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市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市政技术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石中柱

双月刊

1009-7767

szjszzs@vip.163.com

010-68457684 68451401

100045

北京市复兴门外南礼士路17号

市政技术/Journ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宣传交流工程设计、科技研究、施工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主,同时兼顾技术管理方面内容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矩形空心桥墩抗震性能研究

    黄捷陈明琦王利辉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水平地震作用下矩形空心桥墩的抗震性能,对2个不同轴压比的桥墩进行了恒定竖向荷载下拟静力试验,同时还研究了试件刚度退化、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和延性系数等抗震性能指标,并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试验得出的抗震性能规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破坏模式为底部塑性铰区域的弯曲破坏;ABAQUS模拟结果与试验值有良好的吻合程度,对试验值有较好的验证与补充效果;较大的轴压比形成了更强的约束,限制了桥墩混凝土裂缝的开展,提高了桥墩的承载力和刚度:轴压比大的试件耗能能力和延性系数低.

    矩形空心桥墩抗震性能轴压比拟静力试验数值模拟

    新型曲面CFRP板锚具力学性能研究

    侯苏伟翁永峰周颖
    8-1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CFRP板夹持式锚具中出现的张拉应力不足和螺栓预紧力难以控制的问题,根据其受力机理并以双曲面CFRP板锚具设计为基础,结合ANSYS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了不同尺寸的锚具性能,确定了最优的锚具尺寸并进行了相应的加工,然后对双曲面CFRP板锚具进行了静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内夹板厚度为5 mm时,挤压应力分布最均匀;外夹板厚度的最优范围为25~30 mm,弧度最优解为0.75~1.00 mm;当双曲面CFRP板锚具可以承受的最大张拉力为499.96 kN、最大锚固效率为104.16%、CFRP板的最小滑移量为1.93 mm时,锚具的锚固效果最佳.

    双曲面锚具CFRP板静载试验锚固性能滑移

    聚氨酯类钢桥面铺装中防水粘结层抗剪性能研究

    欧子蘅范钟亓代一诺叶宇杰...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氨酯钢桥面铺装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路用性能,使用该材料有望解决传统沥青类钢桥面铺装材料在钢桥严苛的使用环境下耐久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但目前针对其适宜的防水粘结层材料的研究很少.因此,针对聚氨酯铺装层下的2种防水粘结层材料(聚氨酯胶粘剂、环氧树脂粘结剂)进行剪切强度试验,分析了结构的层间剪切性能在防水粘结剂涂覆量、防水粘结层材料、碎石撒布量和养生时间影响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防水粘结层的抗剪切性能均显著优于环氧树脂防水粘结层,增加防水粘结剂的涂覆量可以增加界面的粘结面积,但防水粘结层过厚会导致抗剪强度在达到峰值后下降;防水粘结层在表干时成型的试件抗剪强度最好,未表干时最差;碎石撒布量也会影响防水粘结层的抗剪强度,故在满足施工条件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碎石撒布量.

    聚氨酯钢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抗剪性能

    横向静载作用下轨道交通预应力混凝土U型梁裂缝开展研究

    王佳董军杨亮亮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轨道交通预应力混凝土 U型梁结构在腹板横向受力情况下的裂缝开展状况,通过回顾总结其裂缝开展成因,并以实际工程中的某标准梁段为例,进行了横向静载破坏试验,分析了 U型梁结构在横向受力下的应变、挠度变化规律以及裂缝发育和损伤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对称荷载作用下,随着加载级的增大,U型梁展现出良好的整体性能和横向抗裂性能;该梁的裂缝损伤首先出现在腹板和底板处,随后逐步扩展到底板与腹板的连接部位;在破坏加载级下,腹板与翼缘发生破坏性裂缝损伤和明显的外扩变形;在高于规范撞击力建议值2倍的横向静载作用范围内,试验梁能够保持弹性工作状态,验证了采用美国ACI规范中对于列车脱轨撞击力的建议值进行U型梁横向抗撞设计的合理性.该研究成果可为轨道交通预应力混凝土U型梁的力学性能研究和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更多参考.

    轨道交通预应力混凝土U型梁横向静载抗裂性能结构损伤

    转体支座研究现状及测力支座应用评述

    张亚鹏李方林丁建刚张华...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常规转体系统技术进行分析,总结了传统转体支座在结构形式、材料、应力状态、称重试验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针对常规转体系统功能单一的局限性,基于某跨陇海铁路特大桥等项目,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智能测力转体支座.该新型智能测力转体支座将应力传感器等设备集成到常规转体支座中,具有实时监测支座内部应力状态、数据远程传输和应力异常报警等功能.目前,该新型智能测力转体支座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功能整合程度低、无法监测撑脚位置的应力状态等.该研究成果为今后转体桥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测力支座的深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转铰转体系统测力支座转体桥梁研究现状应用

    近断层地震对跨海双弧形桥塔斜拉桥动力响应研究

    檀朝兴郭夏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具有双弧形桥塔的跨海斜拉桥脉冲与非脉冲地震动力响应,首先基于Midas/Civil 2019建立了拉索几何非线性的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结构自振特性;其次,结合桥址处的地震烈度选取了一定数量的脉冲与非脉冲地震动,作为地震响应分析的激励源:最后探究了脉冲与非脉冲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关键位置位移、拉索应力和应力幅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地震作用下的主梁弯矩、桥塔弯矩及剪力均要大于非脉冲地震下的响应值,且在纵向+竖向地震激励下,主梁弯矩和剪力仅有1个峰值,但在横向+竖向地震激励下有2个峰值;脉冲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均要大于非脉冲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其中跨中主梁处的横向位置位移响应最大,最大值为176.8 mm;从地震激励方面看,纵向地震下的纵向位移要大于横向位移,而横向地震下的横向位移要大于纵向位移;脉冲地震作用下的拉索应力最大值为175 MPa,应力波动幅度达到100 MPa.

    双弧形桥塔跨海大桥几何非线性地震响应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轨合建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何畅李文华
    51-5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新建西安公轨合建10号线一期工程跨越泾渭河段与西阎快速路公铁两用桥项目,采用WBS-RBS法识别施工风险源;利用耦合度模型对风险因素进行了单、双风险耦合度计算;通过文献调研将公轨合建项目风险划分为人员素质、机材状态和作业环境等7大类,共24小类,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施工风险模型进行了验证.耦合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员风险因素和机械设备材料风险因素最易与其他风险因素发生耦合.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施工风险因素按照相关系数由大到小排序为:安全执行力>管理制度>安全控制力>作业环境>桥梁结构>机材状态>人员素质.研究结果表明,公轨合建项目须加强人员安全管理,并重视对施工防护体系的设计,桥梁结构对安全风险的降低作用也将产生显著效果.

    结构方程模型公轨合建施工安全风险评估风险耦合

    基于车辆振动加速度的路面异常识别方法研究综述与展望

    张金喜聂磊王大为郭旺达...
    5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道路路面养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首要工作是对路面状况进行快速、及时地检测和评估.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利用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进行路面异常检测的研究进行了调研,并对典型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识别路面异常是一种间接检测路面异常的方法,实现了利用众包数据等技术对路面异常的智能化识别,目前识别精度大多高于80%,采用机器学习等大数据的模型构建方法可将识别精度提高到90%以上.利用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识别路面异常的方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建立速度、车辆和设备固定位置等的归一化、标准化处理方法,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该技术为建立和形成新一代信息化、智能化的路面养护管理的新体系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车辆振动路面异常识别方法智能化智能手机

    某项目顺层边坡的稳定性计算分析与失稳预防处置

    李晓彤李兴
    72-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顺层边坡是山区公路建设中常见的一种不良地质,而且由于软弱结构层的存在,其具有比普通边坡更复杂的地质破坏模式,施工过程中在外力的扰动下极易发生失稳.因此,为了减少顺层边坡施工过程中的失稳破坏,提前对边坡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即:通过对已滑移段顺层边坡进行反演,计算得到了滑体结构面的相关参数;再根据计算所得结构面参数,模拟分析未滑移段顺层边坡的稳定性,确定了边坡支护所需的剩余下滑力;最后提出了针对性预防措施并加以实施,最终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该方法能够在边坡发生较小范围破坏时,模拟获得稳定性参数,并对顺层边坡进行处理;同时可为相同地质条件的边坡防护提供参考,以避免更大范围的边坡失稳破坏,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山区公路顺层边坡软弱结构层失稳破坏反演预防措施

    城市新区慢行交通提升策略研究

    刘梦瑶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城市新区,及早介入慢行交通管理与建设,则有助于城市高起点、高品质的建设,有效避免道路的重复建设.因此,在梳理慢行交通发展历程与规划概况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亦庄的慢行交通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了慢行交通的提升理念和提升策略.该研究成果可为北京亦庄慢行交通发展提供支撑,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慢行交通发展提供参考.

    城市新区慢行交通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