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工程学报
铁道工程学报

何宁

月刊

1006-2106

cres1984@163.com

010-51878355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69号中国中铁广场

铁道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北大核心CSTPCDCS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整个铁路工程技术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铁道学会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联合主办,1984年创刊,获中国标准刊号(CN号和ISSN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社长:秦家铭,主编何宁。长期以来,本刊被铁道工程界公认为高层次的权威性刊物,为铁道工程界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提供了大量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和规划论证。本刊稿件内容主要涉及铁路网研究,铁路线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质与路基、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工程研究、爆破技术、房建技术、电气化技术、工程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工程经济与管理以及其它与铁路工程建设相关学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重大设计施工动向、对新技术推广及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问题的研究、对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气化铁路贯通式同相供电系统方案及控制策略

    祁忠永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电气化铁路传统牵引供电系统采用异相单边供电,牵引网需设置电分相,存在无电区,且部分线路设置电分相困难.本文研究牵引供电系统采用贯通式同相供电,经过交直交变换使全线相序一致,从而取消牵引网电分相,消除无电区.研究结论:(1)分析了传统异相供电和贯通式同相供电的特点,并给出了两种系统原理结构;(2)搭建了贯通式同相供电整流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基于PWM整流技术的控制算法;(3)以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为背景进行仿真计算,验证方案的有效性;(4)以电气化铁路工程为例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并给出投资回收期;(5)本文研究内容可为电气化铁路贯通式同相供电系统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贯通式同相供电电气化铁道PWM控制电分相

    基于机器视觉与3D点云的定位装置状态检测

    许建国韩建民刘岩刘杰...
    73-7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为解决接触网定位装置状态人工巡检耗时长问题,创建一种高效采集高清图像和3D点云融合建模技术的定位装置状态检测系统.研究结论:(1)研发了采集高新定位装置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动态智能快速识别定位装置状态技术;(2)基于定位器直线特征与高分辨率的2D图像,运用约束条件下的Hough变换检测定位目标,通过3D点云的直线拟合,对定位装置三维数据进行处理及角度计算,提高了强光与阴天天气下测量精度与效率;(3)创建的定位装置状态检测系统适用白天与晚上检测工况,可为接触网智能化巡检提供新的途径.

    接触网定位装置受电弓机器视觉Hough变换

    嵌于CAD系统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吴巧云刘梓良陈旭勇许峙峰...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当下,多数有限元分析应用的建模功能较为薄弱,导致复杂结构体系的有限元分析既琐碎又麻烦.另一方面,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在建模方面十分强大,由CAD应用建立的模型通常无法用作有限元分析.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嵌于CAD系统的有限元建模方法,为说明其有效性及实用性,进一步研发了一款名为DirectMesh的Rhinoceros插件并将其应用于武汉站有限元分析中.研究结论:(1)利用CAD系统所提供的交互性环境及各种建模工具可大幅提高有限元建模的效率;(2)本文所提独立网格生成单元可生成代表单个对象的网格;(3)本文所提综合网格生成单元可生成含多个对象的综合网格系统;(4)本文所提有限元模型生成器可通过网格有效生成复杂结构系统的有限元模型;(5)本文所提方法可大幅提高有限元建模的易用性及效率,有助于提高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及岩土工程中仿真模拟工作的智能化程度.

    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模有限元网格复杂结构体系

    基于几何语义铁路隧道参数化建模研究

    谭衢霖郭泽卢文龙解亚龙...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为提高铁路隧道BIM建模效率及铁路隧道参数模型的通用性,解决商业BIM软件内置几何约束表征对二次开发参数化隧道建模的限制问题,本文基于独立几何语义对铁路隧道参数化建模进行研究,构建铁路隧道优化参数建模流程,发展相应的参数化算法,并采用开源几何造型库进行实现.研究结论:(1)提出了一种铁路隧道参数化建模流程与铁路隧道实体模型生成方法;(2)基于几何语义对铁路隧道横断面进行分解,确定了描述横断面所需参数;(3)确定了三种横断面轮廓分段形式下的参数关系,提出了一种优化铁路隧道参数化算法;(4)基于Open Cascade开源几何造型库,实现并验证了该铁路隧道参数化算法的优越性;(5)本文提出的铁路隧道参数化算法不受常用建模软件内置几何约束表征方式的限制,可直接绘制隧道断面轮廓并生成三维实体模型,能满足铁路隧道实体建模需求,提高铁路隧道实体建模效率与铁路隧道参数化建模的通用性.

    几何语义BIM技术铁路隧道参数化建模信息模型

    铁路工程建设环水保风险演化研究

    郭峰吴彦林古江林
    94-9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铁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利完成工程建设环水保目标,识别铁路工程建设环水保风险因素,建立环水保风险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H铁路工程项目为例进行仿真分析,了解风险演化过程,明确风险防控的重点任务.研究结论:(1)在建设过程中环水保风险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总体趋势,其中开工建设前期为环水保风险的集中涌现阶段;(2)风险因素取值的变化将对环水保风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环水保专项资金不足改变对环水保风险系统影响最大,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和环境本底调查不全面次之,施工机械污染大变动对系统影响较小;(3)工程项目引入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控制环水保风险,预警值的大小将影响风险防控效果;(4)本研究结果可为工程项目防控环水保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

    铁路工程建设环水保风险风险演化系统动力学

    地铁车站工程专项方案施工风险耦合致险评估

    宫培松张永成王毅肖天龙...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安全专项方案风险评审是保障地铁车站重大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基础.针对地铁车站工程施工方案人工风险评审缺乏多风险耦合考虑、评审效率低等问题,提出构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风险耦合模型评估方法,其安全风险评价结果能有效支持专项施工方案风险评审和现场安全管理.研究结论:(1)基于工程安全风险事件的作用特征分析,得到了安全风险系统的演化路径及风险事件间的耦合关系;(2)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专项方案施工风险评价模型,其获得的具有时空信息工程风险评价结果,符合工程实际且便于工程师理解;(3)本研究成果可为地铁车站重大工程安全风险自动评审、方案修订以及现场应用提供支持,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地铁车站系统动力学风险评价耦合模型安全专项方案

    铁路建设项目柔性管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淑雨韩同银韩明明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当前我国多条艰险山区铁路和高原铁路开工建设,动态多变的外部环境、多约束条件下的建设组织以及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日益严峻.为应对诸多项目复杂性因素带来的挑战,探索铁路建设项目柔性管理新范式十分必要.通过识别影响项目柔性的各种管理因素,构建具有较强韧性的铁路建设管理体系,为铁路建设项目承包商提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研究结论:(1)面对普遍存在的项目复杂性挑战,铁路建设项目可以推行柔性管理,调整传统"规划-控制"型管理风格,适度增强项目柔性,提高项目响应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2)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及统计分析,确定了柔性合同、BIM技术应用等8个影响因素,构建了包括团队柔性和过程柔性的铁路建设项目柔性二维因子模型,其中信息共享、团队学习和管理创新是影响铁路建设项目柔性的关键因素;(3)本研究成果可以在铁路建设管理领域推广应用,能够为铁路建设承包商推行柔性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铁路建设项目柔性管理探索性因子分析

    地铁工程施工三元空间安全韧性评价

    刘敬严郑文文赵莉琴田静...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目的:为提高地铁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将韧性理论引入安全管理领域.从三元空间安全理论出发,采用二维云模型进行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韧性评价.首先,从三元空间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出发构建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韧性分析框架,参考相关文献建立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兼顾韧性的防御特性和恢复特性,以防御和恢复作为二维云模型的维度建立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韧性评价二维云模型,利用云发生器MATLAB编程计算韧性标准云和评价云的云数字特征,生成云滴及韧性云图,对比评价云图和标准云图,结合贴近度来判定安全韧性等级;最后,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论:(1)韧性理论引入安全管理领域,为地铁工程安全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理念;(2)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出发,建立了包括人员因素、材料因素、设备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信息因素七个准则层共24个评价指标的安全韧性指标体系;(3)对青岛市地铁5号线某车站工程施工安全韧性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为"中度韧性"(Ⅲ级),在工程进行中不仅要注重安全风险防御,还应该注重加强快速恢复能力;(4)二维云模型,将韧性的防御特性和恢复特性综合考虑,云图更直观,可视化更强,可为地铁工程安全韧性评估提供新思路.

    地铁工程安全韧性三元空间二维云模型

    《铁道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铁道工程学报》编辑部
    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