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陶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陶瓷学报
陶瓷学报

冯林华

季刊

1000-2278

tcxb_0798@163.com

0798-8499628

333001

景德镇东郊新厂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eramic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日用陶瓷工艺、陶瓷机械、建筑卫生陶瓷、陶瓷美术、结构陶瓷、复合陶瓷、陶瓷史、陶瓷加工、无损检测及测量技术、陶瓷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陶瓷与金属封接技术等学科方面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上述专业范围里未发表过的学术论文、科技报告研究简报、学术动态、文献综述、陶瓷美术理论与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位自生SiC晶须对原料预氧化SiC耐磨材料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郭会师赵志强李文凤高朝阳...
    332-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Si粉、活性炭、预氧化的SiC颗粒为原料,于埋炭条件下经 1500℃保温 3 h烧制后,制备出了原位自生SiC晶须复合SiC耐磨材料,并研究了SiC晶须对原料预氧化SiC耐磨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性能和显微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原位自生SiC晶须可提高SiC耐磨材料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并在Si粉和活性炭共同添加量为12 wt.%时改善效果较佳,对应试样的抗冲击强度和硬度分别为 29.91 kJ·m-2 和 98(HRB),磨耗比为 4.49.这是因为原位自生的SiC晶须充填在SiC颗粒间的孔隙中,形成了均匀的网络结构,且其伴生的SiO2和SiC原料预氧化的产物SiO2,均可与α-Al2O3 添加剂反应生成莫来石,增强了晶须与基体间的结合力.当SiC耐磨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些与基体结合较好的SiC晶须,可通过拔出、裂纹的偏转和桥联等途径改善SiC耐磨材料的力学性能.

    SiC晶须预氧化原位自生SiC耐磨材料力学性能显微结构

    造孔剂对陶瓷结合剂CBN砂轮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王志起苗卫朋刘宾杨威...
    338-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造孔剂对陶瓷结合剂CBN砂轮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制备添加不同造孔剂的陶瓷结合剂CBN砂轮试样,对其进行抗折强度、抗冲击强度和气孔率的分析,并对其进行磨削实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添加玻璃空心球的CBN试条气孔率最高,抗折强度和抗冲击强度下降程度较小,兼顾了强度和锋利性的两方面要求;通过磨削实验得到,当加入体积分数约20%的玻璃空心球时,砂轮磨削时的功率最小,同时能得到粗糙度低、表面质量优异的工件.

    造孔剂陶瓷结合剂外圆磨CBN砂轮

    氟化镧对粉煤灰基堇青石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吴孝炯顾雅洁孙盛睿常星岚...
    345-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粉煤灰基堇青石陶瓷力学强度难以满足高质量应用要求的难题,以氟化镧为烧结助剂,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的堇青石陶瓷.当氟化镧添加量为1.0 wt.%、烧结温度为1300℃时,所得陶瓷弹性模量、硬度和压缩强度分别为200.09 GPa、17.63 GPa和118.41 MPa.性能的显著改善主要是因为氟化镧的引入可提高液相流动性,产生致密化效果;同时,镧元素可在晶界处富集促进晶粒细化增韧.此外,少量镧元素可能会进入堇青石晶格内部,亦可对力学性能产生积极影响.

    堇青石氟化镧弹性模量硬度压缩强度

    施主掺杂提高ZnO压敏电阻的冲击稳定性

    杨莉禹任鑫宁宇刘晓曼...
    352-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铝铟共掺杂对ZnO压敏电阻的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特别是浪涌冲击稳定行为.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ZnO压敏电阻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电流—电压测试、脉冲电流冲击测试和电容—电压测试对电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当Al3+和In3+掺杂量分别为 0.0008 mol%和 0.0033 mol%时,ZnO压敏电阻表现出了最佳的电性能;此时的电位梯度为 95.3 V·mm-1、非线性系数为 74、残压比为 2.43.另外,ZnO压敏电阻在 8/20 μs 10 kA电流下冲击 20 次后,正反压敏电压变化率分别为+3.30%和-6.67%.

    ZnO压敏电阻施主掺杂电性能浪涌冲击稳定性

    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瓷砖纹理生成与防伪溯源

    赵怡李俊韩文许康康...
    360-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移动电子设备发展迅速,知名品牌瓷砖产品上的设计图案容易被翻拍并仿造,给品牌带来经济损失.为实现对瓷砖纹理图像所属版权信息进行认证,提出一种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防伪溯源框架.该框架将防伪信息直接转换成瓷砖纹理图像;从生成的纹理图像中可以提取出防伪信息,且防伪信息在视觉上不可见.生成的数字纹理图像在被打印、翻拍后,仍然能够从其中正确地提取出版权信息.实验表明:含防伪信息的瓷砖图像打印后再进行拍摄,解码率可以达到 93%.提出的框架为瓷砖产品版权保护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瓷砖图像版权认证对抗生成式框架

    BaCeO3修饰La0.6Sr0.4Co0.2Fe0.8O3-δ纳米结构阴极的耐铬毒化性能研究

    艾娜
    36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连接体产生的含铬蒸气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阴极性能发生快速衰减,是 SOFC 电堆的主要衰减机制之一.通过在 La0.6Sr0.4Co0.2Fe0.8O3-δ(LSCF)阴极上修饰 BaCeO3(BCO)纳米颗粒,有效提高了阴极的电催化活性和在加速铬中毒条件下的运行稳定性.BCO颗粒既能抑制LSCF表面Sr偏析,又能优先与连接体表面的Cr2O3 发生反应,在电极表面生成导电的 BaCrO4 阻挡层,隔绝了阴极与连接体的直接接触,避免了 SrCrO4 的生成.这两个因素的协同作用显著增强了BCO-LSCF阴极的耐铬毒化性能.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铬中毒LSCFSr表面析出浸渍BaCeO3

    熔融石英陶瓷浆料流变性能与光固化成型精度研究

    侯雨轩李燕卢秉恒侯瑞凯...
    374-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熔融石英的高透光性,陶瓷浆料光固化成型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过固化现象.为了消除这种过固化现象,并提高成型精度与性能,需要制备出高吸光度、低黏度的熔融石英陶瓷浆料.通过对熔融石英粉末的改性以及分散剂BYK-9076 的含量调控改善浆料黏度,并且添加了高强度、高紫外光吸收率以及能够抑制熔融石英高温结晶的 B4C 颗粒,实现了熔融石英陶瓷浆料的综合优化.结果表明,添加 4 wt.%分散剂的浆料黏度比未加分散剂的浆料降低了 93%,并用其制备出了固含量 57 vol.%的低黏度熔融石英陶瓷浆料.当B4C含量为 2.5 wt.%、曝光时间为 5 s时,固化深度从1325 μm降低至 230 μm,并且此时固化片在X、Y方向上拥有最优的精度,均为 0.01 mm.

    熔融石英光固化成型过固化流变特性B4C

    莫来石晶须和纳米氧化铝对搪瓷釉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邢翰学曹益亭周向华刘方波...
    382-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基础钛釉、悬浮剂和 K2CO3 助剂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搪瓷釉,并研究了莫来石晶须和纳米氧化铝对搪瓷釉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在测试其维氏硬度和光泽度等性能的同时,也通过XRD、XRF、SEM-EDS等检测手段对搪瓷釉面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820℃下保温30 min,莫来石晶须和纳米氧化铝的含量各为16 wt.%时,试样的维氏硬度分别为6.12 GPa和 5.64 GPa,且随着其含量的增加,试样的光泽度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搪瓷釉莫来石晶须纳米氧化铝维氏硬度光泽度

    含肋柱微通道换热器内纳米氧化铝流体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吴旭辉张平黄逸宸
    390-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瓷工业的节能降碳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余热回收是实现节能降碳的有效途径,为了提升陶瓷窑炉中烟气余热的回收效率,研究将纳米陶瓷氧化铝粉和水组成的 Al2O3-水纳米陶瓷流体与肋柱结合来协同强化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性能.采用了非正交多松弛(MRT)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研究了含肋柱的微通道内 Al2O3-水纳米陶瓷流体的流动传热特性,并通过与前人相关工作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具体研究了在肋柱换热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不同肋柱高度 hi以及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对微通道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平直流道相比,肋柱的加入显著增强了微通道的换热性能.此外,随着 φ 增大,微通道换热性能增强.在肋柱换热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hi的增大,微通道换热性能逐渐减弱,当hi为 0.3125 时热性能因数TPF最大,综合传热性能与压力损失的表现最好.虽然添加肋柱使得微通道传热性能得到提升,但综合压力损失与传热性能却小于平直表面.研究结果能对微通道换热器内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微通道换热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纳米流体肋柱流动传热特性

    纳米流体微射流耦合微肋通道热沉传热特性研究

    王薇寒孙健李杰张任平...
    401-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光太阳能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对其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散热装置作为聚光太阳能电池工作过程中的必要装置,对于保证聚光条件下太阳能电池长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有重要作用,采用纳米流体对其进行冷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文中构建了一种微射流耦合微肋通道热沉,以纳米流体作为冷却介质,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热沉湍流传热和流动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别对 SiC、Al2O3、SiO2、TiO2 纳米流体与水作为冷却介质的冷却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最终选用其中冷却性能最好的SiC-W纳米流体进行实验,实验测试表明,SiC-W纳米流体相较于水有如下优势:导热系数增加约 10.2%,平均传热系数增加约 6.7%,且增加压损不超过水的 1%.由此展现了SiC-W纳米流体优越的传热性能和应用价值.

    散热微肋微射流湍流纳米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