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时珍国医国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时珍国医国药
时珍国医国药

朱保华 周虹

月刊

1008-0805

shizhenchina@163.com

0714-6224836;6225102

435000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大道874号

时珍国医国药/Journal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为特色,以探讨研究中医药传统学术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为重点,坚持“二为”方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讲求科学性与实用性。是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和中医药生产专业人员发表学术见解、报道科研成果、交流工作经验的园地,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一气周流"理论探析骨质疏松症继发抑郁症的中医病机

    晏育棚彭彬李佳欣杨燕...
    2216-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今骨质疏松症并发抑郁状态病例呈上升趋势,两者间联系的紧密性日益突出。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其合并病例数增加,低骨密度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在"一气周流"理论视域下,深入挖掘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中藏腑发生学内容,在时间的动态变化中探究"一气"病变如何影响脾胃、肝胆气机升降枢纽最终使骨质疏松症发生并在此基础上并发抑郁症。在此基础上,临床部分医家的遣方用药也自觉或不自觉的与一气周流理论相契合,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所以我们推荐在临床上灵活应用一气周流理论以解决骨质疏松症患者继发抑郁症等问题。

    一气周流骨质疏松症抑郁症补肾调肝汤

    从"解郁消熵"论治肺结节

    周晓青周玉洁王真
    2219-2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熵病理论探析了"解郁消熵"法论治肺结节的临床依据、应用与前景。人体是典型的自组织耗散结构,以负熵为生,熵增至熵病是肺结节发展的基础。郁贯穿肺结节全程,正虚、邪实、情抑均会致七郁。笔者阐释七郁与肺结节熵增至熵病全程的病机联系,围绕郁乃熵增进程,结成为熵病结局,分从气、火、情郁是熵增的始动因素;食、湿郁是熵增的进展因素;痰、瘀郁是熵增至熵病的转变因素三方面详述郁结熵增是肺结节的主要病机。治疗上应以解郁消熵为核心,以郁为本,以熵为枢,运用中医药作为负熵流,以期为临床防治肺结节提供新思路。

    熵病理论肺结节解郁消熵耗散结构

    《金匮要略》黄疸病之证治探赜

    魏向东肖白君丁喜英尹晓娟...
    2222-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黄疸实有崇论宏议,其开辨证之先河,述理法之完备,为后世所共知。而自西学东渐以来,国人业医,求真之要趋于西说,遂将传统黄疸病证理论嫁接于西医肝胆解剖之认识,其说虽有发挥,但与此前医家观点多不相符,有待再议。并且近来不少学者笼统的将"湿邪"与"瘀热"同时归属到黄疸的病因之中,而笔者在研读《金匮要略》时,认为"湿邪"闭阻脾胃且无所出路,陷入血分乃是"瘀热"之来源,"瘀热"随脾胃之升降,气血之运行而流转输布全身,致使周身发黄。"瘀热以行"是张仲景对黄疸病机上的概括,不可简单的将"瘀热"与"湿邪"等同而论。在治疗上,张仲景重视利小便与活血并擅长使用大黄,是其治疗特色。文章就仲景之说再议黄疸,旨在进一步发挥中医经典的指导意义。

    黄疸病张仲景《金匮要略》瘀热以行

    基于脏腑风湿论构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态靶辨治体系

    王宗玉郑景辉
    2225-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是指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基于脏腑风湿论,结合态靶因果理念,可分为"虚、伏、积、损"四个时期和"虚、寒、湿、热、瘀、饮"六态,论治上应辨"态靶因果",以"透邪化湿,祛瘀通络,健脾补心,养阴扶阳"为治疗大法。基于以上"脏腑风湿论"的"病-期-态"基础,构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态靶辨治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医药整体化、精准化治疗,为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提供新的中医基础和临床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脏腑风湿论态靶辨治透邪化湿

    虚证辨证论治新视角

    李华成李瀚旻
    2228-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刻认识虚证本质是进一步提高虚证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对虚证本质的认识必须防止陷入"现象等于本质"和"虚证无本质"的认识误区。提出虚证本质的新认识是病理损伤与再生修复失衡。构建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体系是提高无症可辨(隐性证候)辨证论治水平有效途径。虚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策略是通过避免、减轻、甚或阻止病理损伤,维持正常再生修复,改善异常再生紊乱,发挥调控病理损伤与再生修复失衡的作用,主要包括"开源节流"和"填精生髓"两大配伍规律。"显性证候"则"有是症则用是药",采用常规辨证论治方法行之有效。"隐性证候"则须根据病理损伤与再生修复失衡的具体态势,参照相关指标体系选方用药。进一步深入研究病理损伤与再生修复失衡的相关机制,不断充实完善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体系和疗效判断标准,深刻揭示相关配伍规律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疗效机制,是提高虚证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的努力方向。

    虚证辨证论治隐性证候

    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用药特色探析

    武宏玉王伟李定邦马焕瑞...
    2231-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刘完素伤寒治疗的用药规律以及核心药物组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中分为卷上和卷下,卷上为证,卷下为方。统计卷上出现的所有处方,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方剂出现频率;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统计药物出现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借助Microsoft Excel 2021、SPSS Modeler 18。0、SPSS26。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 经筛选,纳入50首处方、统计频次239次,涉及72味药物,累计用药频次1332次。高频方剂有黄连解毒汤、三一承气汤、凉膈散、五苓散等;高频药物有甘草、大黄、黄芩、栀子、芒硝等;以寒、温性,苦、辛、甘味居多,多入肺、脾、胃经。药物功效分类多集中于清热药、补虚药、泻下药。聚类分析得出6类药物组合,因子分析得出5个公因子,2首新方,多有清热、泻下、通利的作用。结论 刘完素治疗伤寒秉承"火热论"思想善用寒凉药物,但也并非悉取寒凉,攻邪的同时还注重顾护脾胃的正气,在继承仲景思想的基础上,对伤寒外感热病的治疗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实现了伤寒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伤寒刘完素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近10年电针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机制概况

    李京儒赵晋莹孙巧悦于洋...
    2235-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失眠是困扰人类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电针疗法治疗慢性失眠具有显著优势,在临床已被普遍接受。查阅电针疗法治疗慢性失眠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发现电针疗法主要是通过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调节血清激素的含量、影响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和改善神经电生理等多个方面,起到治疗慢性失眠的作用。虽然近年来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缺乏对电针疗法治疗失眠作用机制的综合整理。目前,仍未明确阐明电针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机制,而且在脑内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免疫细胞因子调控与睡眠相关通路、借助脑电图观察电针疗法对大脑相应区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方面的研究仍需加深,因此未来可以围绕上述方面继续深入探究电针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机制。

    慢性失眠电针疗法作用机制神经递质

    智能针灸设备的发展现状和产业趋势分析

    白丽丽张红星潘小丽
    2239-2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针灸设备是中医针灸与人工智能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结合的产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针灸设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完善和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注入了新鲜活力,对针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和示范性作用。文章梳理了近年智能针灸设备的发展现状和产业趋势,分析并总结当前智能针灸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促进针灸与人工智能更好地发展。

    智能针灸设备发展现状产业趋势分析挑战与策略

    DNA甲基化与相关中药单体诊治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占霞潘希安胡文兵冯绍胜...
    2243-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乃至全球,肺癌都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癌症类型之一,肺癌早期筛查诊断并给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深入,DNA甲基化是研究最多且最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之一,具有较高的分子表征,异常的DNA甲基化特征在肺癌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中药活性成分作用于DNA甲基化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抑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展,为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和方法。

    DNA甲基化中药肺肿瘤表观遗传学

    健康中国战略下中医学类专业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孙荪狄留庆倪菲菲李莉...
    2247-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基于国家战略需要和岗位胜任力导向,高等中医药院校需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学类专业结构体系,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特色中医人才;同时依据岗位需求和胜任力培养要求,构建厚基础有特色的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书院制培养模式、构建医教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中医经典教学模式,培养中医药基础理论扎实、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创新意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强的中医专业人才。

    健康中国中医学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