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BIM技术机场航站楼改扩建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研究

    郑士忠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航空业不断发展,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已成为提升机场运营效率和旅客体验的关键.南充高坪机场改扩建项目将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各管理系统组成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对生产数据实时汇总分析,实时追踪质量问题,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Wi-Fi教育,将施工现场安装的塔吊安全监测系统、智能水表与智能电表等智能硬件设备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智能预警,为科学施工提供信息数据支持,以帮助项目管理者优化施工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并确保施工安全.本研究对BIM+智能平台技术进行优势分析,对未来其他项目的应用及技术发展进行展望.

    BIM智能平台数据系统施工管理

    小净距重叠盾构隧道施工工序研究

    邓如勇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昆明地铁2 号线环城南路站-昆明火车站区间(简称环昆区间)施工为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先下后上"和"先上后下"施工顺序对控制地表沉降的差异.结果表明:"先下后上"施工,下洞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量值占总沉降量的82.6%,上洞施工引起的附加沉降量约占总沉降量的17.3%;"先上后下"施工,上洞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量值占总沉降量的18.8%,下洞施工引起的附加沉降量约占总沉降量的81.1%;"先下后上"施工,上洞施工对下洞施工的影响为沉降槽曲线被"压扁拉长";"先上后下"施工,下洞施工后,地表最大沉降急速增大,沉降槽呈深"V"形.开挖面支护压力主要影响最终沉降量值,盾尾注浆压力则影响沉降曲线的形态及最终量值;从计算结果看,开挖面支护压力比对沉降控制的敏感性更高.根据相关规范控制要求,本工程重叠隧道施工时开挖面支护压力比及注浆压力比范围在0.8~1.2 区间较为合理.

    富水砂层重叠隧道盾构施工施工工序沉降控制数值模拟

    兰新客专复旧工程BIM模型创建及建造管理系统研发

    朱肖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工程施工难度大、要求高,迫切需要采用新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品质.BIM作为前沿趋势技术之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助力实现工程现场全方位数字化管理.结合兰新客专地震灾害复旧工程进展情况,开展BIM技术探索性应用,系统验证铁路行业标准和软件研发体系,极大提升了专业建模效率.实施多专业协同、施工优化和三维技术交底等综合应用,创造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铁路BIM技术落地应用的典范.研发基于BIM技术的智能建造管理系统,将工程建造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等多维信息与BIM模型深度融合,实现精细化、模块化管理,辅助施工决策,为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铁路工程BIM技术应用协同建造管理

    氧化石墨烯对固废混凝土工程性能影响研究

    杨晋荣
    59-6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建筑材料资源短缺和建筑能耗大的问题,制备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迫在眉睫.将不同比例的氧化石墨烯掺入固废混凝土中,对固废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渗透性和耐久性进行测试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对固废混凝土工程性能具有显著影响,适量添加氧化石墨烯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氧化石墨烯可以减少混凝土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在实际工程中,可以考虑添加适量的氧化石墨烯来改善固废混凝土的性能,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氧化石墨烯固废混凝土力学性能渗透性耐久性

    黄土地层土压平衡盾构刀盘堵塞风险研究

    孟善宝
    63-6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土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渣土的黏附特性,取西安市引汉济渭二期工程现场渣土样品开展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搅拌黏附试验及流动度试验,分析三种添加剂对黄土的平均黏附比、稠度指数及流动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砂-黄土混合土样,随着砂含量增加,土样平均黏附比降低且流动度增大;对于伊利土-黄土混合土样,随着伊利土含量增加,土样平均黏附比降低,稠度指数逐渐增大,土样流动度有小幅上升;对于蒙脱土-黄土混合土样,随着蒙脱土含量增加,土样平均黏附比略有降低,稠度指数先增大后基本处于 0.75 左右,流动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而言,向黄土中掺入砂有良好的减黏效果,掺入伊利土和蒙脱土均会加大堵塞风险,其中蒙脱土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结合三种指标综合评价渣土黏附特性及盾构掘进堵塞风险,研究结果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盾构隧道黄土黏附力流动度堵塞风险

    轨道巡检机器人在青藏铁路的应用探索

    郭继林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巡检机器人采用人工智能视觉测量技术,通过在轨道上自动行驶,实现对钢轨、扣件、轨枕等轨道结构件外观病害的快速准确检测,以解决传统人工巡道存在的人力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主观经验性强、易漏检等问题.本文在阐述机器人功能、系统架构和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机器人在青藏铁路的试用情况,展示典型检测结果,并对其应用条件进行初步探索.试用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和环境适应性,对于提高青藏铁路工务维保数字化管理水平具有实际价值.

    轨道巡检机器人视觉测量工务维保数字化管理

    三圆咬合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研究

    钱朋亮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顶推力是管幕顶管施工反力墙设计以及顶管机选型重要参数.依托三亚河口通道项目管幕段工程,采用Persson接触模型对三圆咬合顶管顶推力进行研究,结合管土接触影响下的顶推力计算公式,分析顶推力与顶管咬合程度的关系,最后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咬合程度不同,三圆咬合顶管接触压力合力为1.34~4.04 G;三亚河口通道项目三圆咬合顶管所需顶推力区间为7 416.6~8 781.6 kN;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依据本研究得出的顶推力为现场实测顶推力最大值的 1.38 倍,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且能够节约成本,可供后续类似工程参考.

    管幕法咬合顶管接触压力顶推力

    基于离散小波分析的非接触探地雷达数据去噪研究

    孔波李猛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地雷达非接触检测工作方式已在铁路路基检测领域广泛采用,相较于传统的接触式探地雷达检测方式具备更安全的检测环境和更高的采集效率.但由于雷达天线离开道砟面且保持一定的高度空间,信号更容易受噪声影响,因此信号分析过程常因噪声干扰而变得困难.为了改善信号质量,研究离散小波变换技术对非接触式探地雷达回波信号的去噪方法意义重大.试验使用不同子波基进行处理,深入探索小波去噪方法在铁路路基检测数据的应用效果,筛选出最适宜朔黄重载铁路路基的小波波形和变换参数.在实际数据测试过程中,通过选取适当的小波基函数和重构尺度系数,实现了更好的噪声抑制和高信噪比.通过量化参数评估,在滤波处理效果和信息保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研究结果可为非接触式探地雷达铁路路基检测数据处理与图像识别领域提供新思路.

    探地雷达铁路路基小波变换信号处理

    复杂枢纽线网下信号系统改造方案优化研究

    王伟峰
    81-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复杂、控制因素多、影响范围广、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无标准化解决方案等难点,根据实际工程条件,综合考虑施工、运维、安全等因素,提出枢纽内多站协同、多专业融合、永临结合等理念,并提出信号专业主动适配优化调整线站改造方案和运输组织方案的新思路.经过系统分析和多方案比较,优化方案显著减少了营业线改造工程量,降低了工程实施难度和安全风险,减少了行车干扰.同时,实现了枢纽内不同技术标准信号系统兼容与互联互通,新老信号系统无缝切换,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完美结合,满足铁路枢纽改造方案经济合理、安全高效的要求,为同类工程方案优化提供借鉴.

    铁路枢纽改造信号系统方案优化多站协同主动适配

    基于BIM的铁路既有线四电施工封锁数字孪生体构建研究

    昌海荣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既有线四电施工封锁,是铁路工程的难点和痛点,主要原因为施工封锁不能提前演练,有些不利因素不能提前发现,封锁失利时有发生.为提高封锁开通的施工效率和正点率,研究以BIM和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结合云技术和WEB技术,提出基于BIM的铁路既有线四电施工封锁数字孪生体构建方法,通过直观、多维度的数据信息为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能够实现施工封锁的人员、物资、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等数字化管控一体化集成,设计物理层、数据层、云层三层架构,将铁路既有线四电施工封锁现场的物理数据和运用BIM技术建模的信息数据进行虚实之间精准映射,形成共享数字孪生体,有效解决预估不充分和遇到突发情况的问题,精准管控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成本,确保顺利正点开通,并为实现工程移交、运维、建维一体数字化奠定基础.

    铁路既有线四电施工封锁数字孪生BIM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