定单井产量的主要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建立了三类储层模型.结果表明:流体产出的驱动能力主要取决于含气饱和度,含气饱和度越高,可驱动性越强;可流动性取决于煤岩孔裂隙发育特征;可改造性取决于煤体结构发育程度和地应力大小.在内生裂隙不发育区,合理缩短压裂段间距,多簇多段大规模改造,实现缝网改造;在外生裂隙不发育区,采用水平井大排量体积改造,构建人工复杂缝网,可实现最大控储.该研究为煤储层评价及实现高效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勘探开发高阶煤煤储层流体产出特性评价方法郑庄区块

    海上特超稠油油藏小井距蒸汽吞吐汽窜堵调工艺

    张建亮宋宏志张卫行戎凯旋...
    199-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某大规模热采开发的特超稠油油藏在一轮次注热期间井间汽窜率超 70%,严重影响油田产能.针对该情况,基于探井、测井认识,先后开展药剂性能评价、单/双管驱替实验及现场堵调应用,对高含水层物性得到了进一步认识,随后开展泡沫调剖、井组同注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井间汽窜得到有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局部高含水低渗储层经蒸汽冲刷后平均渗透率或高于探井阶段测量值,对于已汽窜井开展井组同注措施,对于未汽窜井及井组边部井采用强化泡沫调剖,该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汽窜,同时可均匀动用储层,优势层段吸汽剖面级差降低 46.8%.泡沫调剖辅助井组同注的工艺策略实施后单井产能提高12%~33%,对海上特超稠油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海上特超稠油蒸汽吞吐井间汽窜井组同注泡沫调剖

    国家示范工程陆相湖盆夹层型页岩油高效开发技术

    党永潮梁晓伟罗锦昌张玉良...
    208-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长 7地层发育一套典型的内陆坳陷淡水湖盆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随着开发的深入,油藏进入稳产阶段,配套的油藏稳产技术政策和管理手段相对缺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针对庆城油田管理人员少的特点,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了线上资料录取、管线泄漏监控、设备运行线上监控、异常工况报警等功能,形成了页岩油智能化管理模式;针对长 7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应用二氧化碳前置压裂、精准分段酸化等工艺以及实施单井、平台、油藏差异化管理,推动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和差异化精细管理;针对长 7页岩油单井产量高、气量大的特点,创新大平台布站模式,通过橇装化、集成化、数智化,探索"油气水综合利用、全系统资源共享、多功能高效集成、全过程智能管控"的页岩油大平台至联合站一级布站地面建设模式.通过上述技术的推广应用,庆城油田长 7页岩油各项生产参数逐渐向好,页岩油水平井自然递减由 16.6%下降至 15.9%;地层供液能力充足,流饱比基本保持稳定(1.0~1.2);单井产量较 2022年实现了大幅提升;完全成本降低至 51.33美元/桶,已经实现规模效益开发.探索、攻关形成的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助推庆城页岩油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也对我国陆相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夹层型页岩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数字化转型地质工程一体化储层改造标准化平台

    陆相夹层型页岩油超长水平井开发技术

    马立军梁晓伟贾剑波何启航...
    220-227,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庆城油田长 7页岩油矿区内水源区、林缘区分布较广,开发动用难度大,地面受限地质储量约 1.67×108 t.超长水平井控制面积大、井控储量高,能更好地动用受限储量,提高长 7页岩油采收率.在三维地质工程甜点精准刻画的基础上,优选了超长水平井部署区域,识别了优势段、潜力段、断层发育段、裂缝发育段,制定了精细差异化压裂方案,实现了缝控储量最大化,并建立了超长水平井评价体系,从油藏因子指标、油藏开发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三方面对其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现场应用表明,随水平段长增加,Ⅰ+Ⅱ类油层由 623 m增至 2 337 m,井控储量由 16.9×104 t升至 45.9×104 t,初期单井产量由 9.6 t/d升至 25.1 t/d,阶段单井产量由 1×104 t升至 1.5×104 t.庆城油田采用超长水平井实现了环境敏感区不同类型储层的有效动用,提升了页岩油开发经济效益.该研究对于同类页岩油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页岩油低渗透油藏油藏工程地质工程一体化超长水平井开发技术效果评价庆城油田

    在线核磁监测法优化裂缝性页岩油藏赋能渗吸吞吐工艺

    陈洪才王彪李太伟张鑫...
    228-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赋能渗吸采油可以通过补充地层能量、置换等方式提高原油采收率,目前已成为页岩油藏开发的重要技术.设计合理的赋能渗吸工艺参数,可以更高效地开发页岩油藏.通过 4轮次赋能渗吸吞吐实验,利用在线核磁技术分析纳米级原油微观运移特征,优化了裂缝性页岩油藏焖井时间、赋能时机、吞吐轮次等赋能渗吸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首次焖井时间控制在 12~15 d即可,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焖井时间应相应减少;吞吐 3轮次后对采收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具有明显的有效轮次;压力下降至原始地层压力 70%后,继续控压生产效果较差,需及时对地层进行补能,以保证页岩油井高效开发;赋能渗吸时不同液体注入量对采出油量有较大影响,注入量偏少,补充能量不充分,采出效果不佳;但由于储层渗透率极低,补充能量作用半径有限,补能流体量不能无限增加,一般达到压裂裂缝控制体积的0.4 PV左右即可.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油藏赋能渗吸工艺参数优选提供技术支撑.

    页岩油微裂缝在线核磁共振焖井时间赋能渗吸吞吐时机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