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顾强

季刊

2096-3270

xbgc@mail.usts.edu.cn

0512-68087489;68092989

215009

江苏省苏州市科锐路1号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园林、给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以及相关的交叉学科等工程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技术技革成果报告、科技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渐进多焦点眼镜片设计方法综述

    唐运海吴泉英沈悦晨陈晓翌...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渐进多焦点眼镜片的设计方法,旨在阐明渐进多焦点眼镜片设计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首先介绍了渐进多焦点眼镜片的基本设计原理,随后深入探讨了三种主要的设计方法:直接设计方法、间接设计方法和梯度折射率设计方法.尽管这些方法在提升镜片光学性能和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设计复杂、制造成本高和材料特性依赖等局限性.最后,强调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在渐进多焦点眼镜片设计和制备中的重要意义,并指明了未来研究方向.

    渐进多焦点眼镜片光焦度像散光学设计

    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研究进展

    王磊葛佳惺王韬磊冯盛洲...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材制造作为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近年来在金属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然而,增材制造金属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往往需要进行焊接以实现复杂结构的组装和修复.因此,研究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焊接性能的研究进展,主要为:不同增材制造方式下制备的钛合金、不锈钢、铝合金以及其他金属的焊接件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系统总结,揭示了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焊接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增材制造焊接力学性能微观组织

    支撑与基础刚接的摇摆钢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钱佳怡赵宝成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使摇摆钢支撑框架结构具备耗能能力,更好地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摇摆幅值,提出在摇摆钢支撑两侧框架柱的柱脚位置设置耗能装置,同时简化摇摆钢支撑与基础之间的构造,支撑与基础采用刚性连接.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支撑与基础刚接的摇摆钢支撑框架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低周往复加载,得到了其破坏模式,分析了耗能柱脚剪切板开孔间距、剪切板厚度和中心钢支撑跨度等设计参数对其滞回性能的影响,给出了结构设计参数的建议取值和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结果表明:支撑与基础刚接的摇摆钢支撑框架结构滞回性能良好,破坏模式合理;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耗能柱脚率先进入塑性耗能,塑性变形充分,耗能能力强;加载过程中,高强度螺栓未达到极限强度,连接方式可靠;随着开孔间距、剪切板厚度和支撑跨度的增加,结构在相同侧移比下的抗侧承载力和刚度提高,但是耗能能力有所下降;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较好,可供实际工程参考.

    摇摆钢支撑耗能柱脚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全过程火灾后中空夹层高强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

    付韩斌毛小勇刘晓贺海洋...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升降温全过程火灾后中空夹层高强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抗火性能,在确定不同阶段高强钢材和约束混凝土的本构模型的前提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中空夹层高强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温度场模型和热力学分析模型,并利用已有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升温时间、空心率、材料强度和轴压比等参数对短柱全过程火灾后剩余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升温时间的增长,全过程火灾后中空夹层高强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剩余承载力大幅下降;随着空心率增加,短柱的剩余承载力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其空心率为0.52的短柱抗火性能最优;材料强度和轴压比对短柱的剩余承载力系数影响不大,剩余承载力随材料强度增加而增加.

    全过程火灾后中空夹层高强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剩余承载力

    单层单跨扭转体结构的整体稳定分析

    朱月柳李启才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扭转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柱顶无约束的双向单层单跨的空间扭转钢框架模型,进行不同扭转角度的扭转钢框架的弹性、弹塑性屈曲应力分析,并与非扭转钢框架进行对比,研究梁柱线刚度比、长细比等对单层扭转钢框架柱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非扭转的柱顶无约束理想空间钢框架在受竖向力时,会由传统认为的有侧移失稳形式转变为无侧移失稳形式,稳定承载能力急剧增大.(2)扭转体结构模型相比于非扭转体结构模型,屈曲应力有大幅度降低;而且随着扭转体模型扭转角度加大,屈曲应力值明显减小,但减小的趋势趋于平缓.(3)长细比λ越大,屈曲的临界应力越低,越接近弹性屈曲,此时扭转钢框架的弹性屈曲应力与弹塑性屈曲应力越接近.

    扭转体结构整体稳定性屈曲应力空间钢框架

    四川某地区抗弯钢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研究

    顾凡渝孙国华蒋琦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某抗弯钢框架在设防烈度提高情况下的加固后性能,选取四川某地区一栋3层钢结构教学楼作为原型结构,采用两边连接的波纹钢板剪力墙(Corrugated Steel Plate Shear Walls,简称CSPSW)、屈曲约束波纹钢板剪力墙(Buckling-restrained Corrugated Steel Shear Walls,BR-CSPSW)对钢框架教学楼进行了加固,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加固前后抗弯钢框架结构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采用倒三角水平荷载分布模式对其进行了单向及循环Push-over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CSPSW及BR-CSPSW均可显著提升抗弯钢框架结构的水平承载力、抗侧刚度及耗能能力.与CSPSW加固效果相比,采用BR-CSPSW加固可改善其屈曲后承载力劣化过快缺陷,获得更为稳定的抗侧能力,加固效果最优.

    钢框架屈曲约束波纹钢板剪力墙加固有限元

    填芯对管桩竖向承载性能影响研究分析

    黄镭杨冬英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进行了动、静荷载下填芯管桩竖向承载特性研究.首先,设计了半桩模型试验装置,利用多功能振动混合试验系统进行填芯管桩载荷试验,利用静载试验取得不同填芯位置和填芯率下填芯管桩的极限承载力,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模型试验进行建模分析;然后,当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基本吻合之后,在此基础上研究静载下填芯管桩承载规律,并探索循环荷载下填芯管桩的承载规律.通过试验和模拟数据分析得到了静载下填芯率、填芯位置和长径比对填芯管桩承载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循环荷载下不同的填芯率、填芯位置进行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填芯管桩的承载特性规律,为填芯管桩的工程实践应用提供支撑.

    填芯管桩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竖向荷载沉降规律

    碳纳米管智能传感器压敏性能研究

    张驰宇孙敏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智能传感器的研发和结构监测的实时化,在水泥砂浆掺入改性碳纳米管制备一种新型的智能传感器.采用四电极法进行了传感器极化曲线分析、从加载到破坏的电阻率分析、不同速率下的循环加载试验、不同最大加载幅值下的压敏性能研究,结合SEM分析水泥基基体的微观特征,总结改性碳纳米管的作用机理,以及电阻率与压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性碳纳米管的掺入能大量缩短极化时间,以及有效提升试块的导电性能;电阻率随着压应力的增加而线性下降,传感器表现出了良好的压敏性能;电阻变化率随着加载幅值和加载速率的增大而增大.

    智能传感器改性碳纳米管SEM压敏性能线性下降幅值速率

    典型建筑材料蒸汽渗透系数测定和实验方法优化研究

    罗戴维陈宇航吴杰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材料的蒸汽渗透系数反映了水蒸气在特定环境下穿透该材料的能力,是研究墙体保温和防水性能的重要参数.然而,蒸汽渗透系数会随着环境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热工计算中将其视为常数是不合理的.本研究基于国际标准ISO 12572的干湿杯法,改进实验方法,测定了四种典型建筑材料的蒸汽渗透系数,分析误差并提出四种密封优化方法,最终将材料的蒸汽渗透系数表示为材料含湿量的单值函数.结果表明,密封方法优化后能够准确测量材料的蒸汽渗透系数,并可推广应用于各类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蒸汽渗透系数干湿杯法密封方法

    水网格局下的苏南乡村聚落空间生态适应性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于淼陆建城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视阈下,乡村聚落空间是现代化生态规划实践的重要抓手和优化配置生态资源的基本单元.在气候变化及乡村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和紧迫的背景下,本文梳理了在水网格局的影响下,乡村聚落空间的三种现状布局模式,并从水网耦合度、自然格局、功能空间、建筑景观和基础设施五个方面剖析了生态缺失的现状问题.从"内生动力、外部推动、差异化和多尺度引导"等四个角度,探索苏南水网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寻求水网格局下乡村聚落空间生态适应性的目标、原则和要素.凝炼适用于该地区生态环境和现代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聚落空间规划的生态适应性优化路径,包括梳理图底耦合的水-乡格局、建构系统综合的功能空间、建设乡土化的建筑与景观和基础设施的近自然处理等.

    水网格局乡村聚落空间生态适应性机制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