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时珍国医国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时珍国医国药
时珍国医国药

朱保华 周虹

月刊

1008-0805

shizhenchina@163.com

0714-6224836;6225102

435000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大道874号

时珍国医国药/Journal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为特色,以探讨研究中医药传统学术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为重点,坚持“二为”方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讲求科学性与实用性。是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和中医药生产专业人员发表学术见解、报道科研成果、交流工作经验的园地,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内外伤辨惑论》探析枳实导滞丸

    屈亚楠李怡憬赵静雯王森友...
    685-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外伤辨惑论》为金代李杲所撰,以解世人辨内外之惑、用药之误。饮食劳倦内伤作为中医病因学说中重要内容,可追溯于《素问》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但将饮食水谷所致病症分别论治却始于《内外伤辨惑论》,东垣为其专设消食导滞之法并提出相关治宜。枳实导滞丸源于本书下卷,文章从社会历史环境、病因、治法、方药化裁、用药时令、医案举隅和研究进展等多角度,深入挖掘该方的组方精妙,拓展出本方消补兼施、消下并用、消行并通的新方义,丰富了临床辨证施用消导法的理论基础。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消导论治

    脑-肠轴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肖雯迪李灿东王洋于莉...
    68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肠轴学说与中医学对人体的整体性认识有相契合之处。近年来神经系统和肠道菌群对脑-肠轴的作用机制逐渐明晰,同时中医药在该领域的探索实践越发深入,却也显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医思维的缺乏。由于中西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建议通过寻找突出中医药优势的研究切入点、重视辨证在研究中的作用及整合微观指标的辨证意义等途径进行解决,以期为后续此类研究的开展提供借鉴。

    脑-肠轴中医药肠道微生态整体观辨证

    "阳化气、阴成形"与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病机探讨

    李小健陶志虎石宝成黄雪霞...
    691-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内涵,探讨其与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是其发病的关键病机。阳化气不及,水谷精微不得化生,五脏六腑不得濡养;阴成形太过,则酿生痰浊、瘀血之病理产物,久则化生膏脂、聚结于肝,气机不畅,津液不得布散,亦可有口渴欲饮之症。

    阳化气、阴成形糖尿病脂肪肝

    方药中辨证论治五步法中"治未病"思想辨治慢性肾衰特色探析

    钱琳琳马晓北
    693-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肾衰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共同结局,具有不可逆和隐匿性,延缓其进展是目前防治的主要方向。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在诊治慢性肾衰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根据病症将本病分为肾和脾两系,基于恢复自身稳态及整体调控的思想,应用辨证论治五步法辨治慢性肾衰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治未病"是辨证论治五步法中最后一步,亦是五步辨证法中点睛之笔。文章从方药中教授应用"治未病"理论辨治慢性肾衰的思路进行探析,以期开阔临床辨治思路,为选方用药提供建议。

    方药中治未病慢性肾衰辨证论治

    从"脾-肠道微生态"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新机制

    张喜朱佳杰潘华峰杨良俊...
    695-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菌群是人体胃肠道的微生物的总称,在人体物质代谢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中医"脾主运化"及"脾为之卫"有着一定的联系。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参与慢性胃炎的发病、进展,而调控肠道微生态则对改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损伤有一定的作用。脾胃湿热及脾虚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候,文章基于"脾-肠道微生态",阐明清热利湿及健脾益气法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胃炎,揭示了中医药治疗CG的新机制,为临床中医治疗CG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慢性胃炎肠道菌群清热利湿健脾益气

    脑-肠-三焦轴体系建立发微

    梁绿圆党伟利郭智丹苏洁欣...
    698-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焦"理论在中医学发展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发展至如今上中下纵行三焦部位辨证体系,以及"横向三焦""顶焦"等新概念。作者发现,从结构、功能来看三焦体系与现代医学中"菌群-肠-脑轴"十分相似。文章以"神经-体液"为媒介,融合传统三焦、横向三焦、顶焦与肠-脑轴,建立脑-肠-三焦轴体系,从空间维度拓充三焦理论,为临床诊疗神经疾患提供新思路。

    脑-肠-三焦轴肠道菌群三焦气化神经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刘静怡韩冰刘希桐王棚...
    701-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系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损伤性炎症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中西医尚缺乏对其药物作用机理的系统阐述。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中西医两个角度总结GERD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理,发现该病以胃气上逆为基本病机,无论是经典名方还是新的组方以及单味中药,均体现出多靶点、多通路干预相关因子的转录表达,发挥抑制促炎基因及其受体的表达、下调炎症反应、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强食管上皮屏障功能等作用促进黏膜损伤恢复。西医常与细胞因子介导的损伤等机制有关,治疗以降低胃酸分泌为主,作用方式及机制单一,因此,中医治疗有独特优势。文章对GERD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药物治疗进行探讨,就其病机与作用机制间的联系作一综述,为该病的中西医诊治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西医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中医辨治临床研究进展

    马唤云马龙赵佳璐王至婉...
    705-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RA-ILD)属于结缔组织病有关间质性肺部疾病的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其病情相对隐蔽,早期表现不易被发现或无症状,但晚期易进展成肺纤维化,且预后极差,是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危害患者健康。中药防治RA-ILD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且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因此,中西医结合疗法或将作为防治RA-ILD的首选手段,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旨在深入总结探讨近年来RA-ILD的中医辨证治疗,并对其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病辨证治疗综述

    不同繁殖方式半夏生长情况、显微结构及次级代谢产物差异分析

    王涵嫣初雷霞余孟娟侯文川...
    709-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人工种子、组培苗和传统块茎自繁三种繁殖方式的半夏再生植株的性状、产量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规律做出评价,为后续以生物技术方法实现半夏的品种改良及大规模的育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三种繁殖方式的半夏再生植株的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对半夏块茎的直径和百粒重进行统计,对半夏块茎横切面的石蜡装片与块茎粉末装片进行显微观察,通过电位滴定法测定对半夏总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通过高效液相法对半夏胡芦巴碱、尿苷、肌苷、鸟苷、胸苷、腺苷进行测定,将得到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半夏人工种子较组培苗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人工种子繁殖的半夏块茎的表观性状更接近大田实生半夏;半夏三种繁殖方式的再生植株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在生长过程中变化均很显著,但变化趋势相近。按照主成分综合得分将各个评价对象排序,大田块茎的种质质量优于人工种子块茎优于组培块茎。结论 人工种子繁殖方式的半夏较组培苗半夏更适宜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为开发半夏优良种源和扩大生产提供了参考。

    半夏繁殖方式人工种子显微性状次生代谢产物

    滇重楼种子的全长转录组测序与休眠基因的挖掘

    徐萍米琪罗文秀陆尤...
    715-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丰富重楼的基因组信息数据库,以及为重楼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不同发芽阶段的滇重楼种子为材料,利用PacBio Sequel平台进行基因组测序。结果 通过对不同发芽阶段滇重楼种子的混合样进行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共获得聚合酶读数496 536个;Isoform聚类去冗余后得到18 984条,其中有17 196个得到注释。NR注释发现其与油棕有23。83%的基因配比率;GO注释发现滇重楼种子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组分中的代谢过程;通过KEGG注释了解到滇重楼种子参与代谢的基因占主导地位;KOG注释发现滇重楼种子蛋白功能主要集中在一般功能预测。TF转录因子注释显示转录因子最多的为bZIP家族(70个),其中可能与滇重楼种子休眠相关基因15个,除此之外,KEGG共注释到8个WRKY基因和9个IAA基因,可作为后续阐明滇重楼种子休眠机制及深入利用滇重楼基因资源的科学依据。结论 通过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滇重楼种子全长转录本序列和结构信息,有助于滇重楼种子休眠机制的揭秘,为今后滇重楼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进一步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滇重楼种子全长转录组功能注释基因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