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
探索

苏伟

双月刊

1007-5194

023-68593010

400041

重庆市渝州路160号

探索/Journal Prob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探索》杂志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双月刊)。《探索》杂志主要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鼓励大胆研究、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求实、求新、求深,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探索》杂志始终坚持以理论学术质量为本,不断追求内容的高品质和外在形式的高品味,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继1992年、1996年、200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国共产党类”、“政治理论类”、“经济理论类”中文核心期刊后,2004年又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国政治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探索》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为“双效”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探索》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荣获“百种重点期刊奖”。《探索》还连续两届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十佳)期刊”。《探索》现任主编为苏伟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带头人),副主编为王骏教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必然、价值追求与主要路径

    尹蕾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必然要求创造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态势来看,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进入关键期,需要有新的文明理念与文明形态来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和平发展难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顺应了这一时代吁求.因此,"两个大局"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特殊的价值追求,即满足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创造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达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包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夯实物质文明基础、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以夯实精神文明基础、推动制度高质量发展以夯实制度文明基础;坚持"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思想文化根基,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成就,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力,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感召力,为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与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大局""两个结合"价值追求

    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常轶军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是人的身份认同,人是构成民族的主体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的是人心,最终要落脚到人身上.对于中华民族是什么共同体的理解,直接决定为什么要铸牢、铸牢对象是谁、如何铸牢以及铸成什么.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多元复合体,既是历史共同体也是现实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情感共同体,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赖个体对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认同.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联结个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纽带,其不仅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而且可以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有助于应对内外部文化侵蚀,保障文化安全;以中华文化认同凝聚海外侨胞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民族复兴;以中华文化认同凝聚爱国力量"反独促统".基于对中华民族是文化共同体的分析,提出文化符号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以通用语言文字符号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交往交流交融;以地理符号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身份认同;以历史符号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集体记忆;以传统节日符号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情感认同.

    文化符号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形象:基本涵义、理论类型与构建策略

    杨鹍飞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形象既指涉国内外民众对中华民族整体或局部的认知、观念等主观心理印象,也指涉中华民族实体结构、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变化及其程度所形成的声誉或信誉,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中华文明的软实力和中国国家硬实力的总和.中华民族主体性意识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并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形象具有建构性,即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塑造人们对中华民族形象的主观认知.中华民族形象的多维性是指由中华民族自身内部结构的多元性和评价主体自身主客观多重因素,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形象具有立体化、多面性和多元性特点.根据国族形象以硬实力所决定的可敬度和软实力所决定的可爱度高低,运用 2×2 矩阵类型学方法将国族形象划分为韬晦型、强硬型、魅力型和仁义型四大基本类型.国族形象构建存在四种基本模式:经济先导模式、军事优先模式、文化优先模式和均衡发展模式.基于此,提出中华民族形象构建的基本策略:提升国内外民众对中华民族正面形象的感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形象;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塑造正面直观的中华民族形象.

    国族形象中华民族形象软实力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理论基础、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

    龙金菊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象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在体系,是主客体之间发生有效互动与联结的重要载体.形象分析是厘清各种关系图式分野、对人类所需的意义进行阐释的客观需要.关于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图像论、符号论与意识形态论三种理论取向,这些理论都突出了形象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于形象的生成过程及其多层级转化机制,并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亦是多层级不断发生互动与意义关联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必要从形象研究的理论谱系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生成机制、符号标识与意义建构,进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强有力的解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理论基础.在具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设与叙事中,应依据历史记忆符号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源、依靠政治文化符号具象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体、依托语言文字符号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之意.有必要在整体性视角中兼顾历史性与现代性、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融通共同性与差异性、贯通民族性与世界性,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多维互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构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文化符号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构成要素、理论意蕴与内容结构

    魏艳周烨
    5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系统思维研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部署、整体性构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从党的领导系统视角切入,分析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构成要素、理论意蕴及内容结构,为深化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理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路径.组成党的领导系统的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领域、领导方式、领导目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领导系统运行,影响系统效能.从制度对象来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就是以党的领导系统组成要素为调整对象的制度集成.植根中国特定政治社会语境,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属性,党的领导系统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蕴,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应以各要素理论意蕴为价值取向,形成由党的先进性保障制度、党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党的领导方式改进制度以及确保党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制度为二级制度内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度等15 类三级制度内容、"两个维护"制度等 41 类四级制度内容构成的分层分类制度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体系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党建治理化: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有效融合

    刘蕊方雷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基层治理转型关键在于创新和完善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两者有效融合的实践进路.党领导基层治理因其显著的示范引领、服务引领和协同引领优势,使得党建治理化成为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发展趋向.党建治理化突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政治逻辑和治理逻辑,以党建创新统合治理,把基层党建系统化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注重发挥政党"元治理"功能以激发治理动能进而推动形成党组织统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实现了对属地化管理、科层化治理和数字化治理的整合升华,对于提升基层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从政治统领、组织赋能、协同共治维度对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融合进行深度透视,以党建引领的创新来弥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短板.新时代要发挥党组织统筹治理主体、整合资源配置、凝聚价值共识的功能,构建以政治统领为主导的基层党建治理化机制;党组织要在统合基层治理中发挥中轴作用,通过赋能和激活组织,释放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能,强化基层党员的先锋意识,唤醒其内在价值,推动增值服务,激发以组织赋能为介质的基层党建治理化动能;党组织要积极搭建基层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平台,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把基层群众、社会组织、群团组织有序组织起来,集聚起基层治理合力,塑造以协同共治为路径的基层党建治理化格局,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取得更大效能.

    党建治理化政治统领组织赋能基层党建基层治理

    情感治理的场景实践与新型乡村共同体的构建——基于S市农村睦邻场景的类型化分析

    朱浩
    7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是理解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词.在正视乡村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乡村治理场景中情感治理与新型乡村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乡村共同体的建构逻辑.结合"国家—社会"和"空间—行动者"的双重视角,可以从空间场景、主体结构性互动、关系生产对情感治理与乡村共同体的关系进行阐述,其中基于空间场景的情感资源是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条件,基于主体结构性互动的情感运作是其动力来源,而情感再生产则是其价值基础.以S市农村老年人睦邻场景为切入点,按照空间形态和功能特征划分场景类型发现,不同场景中国家和政府与基层社会的情感互动过程体现出情感治理的空间依赖性,新型乡村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乡村空间场景的情感积淀、国家与社会嵌合的新型共同体结构、基于情感再生产的关系柔化和认同.为此,要充分发挥情感的工具和功能性意义,基于乡村资源特质为情感联结创设空间载体,依靠情感资源开发和累积行动为乡村共同体提供结构性参与条件,以情感再生产凝聚共同体意识,从而实现私人情感向公共精神的转化、国家权力渗透与乡村自我运作的双向促进.

    乡村振兴情感治理乡村共同体场景类型农村睦邻点

    由分化到平衡: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治理人才发展逻辑——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王正攀
    9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人才在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有研究侧重于探讨某类乡村治理人才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或其发展问题,缺乏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整体与共同富裕相联系的针对性研究.对重庆的 48 名乡村治理人才采取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获取原始材料,运用扎根理论探索乡村治理人才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与共同富裕的联系,逐步编码并提炼出 41 项初始概念、21 项副范畴和 5 项主范畴,最终确定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治理人才发展逻辑.该逻辑涵盖了乡村治理人才发展所遵循的"需求—路径—能力—村庄形态"链条及其与村庄发展程度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乡村治理人才在实践发展中的规律及其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与联系.乡村治理人才的发展需求集中在人才存量结构与人才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人才队伍稳定性不足、专业人才整体缺乏等方面,发展路径以党政机构主导为主体、乡村居民共治为根本、社会力量协同和企业主体参与为重要方式,基于结构、数量、规模、组织化程度、流动性5 个维度建构的发展能力面临可持续挑战,乡村治理人才的不同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和发展能力的综合作用使村庄发展形塑出人才缺失型、人才流失型、人才稳定型、人才吸引型等不同形态.4 种村庄形态与先富型、小康型、帮扶型3 类村庄发展程度之间存在互为前提的联结关系."分化"作为贯穿这一发展逻辑链条中的突出特征,事实上是农村农民共同富裕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乡村人才振兴角度看,亟待推动人才缺失型、人才流失型村庄向人才稳定型或人才吸引型村庄转化,进而以乡村治理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平衡促进 3 类不同发展程度的村庄共同走上富裕道路.在政策选择上可从优化乡村治理人才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人才引育机制、培养乡村治理专业人才、促进村(社)干部职业化、推动城乡人才自由流动等方面促进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乡村治理人才发展逻辑扎根理论

    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及其逻辑——基于L区的案例分析

    许宝君
    11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是新时代发展志愿服务的必然要求.社区志愿服务与一般志愿服务所强调的公益性和国外志愿服务所强调的自主性具有明显不同,主要体现在它与治理性联系更加紧密,承担着"通过服务提升治理"的使命,因此要站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思考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命题.对L区实践经验研究发现,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是基层动员和再组织化的结果.具体而言,国家通过项目化运作、适配式对接和选择性激励三大举措嵌入志愿服务发展过程,动员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社区按照一定流程,引导居民结合具体空间和具体事务自我组织,并在居民骨干带动下,自主开展志愿服务,使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得以持续运转.可以说,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的过程就是政府和社区合力推动居民再组织化的过程.居民再组织化与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逻辑关联就在于组织的五大特性,即组织形态具有内生性、组织骨干具有带动性、组织行动具有约束性、组织激励具有可行性、组织资源具有在地性,这与志愿服务常态化的要求相契合.深层次看,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背后折射出的逻辑是"国家—社会"的联结.一方面,国家通过梯度型赋权机制培育社会、再造组织.政府通过供需适配和过程导向的项目制赋权社区,社区通过赋予居民需求表达权、骨干选举权和活动策划权,鼓励居民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另一方面,社会通过组织化的形式与国家相联,促进社区志愿服务共同生产.由此,以再组织化为纽带,可以把政府、社区和居民都纳入志愿服务供给体系.这种发展方式契合了志愿服务有利于形成社会合作网络的本质,进而有助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区志愿服务基层动员再组织化国家与社会社区治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逻辑向度

    陆卫明
    12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是经由文化建构主体在两者"先在契合"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造和思想形塑而后形成的.研究两者从"先在契合"向"高度契合"转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现实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双重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先在契合性、各自转化发展的理论诉求、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由"先在契合"向"高度契合"转化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前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为文化建构主体,分别担当了由"先在契合"向"高度契合"转化过程中的领导主体和实践主体角色,是挖掘并拓展契合点位与契合路径、供给转化发展动力、赋予"高度契合"以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主体力量.借言赋义、理念诠释以及制度建构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由"先在契合"向"高度契合"顺利转化的具体方式和实践路径,通过用中华传统语词概念表述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相衔接以及用制度建构承载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概念、理念、制度等层面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的高度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第二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