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丛丹江

半月刊

1671-7813

syzynk@126.com

024-86803478

110034

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60号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省卫生厅主管,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惟一以中医内科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本刊将以最高的标准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力争求新、求精,更具有实用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络瘀"理论探讨通法在房颤治疗的应用

    韩子薇张明雪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帝内经创立经络学说,并将其分为"经脉"与"络脉"。络脉为经脉的横出别支,通过特殊的组织结构使气血津液散步于全身,贯通营卫、保障经气周流,为气血渗灌、沟通经脉、反应病候的重要结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房颤以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伴有不协调心房电激活,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中医归属心悸,其描述首见于《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而"乍数乍疏"正是房颤脉的典型脉象特点。后有历代医家对心悸的诸多见解,其中清代医家王清任等认为心悸为血虚、瘀血致病,并发展了瘀血理论。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以通为常。"通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通法指运用泻下、攻逐等法将胃、肠中的瘀堵积滞从魄门而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下者,引而竭之",多用于正气尚存,邪实未除的病证;广义的"通法"包含甚广。凡是畅调气机、疏通血脉的方法都归其范畴。研究基于络病学说,认为房颤与络脉瘀阻相关。该文以"络瘀"理论为切入点,探析"通法"在房颤治疗的应用,从广义理解和运用通法,认为通法须究虚实,根据病机不同,治疗须分清标本虚实,各有所侧重。

    络瘀房颤心悸通法

    基于"脾统四脏"辨治功能性便秘

    黄雅滢刘启鸿柯晓杨欣怡...
    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便秘作为常见功能性肠病之一,可归为中医"便秘"范畴,其病位虽在大肠,但脾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功能紊乱,其余四脏皆受累而病,即会发为便秘。现基于"脾统四脏"理论,探讨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并以调节中土脾胃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加以补益气血、温补肾阳、升清降浊、疏肝理气而达到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效果,以期为临床上从脾论治功能性便秘提供理论依据。

    功能性便秘脾统四脏脾失健运

    针灸及特色疗法治疗腹型肥胖临床研究进展

    李玲杨哲艾炳蔚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胖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尤其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腹型肥胖(Abdominal Obesity,AO),也被称为中心性肥胖,是其中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肥胖类型。这种肥胖主要表现为腹部脂肪的堆积,与多种代谢内分泌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某些类型的癌症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在治疗腹型肥胖方面显示出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改善代谢功能,从而达到减轻体质量和减少腹部脂肪堆积的目的。此外,电针、穴位埋线和针刀等特色疗法也显示出了对腹型肥胖的良好治疗效果。该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旨在更深入地了解针灸及其他特色疗法在治疗腹型肥胖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将这些传统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医者临床治疗腹型肥胖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针灸中医特色疗法综述

    滋阴降火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研究进展

    缪慧慧唐娜娜徐媛媛王思梦...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丹溪所著《格致余论》中有观点:"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气属阳而血属阴,故可延伸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并提出了滋阴降火的治法。后世诸多医家在诊疗的过程中观察到,诸多长期失眠患者会伴随出现心烦,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属阴虚证,如未及时干预,易化生火热,故而常结合朱丹溪之滋阴降火法治疗。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滋阴降火法的运用也在不断的发展。文章对于滋阴降火法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归纳治疗滋阴降火法的方药及针刺研究,总结其治疗失眠的独特之处,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良好的依据。

    失眠阴虚火旺滋阴降火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

    不同治法方药干预肺癌患者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谢文娟凡丹杨雪捷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方药干预肺炎的治法主要包括扶正祛邪、益气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和补肾益肺等,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协同药物治疗增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现梳理近五年中医方药干预肺癌的临床研究文献,阐述不同治法方药干预肺癌的应用进展,以及不同治法方药的优势、适应证,以期提供更丰富的治疗思路及方法,提高肺癌患者生活质量。

    肺癌综述中医方药临床研究进展

    从治未病论清燥解毒流津法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

    胡伟徐大可
    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未病是中医治则的基本法则,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及时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干燥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个体临床表现不一,多由燥毒而致津亏瘀滞不通,有其独特的传变规律,因此治疗上一定要从治未病的理论上来把握该病,通过清燥解毒流津之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使该病得到有效治疗,丰富了中医学对干燥综合征治疗的认识。

    治未病清燥解毒流津法干燥综合征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进展

    黄雅帝何婷婷陈雯雯刘永辉...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失能性原发性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针刺对偏头痛预防性治疗及急性期治疗在临床上被证实确有疗效,诸多学者通过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得出针刺主要是调节三叉神经血管通路相关物质水平、改善脑血管血流速度、抑制c-fos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调节脑功能网络的异常连接等作用起到治疗偏头痛的结论。

    偏头痛针刺5-HT及其受体CGRPSPNOc-fos基因及蛋白脑血管血流速度

    基于各家见解探讨《伤寒论》第28条病因病机的理解分歧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实际内涵

    张康钧黄贵华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伤寒论》第28条条文的理解,历代医家观点分歧较大。主要分歧点有二,其一此条文所描述的病证是外感还是内伤,其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去留。该文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及有类似病证记载的文献考究,推导论证28条主要病因病机是劳役导致阳气外越,误用汗下伤津,饮水过多阳虚失运所致,进一步解释了原文去桂留芍的意义在于收敛阳气,同时举例探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临床的扩展应用。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病机临床应用

    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现状分析

    周丽洁黄适田维方威龙...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人们精神压力增加、饮食结构变化等,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国患病率逐渐升高,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最为多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IBS-D虽短期疗效尚可,但仍有长期疗效欠佳、复发率高等缺陷,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IBS-D有独特优势。参苓白术散作为治疗脾虚湿盛证IBS-D代表方之一,有益气健脾、运脾化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参苓白术散有调节肠道菌群、调控神经系统、修复肠屏障功能、抗炎、提高免疫等作用,可有效改善肠易激综合征胃肠道症状。该文对参苓白术散相关基础实验及临床试验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参苓白术散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以期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更多思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证综述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郝鑫王垂杰李玉锋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需要在内镜下确诊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学表现的慢性胃炎,目前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出现餐后饱胀、反酸、嗳气、胃痛等,少数患者可无症状。具体发病机制复杂,但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免疫异常、高胃酸分泌等有关。目前中医及西医对该病病因机制、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有了各自的认识和进展,该文将对中西医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慢性糜烂性胃炎研究进展治疗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