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市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石中柱

双月刊

1009-7767

szjszzs@vip.163.com

010-68457684 68451401

100045

北京市复兴门外南礼士路17号

市政技术/Journ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宣传交流工程设计、科技研究、施工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主,同时兼顾技术管理方面内容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隐伏溶洞对隧道开挖稳定性影响研究

    林裕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隐伏溶洞对隧道开挖稳定性的影响,对于提高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呼北高速金岩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隧道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溶洞位置、不同溶洞大小和不同溶洞与隧道间距下隧道围岩塑性区发展以及隧道衬砌结构变形受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位于隧道侧面的溶洞对隧道开挖稳定性影响最为明显,围岩塑性区分布最广,其次为位于隧道底部的溶洞,最后为位于隧道顶部的溶洞;溶洞与隧道间距越小,对隧道开挖稳定性影响越大,当距离足够近时塑性区的发展会贯通隧道与溶洞之间的中岩柱;地表V形影响区随着溶洞直径的增大而增加,也随着溶洞与隧道间距的增大而增加;中岩柱的破坏是由隧道侧面的围岩和溶洞侧面岩体同时向中间产生塑性发展而产生的.相关结论可为岩溶发育区山岭隧道安全施工提供参考.

    隧道隐伏溶洞稳定性塑性区发展溶洞位置溶洞大小溶洞与隧道间距

    掏槽孔爆破作用下隧道掌子面应力传播与衰减规律研究

    许文祥张浩马鑫炎
    140-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掏槽孔爆破作用下隧道掌子面应力传播与衰减规律,借助爆破试验分析隧道掌子面在掏槽孔爆破作用下水平方向、竖向和斜向的振动速度变化规律,同时采用ANSYS/LS-DYNA模拟掏槽孔爆破作用下隧道围岩同一截面内应力传播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掌子面边缘测点振动速度大于距爆源近测点振动速度,最小爆源距测点振动速度大于中间位置测点振动速度;隧道掌子面的拱顶和拱肩位置振动速度较大,上部测点振动速度大于下部测点;隧道掌子面应力主要集中在水平方向和竖向,纵向应力较小,水平方向和竖向应力变化时刻主要集中在0~5 ms,水平方向应力传播范围更广;隧道掌子面炮孔下方测点应力大于同爆源距上方测点.相关结论可为类似隧道动力响应分析提供参考.

    隧道掌子面掏槽孔爆破应力传播衰减规律

    顶管工作井近接挡土墙施工的变形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

    肖春张鑫李旭彪钟家强...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政顶管工程是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顶管工作井近接挡土墙区段内的施工安全,以成都某地区污水干管建设工程区段内顶管工作井施工为例,整理现场得到的基坑、挡土墙各监测点位移等监测数据,对顶管工作井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位移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顶管工作井施工对挡土墙的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小,其位移均在设计容许范围内.同时,通过Midas GTS NX建立顶管工作井三维模型,验证顶管工作井施工对基坑周围土体、工作井井壁及挡土墙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位移结果基本与现场监测数据相吻合,表明数值模拟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施工过程.该研究结论可为类似的近接工程提供参考.

    顶管工作井挡土墙变形监测数值模拟

    基于数值模拟的断层破碎带隧道注浆方案优选分析

    张玉印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层破碎带会引发隧道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在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为解决断层破碎带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突涌水问题,以大凉山1号隧道断层破碎带为工程背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特性将隧道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并提出采用纯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双浆注浆材料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隧道段分别采用开挖后周边注浆、周边深孔预注浆、全断面深孔预注浆的注浆措施.此外,采用COMSOL软件建立注浆后的数值模型,以研究隧道应力及注浆后的渗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注浆有效缓解了应力集中现象,同时也减少了渗流集中现象,从而降低了施工过程中隧道突涌水的发生率.

    隧道工程断层破碎带数值模拟注浆加固

    多次爆破开挖下硐室围岩损伤累积及松动圈扩展规律研究

    刘蒙唐海温亦品张肖雨...
    164-17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硐室围岩在多次爆破开挖下的损伤累积及松动圈扩展规律,结合某试验硐室爆破开挖工程,通过ANSYS/LS-DYNA重启动技术模拟多次爆破开挖下围岩的损伤累积,采用地质雷达法测定多次爆破开挖后围岩松动圈厚度,分析围岩松动圈扩展规律,最后明确硐室围岩损伤范围与松动圈厚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多次爆破开挖后围岩损伤累积范围同松动圈厚度一样呈单调递减趋势,增长速率逐次降低,直至不再累积扩展;将损伤变量D在0.25~0.78之间的损伤范围看作围岩松动圈厚度,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误差较小,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岩体损伤累积程度的变化就是围岩松动圈厚度的变化.相关结论可为今后爆破开挖下硐室围岩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硐室围岩爆破开挖损伤累积松动圈数值模拟地质雷达

    雨水收集容器容积设计研究综述

    周晋军庞亚莉王昊田润丰...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雨水收集利用不仅能够缓解城市洪涝灾害,还可以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雨水收集容器设计是雨水资源化关键技术之一,其中雨水收集容器容积设计直接影响着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雨水收集效率和经济效益.该研究旨在探讨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中的雨水收集容器容积设计问题,综合梳理国内外现有设计方法,归纳概括为经验公式法、理论分析法和工程效益法.通过阐述雨水收集容器的概念与分类,总结雨水收集容器容积设计方法,以及分析国内外雨水收集容器容积设计方法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雨水资源化雨水收集容器容积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设施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梁慧武孟刘文昌同佳宁...
    18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海绵城市市政工程设计原则、海绵设施核心功能、海绵设施技术研究现状、海绵设施透水防水功能及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海绵设施六大核心功能能够有效降低城市排水压力,改善城市水资源环境,降低城市旱涝灾害发生率;推荐开展属地化研究,优化设计,提供具有区域特征的雨水管理系统;进一步开展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基础指标和透水铺装施工工艺研究,综合多因素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对既有工程的影响;随着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施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海绵城市雨水设施市政工程核心功能雨水管理施工技术

    基于InfoWorks的金钟街老城区内涝防治研究

    田洋
    18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津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内涝事件,城区中小河水位居高不下,排水不畅,给天津市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受到过严重损失.以天津市金钟街老城区为例,利用InfoWorks软件搭建并耦合一维和二维模型,对现状片区内涝情况进行综合模拟与评估,提出源头减排、中游管网改造及下游增加调蓄容积的治理措施,通过对治理措施的影响分析提出适合该片区的综合治理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内涝治理后,积水点1、2的最大积水深度较内涝治理前分别减小48.4%和60.7%,退水时间较内涝治理前分别缩短70.8%和80.2%,排水管网达到了 100年一遇的标准.表明提出的综合治理方案科学合理,为老城区治理措施的选取及内涝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InfoWorks内涝治理溢流削减风险

    排水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

    刘雷斌高守有朱禹洲齐先达...
    197-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水管道泄漏会对地下土壤造成污染,还可能引发冲刷空洞、塌陷等严重事故,应及时检出.通过文献调研排水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 CCTV、QV、土壤特征因子分析、探地雷达、航空热成像、高密度电阻率法、浅层瞬变电磁法等主流和潜在检测技术的特点、优劣势及现阶段研究方向.分析发现:国内CCTV检测技术多个技术细分方向都还有待发展;现有单一检测技术无法应对所有类型的检测任务,要获得准确、完整的地下管道状态信息,应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浅层瞬变电磁法是较有潜力的排水管道泄漏检测技术.

    排水管道泄漏泄漏检测瞬变电磁法

    不同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原位修复轻度淤积底泥的效能

    李涛刘晔陈纪朝龚逸...
    207-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底泥修复是黑臭水体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原位修复操作简便且对河道的破坏小.利用固定化菌剂原位修复实验装置,探究了活性炭、沸石、陶粒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修复轻度淤积底泥的效能.载体物理特性及载体对微生物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相对于沸石和陶粒具有更丰富的孔隙结构和更强的活性污泥吸附能力,沸石的吸附能力强于陶粒.不同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原位修复轻度淤积底泥实验结果表明,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均能有效降低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其中活性炭固定活性污泥对底泥中有机质的降解效果最佳,60 d内有机质含量可降低45.2%;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均能促进底泥中重金属离子转移,其中沸石固定活性污泥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最佳,60 d内对铜离子、铬离子、铅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 28.8%、27.2%、37.2%;此外,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均能有效去除上覆水中的CODCr、NH3-N、TN、TP,60 d内CODCr去除率基本超过50%,NH3-N、TN、TP去除率基本超过80%.综合底泥和上覆水处理效果可知,活性炭固定活性污泥的表现最优,其次为沸石固定活性污泥.

    轻度淤积底泥底泥原位修复载体活性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