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肿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肿瘤杂志
浙江大学
实用肿瘤杂志

浙江大学

张苏展

双月刊

1001-1692

shyzhl@zju.edu.cn

0571-87783654

310009

杭州市解放路88号

实用肿瘤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On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肿瘤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创刊于1986年11月,双月刊,每逢双月10日出版,大16开,72页,定价6.00元。主编系著名肿瘤学专家郑树教授,编辑部专职人员4人,其中编务1人。每年均能准时出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高级医务人员及从事肿瘤科研与教学工作者。本刊突出实用性,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肿瘤学术领域研究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肿瘤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0-2019年中国早发型癌症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变化趋势

    曲龙嘉郑亚迪罗姿麟谢嘉欣...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揭示2000-2019年中国早发型癌症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 数据来自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采用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指标,分析中国15~49岁人群早发型癌症疾病负担情况;通过人群归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PAF)估计早发型癌症DALY归因于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比例.以年估计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及其95%CI估计2000-2019年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2019年中国早发型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109.0/10万、35.8/10万和1 763.7/10万.新发病例数在所有早发型癌症中占比最高的癌种为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死亡例数占比最高的癌种为肺癌、肝癌和胃癌.35.8%的早发型癌症DALY可归因于可改变危险因素.烟草使用(PAF=16.0%)为我国早发型癌症首要危险因素,其次为膳食危险因素(6.1%)和酒精使用(5.9%).2000-2019年,我国早发型癌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EAPC=2.0%,95%CI:1.6%~2.3%);死亡率(EAPC=-1.1%,95%CI:-1.4%~-0.7%)及DALY率(EAPC=-1.2%,95%CI:-1.5%~-0.8%)均呈下降趋势.早发型肝癌新发例数占所有早发型癌症新发病例的比例由2000年首位降至2019年第8位;早发型结直肠癌发病占比由2000年第6位升至2019年第2位.与2000年(32.0%)比较,2019年我国全人群早发型癌症DALY危险因素PAF增长11.9%.结论 我国早发型癌症发病增加,死亡和伤残得到有效控制,不同癌种疾病负担构成的变化存在异质性.应加强对可改变危险因素的干预,降低早发型癌症负担.

    早发型癌症疾病负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

    间质转化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MRI形态学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的应用价值

    吴敏容蔡宋琪管瑛瑛周建军...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MRI形态学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间质转化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HGSO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HGSOC患者且术前均行盆腔MRI扫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由病理科医师复阅所有病例的术后病理切片,并按镜下病理表现分为间质转化型及非间质转化型HGSOC.放射科医师评估病例的MRI形态学特征(病灶最大径、病灶成分构成、病灶毗邻肠管是否受侵、腹膜后淋巴结是否肿大及腹腔积液量)以及病灶的实性成分的全体积数和ADC值,并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参数鉴别诊断间质转化型与非间质转化型HGSOC的效能.结果 65例HGSOC病例中,间质转化型组28例,非间质转化型组37例.与非间质转化型HGSOC比较,间质转化型组病灶更多表现为以实性成分为主(P<0.05).间质转化型组的病灶最大径和实性成分ADC值均小于非间质转化型组(均P<0.05),取病灶最大径≤54.50 mm与实性成分ADC值≤ 1.04 × 10-3mm2/s时,诊断间质转化型HGSOC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15和0.685.病灶最大径及实性成分ADC值分别取临界值为52.00 mm和0.99 × 10-3 mm2/s时,两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73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和67.6%.两组间的实性成分全体积数、病灶毗邻肠管是否受侵犯、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腹腔积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常规MRI形态学特征联合ADC值有助于更好鉴别间质转化型与非间质转化型HGSOC,可为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高级别浆液型卵巢癌间质转化型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基于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子宫颈癌预后模型构建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张玉俊赵璇朱琳地力亚尔·吾斯曼江...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铜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cuproptosis-related long noncoding RNA,CRL)构建子宫颈癌预后模型并分析不同风险组间药物敏感性差异,为子宫颈癌患者预后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304例子宫颈癌患者的基因表达谱、突变数据和临床数据,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52例)和测试集(n=152).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鉴定CRL.应用单因素Cox、LASSO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在训练集中构建CRL风险评分模型,在测试集和整个队列中进行验证,并根据风险评分中位数将训练集和测试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训练集76例和测试集83例)和低风险组(训练集76例和测试集69例).使用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评估CRL风险评分模型,并构建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CRL风险评分模型的列线图和校准曲线.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索该模型的潜在分子机制.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免疫细胞浸润与风险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子宫颈癌患者基因突变图谱,分析CRL风险评分模型与体细胞变异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免疫治疗药物的敏感性和20种化疗药物在不同风险群体中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差异.结果 共获得704个CRL,经单因素Cox、LASSO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最终构建包含6个CRL(AC103591.4、AC021851.1、MNX1-AS1、FAM27E3、AL603832.1 和 AC097505.1)的风险评分预测模型.K-M 生存曲线、ROC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PCA分析均验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多因素Cox回归显示,CRL风险评分可作为独立预后因子(P<0.05).列线图对子宫颈癌患者的1、3和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GSEA结果显示,高风险组与癌症通路相关.免疫细胞浸润结果表明,多数免疫细胞与CRL风险评分呈正相关(均r>0,均P<0.05).免疫检查点分析结果显示,低风险组患者免疫检查点表达较高.基因突变图谱结果表明,高低风险组间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治疗药物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对低风险组患者疗效较好,阿卡地新、二甲基草酰甘氨酸、多柔比星、索拉非尼和阿糖胞苷5种药物的IC50值在高低风险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6个CRL的风险评分特征可独立预测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有助于阐明子宫颈癌中CRL的机制,并为患者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子宫颈癌铜死亡长链非编码RNA药物敏感性

    FOLR-α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林淼张颐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酸受体(folate receptor,FOLR)是高亲和力和低通量的转运蛋白.FOLR-α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8 000~40 000的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的细胞表面糖蛋白,通常存在于胎盘、脉络丛、子宫、视网膜和肾脏的正常上皮细胞中.FOLR-α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包括卵巢、子宫、乳腺、肺、结肠和肾脏.近年来,许多研究提出FOLR-α与妇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相关性.本文参考国内外研究,主要围绕FOLR-α与妇科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及在妇科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叶酸受体-α妇科肿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子宫颈癌

    褪黑素通过调控miR-532-3p/β-catenin通路增强结直肠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王江杨晓瑞高磊刘嘉...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LT)增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敏感性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0、0.125、0.25、0.5、1.0或2.0 mmol/L)的MLT和不同浓度(0、1.25、2.5、5、10、20或40 μmol/L)的5-FU处理CRC细胞株SW480和HCT116 48 h.根据对细胞活性的抑制率,选择MLT浓度1 mmol/L进行后续实验.将SW480和HCT116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组、MLT组和5-FU组,分别用 DMSO、1 mmol/L MLT 和 15 μmoUL 5-FU 处理 48 h.转染 50 nmol/L miR-532-3p 模拟物、miR-532-3p 抑制物及其阴性对照于SW480和HCT116细胞,分别为miR-532-3p模拟物组、miR-532-3p抑制物组、模拟物对照组和抑制物对照组.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 miR-532-3p 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 1 mmol/L MLT处理细胞48 h抑制SW480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并促进细胞凋亡(均P<0.01).采用不同浓度的(0、1.25、2.5、5、10、20或40 μmol/L)5-FU处理,与单独5-FU处理比较,1 mmol/L MLT与5-FU共同处理的SW480和HCT116细胞的细胞活性被抑制程度均增强(均P<0.05).根据SW480 和 HCT116 细胞中 5-FU 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选择 15 μmol/L 5-FU 进行后续实验.RT-qPCR检测显示,miR-532-3p在SW480和HCT116细胞中低表达.采用1 mmol/L MLT处理SW480和HCT116细胞 48 h 后,miR-532-3p 的表达均升高(均P<0.01).经 1 mmol/L MLT 和不同浓度(0、1.25、2.5、5、10、20 或 40 μmol/L)的5-FU共同处理48 h后,miR-532-3p抑制物组SW480和HCT116细胞较抑制物对照组的细胞活性被抑制程度均下降(均P<0.05),5-FU 的 IC50 值也均升高(均 P<0.01).采用 1 mmol/L MLT 处理 SW480 和 HCT116 细胞 48 h 后,miR-532-3p 抑制物组较抑制物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降低(均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DMSO组比较,MLT组SW480和HCT116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均降低(均P<0.01).采用1 mmol/L MLT处理SW480和HCT116细胞48 h后,miR-532-3p抑制物组较抑制物对照组β-catenin的表达均升高(均P<0.01).结论 MLT通过调控miR-532-3p/β-catenin通路增强CRC细胞对5-FU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生长.

    结直肠癌褪黑素5-氟尿嘧啶miR-532-3pβ-catenin

    欢迎订阅《实用肿瘤杂志》

    139页

    潜在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4影响肿瘤细胞伪足形成抑制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及松涛王好甲李昂孙亚盟...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潜在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4(late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binding protein 4,LTBP4)通过影响肿瘤细胞伪足形成从而遏制结直肠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结直肠癌细胞株DiFi中使用小干扰si-LTBP4敲减LTBP4,在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5中使用LTBP4过表达质粒过表达LTBP4.使用人源慢病毒在DiFi细胞株中稳定敲减/不敲减LTBP4构建稳转细胞株shLTBP4和shNC.Western blot法检测LTBP4、原肌球蛋白4(tropomyosin 4,TPM4)、金属基质蛋白酶 14(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4,MMP14)及酪氨酸激酶底物 5(tyrosine kinase substrate 5,TKS5)等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LTBP4及TPM4的表达.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敲低/过表达LTBP4后结直肠癌细胞的体外转移能力.使用裸鼠尾静脉注射shLTBP4或shNC稳转细胞株构建裸鼠肺转移模型及阴性对照,检测结直肠癌细胞敲减LTBP4后的体内转移能力.转录组测序检测差异基因表达情况.鬼笔环肽染色观察敲低LTBP4后细胞骨架改变及侵袭性伪足形成情况.结果 qPCR实验检测发现,LTBP4在DiFi、HCT8和KM12C细胞株中均高表达(均P<0.05),在HCT15和KM12SM细胞株中均低表达(均P<0.01).Westen blot检测发现,LTBP4在DiFi、HCT8和KM12C细胞株中均高表达(均P<0.01),在HCT15、KM12SM及RKO细胞株中均低表达(均P<0.05).在高表达LTBP4的DiFi细胞株中转染小干扰si-LTBP4,敲低LTBP4,转染后72 h后进行transwell迁移实验发现,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0.01);而在低表达LTBP4的HCT15细胞株中过表达LTBP4,72 h后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0.01).裸鼠肺转移模型在通过尾静脉注射稳转细胞株shLTBP4以及shNC 5周后进行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发现,敲减LTBP4后,小鼠肺部荧光信号增强(P<0.01).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发现,在DiFi细胞株中敲减LTBP4使细胞骨架蛋白TPM4的表达量增加(P<0.01),维持细胞运动功能(如肌动蛋白丝束收缩、应力纤维改变和肌动蛋束的调节)相关通路显著富集(均P<0.05)以及细胞形态改变相关通路(如轴突伸展调节、突触前膜、核孔和活性离子跨膜传输等)显著富集(均P<0.05).Western blot、qPCR及免疫荧光实验验证DiFi细胞株中敲减LTBP4促进细胞运动相关蛋白TPM4的表达(均P<0.01).结论 LTBP4可以通过调控TPM4的方式抑制侵袭性伪足的形成从而遏制结直肠肿瘤细胞的转移.

    结直肠癌潜在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4肿瘤转移转录组测序免疫荧光侵袭性伪足

    《实用肿瘤杂志》致谢审稿专家

    148页

    结直肠癌p53和DNA损伤调节基因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丽静贾彦彦胡波李晓慧...
    14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p53和DNA损伤调节基因1(p53 and DNA damage regulated gene 1,PDRG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索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数据集,比较PDRG1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DNA甲基化交互可视化数据库(DNA methylation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database,DNMIVD)分析 PDRG1 基因甲基化与 mRNA 表达水平的关系.另选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存档的102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石蜡标本进行验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RG1蛋白的表达.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PDRG1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n=284)中的表达较正常结直肠组织(n=41)增高(P<0.01),且结直肠癌PDRG1 mRNA表达与拷贝数变异呈正相关(n=273;r=0.792,P<0.01).DNMIVD分析显示,PDRG1启动子甲基化β值与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4,P<0.01).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患者(n=273)PDRG1 mRNA表达在肿瘤位置、TNM分期及远处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245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PDRG1 mRNA高表达患者(以中位数为分界值,大于中位数为高表达)无瘤生存期较短(P=0.01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PDRG1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结直肠癌组织[87.3%(89/102)vs 32.4%(33/102),P<0.01].结论 PDRG1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且与肿瘤位置、远处转移和无瘤生存期有关,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结直肠癌p53和DNA损伤调节基因1癌症基因组图谱甲基化预后标志物

    食管腺鳞癌组织p63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生存的影响

    王美玲陈曦宋昕赵学科...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p63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蛋白表达在食管腺鳞癌(esophageal adenosquamous carcinoma,EAS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立的80万例食管癌临床诊疗和随访信息数据库和样本库的2005年12月至2021年12月确诊的115例EAS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技术检测p63和HER2蛋白的表达.采用x2检验分析p63和HER2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EASC患者男女比例为3.1∶1.男性和女性EASC患者在各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63阳性患者的肿瘤家族史和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p63阴性患者(均P<0.05).HER2阳性患者男性占比和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HER2阴性患者(均P<0.05).p63和HER2阳性患者总生存均优于阴性患者(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63表达、性别、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均是EAS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p63和HER2蛋白表达与EASC患者的预后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EASC患者的预后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

    食管腺鳞癌p6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生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