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标准设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标准设计
铁道标准设计

刘家锋

月刊

1004-2954

tdbsb@263.net

010-51830168

100055

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15号中铁咨询大厦

铁道标准设计/Journal Railway Standard Desig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月刊,是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主管、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主办的科技类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创办于1957年。主要报道铁道线路、路基、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站场、机务、车辆、电力、通信、信号、给排水、房屋建筑、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等与专业的标准设计。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铁路工程建设规范的制修订、说明、勘误、更正以及新规范的宣传贯彻,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等。读者对象:铁道、交通、建筑、水电、市政、煤炭等部门从事有关专业的设计、施工、制造、养护、科研究等工作的技术,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动制式低真空磁悬浮系统运输能力研究

    赵鹏张云娇付昌友邵壮...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电动制式低真空磁悬浮系统的运输能力影响因素及能力范围为研究目的,从电动制式低真空磁悬浮系统速度高、阻力小、运行环境封闭的技术特点出发,分析对系统运输能力存在影响的限制因素,重点通过对车站分布需求、列车性能、道岔系统、列控系统、通过能力等明显影响运输能力的 5 个因素展开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法、软件仿真分析法、数值计算法等方法分析磁悬浮系统运输能力计算影响效果,得出电动制式低真空磁悬浮系统的运输能力范围结论.研究假设低真空超高速磁浮系统列车 2~8 辆编组形式,模拟列车区间追踪运行、车站折返等不同工况,分析系统追踪间隔及列车折返能力,科学、客观地提出高峰小时运输能力,并预测系统运输能力范围.

    低真空磁悬浮运输能力车站分布列控系统通过能力追踪间隔

    基于快慢车模式的市域(郊)列车越行点选择模型研究

    宋唯维叶玉玲刘楷陈聪聪...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行点的设置对于实现市域(郊)铁路快慢车组合运营至关重要.在对市域(郊)铁路越行点设置方式和越行点选择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建设一定数量的有越行功能中间站的市域(郊)列车,提出一种越行点选择模式.该模式考虑到发线或越行线的建设条件、越行点的数量以及车站间隔时间.为了实现全体乘客出行时间的最小化,构建市域(郊)列车越行点选择的优化模型,并采用该模型计算列车在各个车站的到发时间,并确定越行点的位置.同时,为了有效分析和确定越行点的位置,提出一种基于优化模型的列车到发时间的计算方法和列车运行图的铺画手段.以上海机场联络线为实例,应用提出的优化模型计算上下行列车在各个车站的停站时间,并绘制相应的列车运行图.研究结果表明,在远期规划的上海机场联络线高峰小时,假设开行 6 对站站停列车、大站停列车和城际列车,根据优化模型的计算,仅需设置一座具有越行功能中间站,即张江站.为市域(郊)铁路越行点的设置提供了一种优化模型和计算方法,在减少越行点数量的同时,实现全体乘客的出行时间最小化.

    市域(郊)铁路快慢车模式越行点选择优化模型停站时间

    基于NSGA-Ⅱ遗传算法的市域快线无砟轨道结构多目标优化

    冯青松王龙孙魁李秋义...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市域快线无砟轨道结构轻量化经济性、列车快速运行安全性协同优化设计问题,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cal建立车辆-轨道空间耦合模型,详细分析轨道板长度、宽度、厚度、弹性模量和扣件刚度、扣件间距单独变化时,对市域D型动车以速度 160 km/h通过时所引起的轮轨系统动力响应,通过响应面实验得到市域快线无砟轨道钢轨垂向位移响应面模型,并经NAGA-Ⅱ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对钢轨垂向位移影响显著的依次为扣件间距、扣件刚度和轨道板长度;建议在进行市域快线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时将钢轨垂向位移作为关键评价指标;各设计变量对市域快线无砟轨道力学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扣件间距、扣件刚度、轨道板长度、轨道板宽度、轨道板厚度、轨道板弹性模量;推荐设计方案为扣件系统刚度 25 kN/mm,扣件间距 0.625 m,轨道板长度 4.9 m,轨道板宽度 2.8 m,轨道板厚度 0.26 m,轨道板混凝土等级C40.

    市域快线无砟轨道响应面法NSGA-Ⅱ遗传算法多目标优化

    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交付标准研究

    王焕松于胜利刘伟卢文龙...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规范铁路、公路工程等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设计交付的数字化成果,保证设计数据向施工阶段移交的完整性、正确性及通用性,提高设计数据利用率和数字化程度,结合国内外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数据数字化交付现状调研,在公铁工程二维设计交付基础上,融合三维设计数据,研究制定陆路交通基础设施设计阶段(可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数字化交付标准和交付内容(说明、附件、附图、附模),并将交付内容离散为结构化数据、三维信息模型、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规定基于UML类图和元数据子集梳理各业务之间关联关系,采用XML SCHE-MA数字化交付;三维信息模型规定采用IFC格式进行交付,并规定模型交付内容及深度要求、模型表达要求(基本模型+参考模型)、信息提交要求等;非结构化数据一般采用PDF格式或表格形式进行线上审批管理.标准规定三维信息模型、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等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具有属性关联映射及规范的数字化交付标准流程定义,实现公铁陆路交通设计数据的无损传递,解决设计交付数据计算机识别性差、再利用率低等问题,为全生命周期公铁陆路交通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奠定基础.

    陆路交通交付标准设计阶段结构化数据三维信息模型

    铁路路基设计主要控制指标设计原则的回顾与讨论

    王威裴鑫陈诚刘宙...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证铁路路基的安全与稳定,一般需要确保地基承载力、路堤稳定性及路基工后沉降均满足设计要求,但当前对于地基承载力是否需要检算这一问题还未达成共识.为此,基于ABAQUS建立铁路路基有限元模型,考虑地基土土性、地基坡率、路基土土性、路基坡率、路基填高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探讨地基承载力检算的必要性,并分析不同因素对地基承载力、路堤稳定性和路基工后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铁路路基设计时应考虑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并与路堤稳定性和路基工后沉降共同进行检算;地基承载力大小与地基土土性、路基土土性、路基填高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铁路路基设计时,地基承载力计算需要根据地基土土性、路基土土性和路基填高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基承载力、路堤稳定性与路基工后沉降大小的影响显著性关系有所不同,其中各因素对地基承载力大小的影响显著性依次为地基土土性>路基填高>路基土土性>路基坡率>地基坡率,对路堤稳定性大小的影响显著性依次为地基土土性>路基坡率>路基土土性>路基填高>地基坡率,对路基工后沉降大小的影响显著性依次为地基土土性>路基土土性>路基填高>地基坡率>路基坡率.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提供参考.

    铁路路基设计控制指标地基承载力路堤稳定性路基工后沉降正交试验

    钢轨焊接区激扰下400km/h高铁有砟轨道动力响应分析

    付琪璋
    36-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将引起车辆通过钢轨焊接接头时产生更强烈的冲击作用,影响行车稳定性.分析高速列车过焊接区时不平顺动力响应特征,对高速铁路的设计和运维至关重要.建立含柔性轮对的三维车辆-有砟轨道-基础耦合动力学模型,选取较不利情况模拟焊接不平顺,研究焊接区不平顺激扰下 400 km/h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的结构动力响应特征,对比动力学结果与规范限值的差异,分析扣件刚度、道床支撑刚度、基础类型的变化对轮轨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列车以 400 km/h通过焊接接头不平顺时,各评价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相关指标要求,尤其是脱轨系数、钢轨横向位移指标远小于规范容许限值;扣件支承刚度显著影响钢轨位移及道床加速度,钢轨位移可减少 0.8 mm,道床加速度可增大0.8 倍;道床支承刚度主要影响钢轨位移及道床加速度,道床加速度可增大 8.9%;基础类型对车辆、轨道动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会使道床振动加速度增至 2.57 倍;相比 350 km/h、400 km/h过焊缝时显著增加车辆、轨道动力学相互作用,轮轨力增加 46 kN.高速列车运行条件下,轮重减载率、轮轨垂向力表现为不超限但接近限值的特点.因此,项目运营管理应重点核查轮重减载率和轮轨垂向力,针对焊接不平顺应严格监控、重点管理.

    高速铁路有砟轨道钢轨焊接区动力学模型动力响应

    基于BIM+GIS电子沙盘的重庆市郊铁路永川线三维设计研究与应用

    郭剑勇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穿越复杂艰险山区轨道交通线路的勘察设计工作面临诸多难点,尤其是线站位方案的确定依赖于常规勘测手段,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很难高效地完成设计工作.为提升山区轨道交通工程勘察设计效率,依托重庆市郊铁路永川线工程开展基于BIM+GIS电子沙盘的三维设计研究与应用,更新了系统化、数字化的三维设计手段.阐明了BIM设计组织实施流程和地质BIM建模方法,提出电子沙盘系统总体技术架构,以Skyline为基础平台搭建BIM+GIS电子沙盘,通过数据格式转化和地形文件编辑解决了BIM模型与GIS数据融合剖切问题,利用线路三维中心线函数的参数联动机制实现了设计方案实时更新展示功能.研究成果在永川线应用表明:通过BIM+GIS电子沙盘可以高效完成三维场景下建筑方案优化、管线综合与碰撞检查、景观分析与线站位比选等关键设计环节,满足永川线工程设计进度和精度要求,有效缩短工程项目设计周期,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可为山区市郊铁路三维设计提供参考.

    市郊铁路BIMGIS三维设计电子沙盘数据融合线站位比选方案优化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高铁路基监测案例库设计

    朱丹蒋关鲁黄德贵刘乙甫...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以往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现场监测试验数据,但由于当时数据管理技术落后,试验数据在项目结束后多被"束之高阁",科研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变形监测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目前大多数系统的研究更侧重于自动监测技术的实现和可视化模型的展示,忽略底层数据库的设计.针对上述问题,以云桂高铁路基现场监测试验为例,基于E-R概念模型,分析整理相关工程信息与试验数据,梳理得到相应的关系模式,据此完成了历史案例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优化了数据管理方式.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将其批量装载至基于MySQL5.7 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云桂高铁路基监测试验历史案例数据库,从而实现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和基于用户角色的权限管理.可在保障数据库数据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便捷、高效地展示数据.基于上述案例数据库建立相应的数据展示系统,能清晰、直观地展示云桂高铁路基监测试验的逻辑和组织结构,方便后续相关人员了解项目信息,以便进行深入剖析,从而达到数据重用的目的.

    高速铁路铁路路基监测试验数据管理数据库设计E-R模型数据重用

    高速铁路箱型路基动力响应分析

    刘晶磊周玮浩张伯扬刘佳凡...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速铁路箱型路基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轨道-路基-地基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箱型路基的动应力、动位移和加速度的分布规律,并与常规填土路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时程曲线周期性变化明显,不同车厢相邻 2 个转向架产生叠加效应,随深度增加叠加效应减弱,且发生时间滞后约0.1s.动力响应沿深度分布,主要呈递减趋势.箱型路基内,竖向动应力和加速度衰减率分别可达 60%、75%以上.动力响应沿横向分布,在支承层范围内,横向分布差异较小,顶板竖向动位移最大差值仅为 0.008 mm,而范围外则变化迅速.动力响应沿横向分布,主要呈"马鞍"形和"U"形分布,在支承层边缘下方、竖板和顶、底板连接处以及底板边缘均出现峰值,存在应力集中效应.路基表面最大动应力为 39.6 kPa,最大动位移为 0.165 mm,路基内最大动应力为 100.6 kPa,满足设计要求.与常规填土路基相比,箱型路基竖向动应力的衰减率更大,可达到 95%,且加速度较小,对动荷载的吸收和耗散作用更显著.箱型路基与常规路基表面竖向动位移幅值分别为 0.165 mm、0.329 mm,最大差值为 0.036 mm、0.189 mm.箱型路基动位移更小,横向分布更均匀,整体性更好.

    高速铁路箱型路基数值模拟动应力动位移加速度

    雄商高铁黄河特大桥长联钢桁梁柔性拱设计

    刘凯孙宗磊王江波张上...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适应黄河河槽宽度大、地震烈度高和无砟轨道高速行车等要求,经过桥型方案比选,雄商高铁跨越黄河采用长联多孔连续钢桁梁柔性拱,孔跨布置为(60+80+4×260+280+80+60)m,联长为 1602.7 m.黄河桥主桥桁高15 m,桁宽13.8 m,采用带竖杆的三角形桁架,拱高50 m,柔性吊杆,桥面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上面铺设15 cm厚混凝土板,方便无砟轨道铺设;下部采用双柱钢筋混凝土实体桥墩,桩基础采用ϕ2.0m摩擦桩,桩基采用桩底注浆技术有效减小桩长;最后结合桥位处具体情况,采用钢桁梁悬拼、钢拱竖转的施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长联钢桁梁柔性拱结构具有良好刚度,梁端转角控制为0.778‰rad,竖向刚度为 1/2107;各杆件、吊杆、锚箱和拱脚等受力复杂部位均满足规范要求;悬拼、竖转施工方案能够二次利用扣塔,同时开设多个工作面,可大幅节省工期,经济性好.该桥的设计、建设将为我国铁路长联无砟轨道钢桥的建造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速铁路铁路桥黄河特大桥长联钢桁梁柔性拱无砟轨道悬臂拼装法钢拱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