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马保根

月刊

1674-3474

hnzd@chinajournal.net.cn

0371-65580042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7号河南省人民医院内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

    王红丽唐婧刘芬房彬彬...
    263-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PⅠCP)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房颤患者244例为房颤组,同期体检健康窦性心率者244例为对照组。房颤组于入院次日,对照组于体检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MCP-1、PⅢNP和PⅠCP水平;房颤患者检测血肌酐、D-二聚体水平。比较房颤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LAD,LVEF,血清MCP-1、PⅢNP和PⅠCP水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及有脑卒中史比率。房颤患者入院后给予抗凝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综合治疗方案。将房颤组根据年龄分为老年房颤组(≥65岁)142例和成年房颤组(<65岁)102例,比较2组性别,年龄,CHA2DS2-VASc评分,LVEF,LAD,血肌酐、D-二聚体、MCP-1、PⅢNP、PⅠCP水平,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及有脑卒中史比率,应用抗凝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8受体阻滞剂比率;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房颤患者血清MCP-1水平与PⅢNP、PⅠC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房颤组LAD[(36。39±4。45)mm]大于对照组[(32。88±3。13)mm](P<0。05),LVEF[(62。82±3。35)%]低于对照组[(63。97±3。32)%](P<0。05),血清 MCP-1[(532。98±188。95)ng/L]、PⅢNP[(64。07±23。05)μg/L]、P Ⅰ CP[(236。41±74。24)ng/L]水平及男性(71。30%)、合并心力衰竭(31。97%)、有脑卒中史(40。16%)比率均高于对照组[(224。30±63。47)ng/L、(38。67±13。66)μg/L、(148。14±59。44)ng/L、48。40%、9。02%、13。93%](P<0。05),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房颤组CHA2DS2-VASc评分[(4。03±1。72)分],持续性房颤(52。11%)、合并高血压(64。79%)、合并糖尿病(32。39%)、合并冠心病(41。55%)、有脑卒中史(53。52%)比率及血清MCP-1[(681。90± 74。63)ng/L]、PⅢNP[(78。32±17。25)μg/L]、P Ⅰ CP[(267。20±76。19)ng/L]、D-二聚体[(375。42±43。03)μg/L]水平均高于成年房颤组[(2。51±1。46)分、33。33%、35。29%、11。76%、26。47%、21。57%、(325。70±60。39)ng/L、(44。22± 13。56)μg/L、(193。60±45。31)ng/L、(353。04±36。49)μg/L](P<0。05),LAD[(37。24±4。81)mm]大于成年房颤组[(35。20±3。58)mm](P<0。05),LVEF[(62。08±3。03)%]低于成年房颤组[(63。84±3。51)%](P<0。05),血肌酐,男性、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及应用抗凝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比率与成年房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房颤患者血清MCP-1水平与PⅢNP、PⅠCP水平均呈正相关(r=0。855,P<0。001;r=0。625,P<0。001)。结论 房颤患者血清MCP-1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且与血清PⅢNP、PⅠCP水平随呈正相关,可反映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

    心房颤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心房纤维化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

    Gd-EOB-DTPA增强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模型对恶性肝硬化结节的预测价值

    王志民郭皓王鹏立陈雅菲...
    268-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结节患者的临床和Gd-EOB-DTPA增强MRI扫描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恶性肝硬化结节的联合预测模型,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4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行Gd-EOB-DTPA增强MRI扫描的肝硬化结节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法以7∶3比例分为训练集98例和测试集42例。140例均行手术或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结节良恶性质,测试集肝硬化结节恶性15例、良性27例,训练集结节恶性33例为恶性结节组、结节良性65例为良性结节组。比较训练集与测试集、恶性结节组与良性结节组年龄≥60岁、男性、吸烟史、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糖尿病比率,肝脏硬度值,体质量指数,组织病理检查前1周检测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甲胎蛋白水平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结节为恶性的临床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应用Pyradiomics软件对训练集患者肝胆期MRI图像定量特征进行提取,提取每例患者的1 423个影像组学特征,先通过可重复性分析剔除其中823个特征,再对剩余的600个影像特征采用10倍交叉验证lasso回归算法筛选特征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肝硬化结节为恶性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计算影像组学评分。将MRI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联合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预测肝硬化结节为恶性的效能;采用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3种模型在测试集中预测肝硬化结节为恶性的价值。结果 (1)训练集与测试集年龄≥60岁、男性、吸烟史、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糖尿病比率,HBV-DNA阳性率,肝脏硬度值,体质量指数,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甲胎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恶性结节组年龄≥60岁、男性、饮酒史、肝癌家族史比率,HBV-DNA阳性率,肝脏硬度值及血白蛋白、甲胎蛋白水平均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吸烟史、脂肪肝、糖尿病比率及体质量指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与良性结节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2。993,95%CI:1。681~3。341,P<0。001)、性别(OR=2。223,95%CI:1。569~3。867,P=0。002)、饮酒史(OR=1。298,95%CI:1。005~1。977,P=0。016)、肝癌家族史(OR=1。236,95%CI:1。005~2。112,P=0。021)、HBV-DNA(OR=3。032,95%CI:1。005~4。968,P<0。001)是肝硬化结节为恶性的影响因素。临床预测模型=1。256+1。096 ×年龄+0。799 ×性别+0。261×饮酒史+0。212 ×肝癌家族史+1。109 × HBV-DNA。(3)lasso回归筛选结果显示,最优λ为0。056时,orig_shape_MAL、wave_LHH_GLSZM_GLNU、wave_HHH_GLDM_DE、wave_HLL_FO_Minimum、wave_HHH_FO_TE为最具泛化能力的 5 个影像组学特征变量。orig_shape_MAL(OR=4。101,95%CI:2。321~6。297,P=0。023)、wave_LHH_GLSZM_GLNU(OR=3。568,95%CI:1。863~4。448,P=0。001)、wave_HHH_GLDM_DE(OR=2。512,95%CI:1。278~4。006,P=0。014)、wave_HLL_FO_Minimum(OR=2。115,95%CI:1。119~3。238,P=0。018)、wave_HHH_FO_TE(OR=3。205,95%CI:2。009~4。317,P=0。025)是肝硬化结节为恶性的影响因素。影像组学评分=1。360+1。411 ×orig_shape_MAL+1。272 × wave_LHH_GLSZM_GLNU+0。921 × wave_HHH_GLDM_DE+0。749× wave_HLL_FO_Minimum+1。165× wave_HHH_FO_TE0(4)联合预测模型=1。943+1。016× 年龄+0。993 ×性别+0。310×饮酒史+0。257×肝癌家族史+1。244 × HBV-DNA+1。280×影像组学评分。(5)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689、4。339、4。727时,预测测试集患者肝硬化结节为恶性的AUC分别为 0。711(95%CI:0。532~0。866,P<0。001)、0。836(95%CI:0。665~0。956,P<0。001)、0。937(95%CI:0。851~0。993,P<0。001)。联合预测模型预测测试集患者肝硬化结节为恶性的AUC大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临床预测模型(Z=2。374,P<0。001;Z=2。124,P<0。001),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大于临床预测模型(Z=1。964,P<0。001)。校准曲线显示,测试集中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20%时,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恶性肝硬化结节的预测价值较高。

    肝硬化结节性质Gd-EOB-DTPAMRI影像组学临床特征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免疫功能低下宿主肺炎诊断中的价值

    况红艳蒋亚芬赵志刚张晓菊...
    275-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免疫功能低下宿主肺炎(ICHP)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对ICHP的诊断价值。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ICHP患者55例,均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液mNGS、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CMT),记录病原体检出情况,比较mNGS、CMT的病原体检出率。55例患者中双肺多发病变37例,根据双肺是否有弥漫性磨玻璃影分为弥漫组18例和非弥漫组19例,比较2组病原体检出情况。结果 55例患者中检出真菌37例,其中霉菌20例,耶氏肺孢子菌22例;检出细菌30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7例,铜绿假单胞菌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肺炎链球菌2例,分枝杆菌属6例,惠普尔养障体2例,诺卡菌2例;检出病毒38例,其中巨细胞病毒18例,EB病毒21例,新型冠状病毒7例,人类疱疹病毒1型4例,流感病毒2例;混合感染43例。55例患者中肺泡灌洗液mNGS检出病原体49例,CMT检出19例,2种方法同时检出13例;肺泡灌洗液mNGS对ICHP患者的病原体检出率(89。1%)高于CMT(34。5%)(x2=9。720,P=0。002)。弥漫组耶氏肺孢子菌检出率(61。1%)高于非弥漫组(26。3%)(x2=4。560,P=0。033),霉菌、细菌、病毒检出率与非弥漫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泡灌洗液mNGS对ICHP患者病原体的检出性能优于CMT,联合CMT检出性能更佳;ICHP患者出现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时需警惕耶氏肺孢子菌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宿主肺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肺泡灌洗液耶氏肺孢子菌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

    李丹丹胡莎莎常晓青安云霞...
    280-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拟诊肺部感染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组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mNGS结果,探讨二者在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拟诊为肺部感染、传统病原学检测(CMT)未明确诊断的患者8例,均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组织mNGS,肺组织mNGS未明确诊断者行BALFmNGS。记录患者病史、胸部CT检查等临床资料,CMT、mNGS诊断结果及病原体检出率,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2例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1例有肺结核病史,1例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余4例既往体健。6例胸部CT主要表现为多发结节或团块影,伴或不伴空洞;2例表现为大片状高密度影。3例患者行肺组织mNGS,其中1例肺组织mNGS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CMT阴性,诊断为肺结核;1例肺组织mNGS阴性,CMT检出肺隐球菌,诊断为肺隐球菌病;1例肺组织mNGS、CMT均阴性,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5例患者行肺组织mNGS和BALF mNGS,其中3例BALF mNGS分别检出耶氏肺孢子菌、黑曲霉+百岁兰曲霉、肺炎链球菌,肺组织mNGS、CMT均阴性,分别诊断为耶氏肺孢子菌肺炎、肺曲霉菌病、肺炎链球菌肺炎,其中1例2次BALF mNGS均检出黑曲霉;1例肺组织及BALF mNGS均阴性,CMT检出结核分枝杆菌,诊断为肺结核;1例肺组织mNGS检出胶红酵母,BALF mNGS、CMT均阴性,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5例BALF mNGS病原体检出率为66。7%,肺组织mNGS病原体检出率为20。0%。7例肺部感染患者(肺结核2例,肺部真菌感染4例,肺炎链球菌肺炎1例)肺组织mNGS病原体检出率为28。6%,BALF mNGS病原体检出率为66。7%,CMT病原体检出率为28。6%。除1例肺结核患者失访,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未规律用药导致病情加重外,余患者根据病原学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 对CMT诊断不明的肺部感染,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组织mNGS、BALF mNGS可作为补充诊断方法,尤其在少见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中有一定价值;BALF mNGS较肺组织mNGS病原体检出率高,BALF可作为mNGS的优选标本。

    肺部感染病原学宏基因组二代测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血管球瘤38例临床观察

    崔硕王霖蕾赵华飞卢飞...
    285-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显微镜下手术治疗38例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临床体征,术前疼痛试验结果,病灶大小、位置、单发或多发情况、指/趾骨有无受压或局部凹陷,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病灶位于甲下者显微镜下分离甲床与病灶,位于指腹及膝关节者显微镜下逐层分离、充分暴露肿物后完整切除,术毕应用胶原蛋白线缝合切口后凡士林纱布覆盖。术后换药甲床创面给予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敷料喷敷等治疗促进切口愈合。随访1年,记录疼痛缓解、复发情况,甲下血管球瘤患者记录指/趾甲生长情况。结果 (1)38例均以病灶处无诱因剧烈疼痛为主诉就诊,疼痛呈针刺样或烧灼样、遇冷或遇热后加重,病灶体表投影处均有剧烈压痛点,部分甲下病灶体表投影处可见淡紫色改变,疼痛试验均阳性。(2)病灶直径1。7~12。6 mm,位于指腹部9例、膝关节处皮下1例、左足踇趾甲下1例、双环指对称发病1例、右食指甲下多发(2处病灶)1例、指甲下单发25例,其中1例甲下血管球瘤患者病灶部位有外伤史。甲下血管球瘤均压迫末节指/趾骨,瘤体下方指/趾骨局部凹陷。术后组织病理均证实为血管球瘤。(3)出院后2周,38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至2023年1月,38例疼痛症状消失,病灶均未复发,无明显并发症;甲下血管球瘤患者指/趾甲生长良好,表面光滑平整,无分叉及棱角。结论 血管球瘤患者行显微镜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对甲下患者的甲床损伤小,切口应用胶原蛋白线缝合、甲床创面给予无机诱导敷料可促进切口愈合。

    血管球瘤甲下血管球瘤显微镜手术胶原蛋白缝线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推送管辅助胆道活检对胆管恶性狭窄的诊断价值

    王培学杨芬张军王正峰...
    289-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应用推送管辅助行胆道活检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探讨其诊断胆管恶性狭窄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2年12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04例胆管恶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04例中56例ERCP术中行推送管辅助胆道活检者为观察组,48例行SpyGlass胆道镜活检者为对照组,2组活检后均放置胆管支架或行鼻胆管引流治疗。记录2组术后48 h轻、中、重度胰腺炎及胆管炎、胆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活检组织病理结果。活检组织病理未明确诊断者术后随访6个月,综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再次胆道镜活检、手术治疗等情况进行临床诊断。比较2组性别比例、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硬化)、狭窄部位、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比率、活检标本数量、活检总明确诊断率及肝门部、胆总管中上段、胆总管下段狭窄明确诊断率、胆管癌检出率。结果 (1)观察组EST比率(69。64%)低于对照组(100。00%)(x2=15。269,P<0。001),活检标本数量[4(1,7)块]多于对照组[3(1,6)块](x2=3。325,P<0。001),年龄,性别比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硬化比率及狭窄部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56例中47例(83。93%)活检明确诊断,对照组48例患者中42例(87。50%)活检明确诊断,2组活检总明确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7,P=0。605)。观察组肝门部(76。47%)、胆总管中上段(87。50%)、胆总管下段(86。67%)狭窄明确诊断率与对照组(86。67%、94。45%、8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527,P=0。659;x2=0。562,P=0。623;x2=0。232,P=0。500)。(3)观察组临床诊断胆管癌48例中44例(91。67%)胆道活检诊断为胆管癌,对照组临床诊断胆管癌47例中42例(89。36%)胆道活检诊断为胆管癌,2组胆道活检胆管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74)。(4)2组术后均无重度胰腺炎、胆道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术后发生轻度胰腺炎3例,中度胰腺炎1例,胆管炎2例;对照组发生轻度胰腺炎2例,中度胰腺炎2例,胆管炎5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0。71%)与对照组(1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2,P=0。245)。结论 ERCP术中推送管辅助下胆道活检诊断胆管恶性狭窄的效能与SpyGlass胆道镜相近,可减少术中EST,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恶性胆道狭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道活检SpyGlass胆道镜推送管辅助

    T2*校正多回波Dixon技术定量评估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脂肪含量的价值及意义

    王琳琳程敬亮王叨张勇...
    294-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MRI T2*校正多回波Dixon(m-Dixon)技术测量急性白血病(AL)患儿下腰段椎体、髂骨、股骨上段骨髓脂肪分数(FF),探讨AL患儿骨髓FF与骨髓浸润的关系。方法 2020年4月-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AL患儿55例为AL组,同期行MRI腰椎、骨盆扫描无AL患儿55例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MRI m-Dixon序列测量L3、L4、髂骨、股骨上段骨髓FF。将AL患儿依据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35例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20例。比较AL组与对照组性别比例,年龄,L3、L4、髂骨、股骨上段骨髓FF及2组不同部位FF;比较ALL组与AML组L3、L4、髂骨、股骨上段骨髓FF及幼稚细胞比例;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AML组、ALL组4个部位骨髓FF与幼稚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1)AL组性别比例、年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3[2。20(0。97,3。83)%]、L4[1。49(0。74,5。05)%]、髂骨[2。32(0。86,4。38)%]、股骨上段[2。39(1。12,4。65)%]骨髓 FF 均低于对照组[37。39(33。38,46。32)%、39。85(36。07,47。05)%、55。07(51。24,57。99)%、61。08(57。11,66。76)%](P<0。05)。对照组髂骨、股骨上段骨髓FF均高于L3、L4(P<0。05),股骨上段骨髓FF高于髂骨(P<0。05),L3骨髓FF与L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组L3、L4、髂骨、股骨上段骨髓F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LL组L3、L4、髂骨、股骨上段骨髓FF与AM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幼稚细胞比例[(91。41±8。33)%]高于 AML 组[(70。36±22。73)%](t=3。992,P=0。001)。(3)ALL组 4 个部位骨髓FF均值[(2。83±2。09)%]与骨髓幼稚细胞比例无相关性(r=-0。151,P=0。387),AML组4个部位骨髓FF均值[(5。35±5。07)%]与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573,P=0。008)。结论 AL患儿下腰段椎体、髂骨、股骨上段骨髓脂肪含量降低,AML患儿骨髓FF与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呈负相关,MRI m-Dixon技术可定量评估AL患儿骨髓浸润程度。

    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2*校正的多回波Dixon骨髓脂肪分数

    左心室血栓诊治研究进展

    陈学甫张新鑫司金萍刘莹...
    299-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心室血栓(LVT)是急性心肌梗死和非缺血性心脏病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病史、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检查提示心室内存在血栓性占位。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LVT的诊断灵敏度及准确率明显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后LVT,多数专家共识及指南推荐一线治疗应用以华法林为代表的维生素K拮抗剂,但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直接口服抗凝药预防及治疗LVT也具有较好的效果及安全性。目前尚无证据等级较高的非缺血性心脏病并发LVT防治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本文就LVT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机制、诊断方法、抗凝药物选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左心室血栓急性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口服抗凝药

    线粒体自噬及生物发生与微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黄士蒙李小妹蒋振雄赵思玉...
    304-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粒体是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细胞器,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氧化磷酸化提供的能量可维持生命活动。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相关。线粒体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控,控制细胞程序性死亡,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起重要作用。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调节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包括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分裂、线粒体融合及线粒体自噬。本文就线粒体生物发生、自噬相关的分子机制及其与微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线粒体自噬线粒体生物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细胞微血管损伤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陆雅媛叶济世何倩雯
    308-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元退行性变和死亡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程长,预后较差,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型细胞外囊泡结构体,具有促进神经元再生与修复、抗炎、免疫调节、促进细胞存活、减少细胞凋亡等作用,在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