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珠肇高铁荷麻溪特大桥主桥设计方案对比研究

    王斌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荷麻溪特大桥主桥为高速铁路大跨度无砟轨道桥梁,跨越航道,受机场航空限高影响,桥梁结构高度受到限制.结合桥址建设条件,对主跨290 m混合梁部分斜拉桥、钢箱-桁组合梁斜拉桥、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斜拉桥三个方案,从结构受力、刚度及变形控制、动力性能、经济性、施工难度、运营期维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三方案技术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斜拉桥经济性优于钢箱-桁组合梁斜拉桥;混合梁部分斜拉桥刚度较大、经济性最优,被选择为推荐方案.

    混合梁部分斜拉桥钢箱-桁组合梁混凝土板-钢桁组合梁方案对比

    装配化桩板式路基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周伟明
    95-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平原及微丘区修建高速公路缺土严重、占用耕地规模大的难题,G0321 德(德州)上(上饶)高速公路合纵段积极落实绿色公路建造理念,在安徽省新建高速公路中首次大规模应用由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组成的框架体系桩板式路基.结合工程案例及施工实践,全面介绍新型路基结构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并提出指导性施工质量评定标准,为装配化桩板式路基进一步发展提供阶段性总结及技术参考.

    桩板式路基管桩混凝土板施工技术绿色建造评定标准

    基于BIM+GIS的跨海大桥施工监管平台架构设计

    周延翱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多种BIM引擎、GIS引擎特点以及针对微服务技术框架优势的研究,实现在跨海大桥平台建设项目中,解决业务模块繁杂、模型数据量大、桥梁构件展现不直观、并发量高、应用功能扩展性不足等问题.选取符合跨海大桥施工项目场景的技术组件,基于B/S模式,采用前后端分离思想,将BIM与GIS相融合,研究设计出一种基于BIM+GIS的跨海大桥施工监管平台微服务架构,并在甬舟铁路项目跨海大桥建设工程中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平台的应用提高了桥梁建设施工效率,保证了施工质量和安全,同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夯实基础.

    跨海大桥微服务架构施工监管平台建设BIM+GIS

    邻近裂损隧道多洞增建施工工法比选研究

    白秀峰
    104-10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高速公路小净距增建隧道工程为依托,在既有隧道衬砌裂损情况调研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Ⅳ级围岩条件下,邻近既有裂损隧道增建隧道施工工法进行比选研究,进而评估不同工法条件下裂损隧道结构受力、围岩变形特征,最终确定增建隧道合理施工工法.研究结果表明:(1)增建隧道采用不同组合工法施工时,隧道周围围岩变形、新老隧道结构受力均满足围岩变形能力和衬砌材料承载能力要求,但均采用交叉中隔墙法施工时隧道结构安全性最高;(2)增建隧道采用不同组合工法施工时老隧道衬砌裂损部位均出现拉应力集中现象,且均采用交叉中隔墙法施工时裂损处拉应力最小;(3)增建左右线隧道分别采用交叉中隔墙法和三台阶七步法、三台阶七步法和三台阶七步法组合工法施工时隧道拱脚部位围岩出现较小塑性区,而均采用交叉中隔墙法施工时围岩周边未产生塑性区;(4)综合分析建议,Ⅳ级围岩段增建左右线隧道施工均宜采用交叉中隔墙法.

    裂损隧道增建隧道小净距数值计算工法比选

    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施工状态抗风稳定性分析

    高永吉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凭借其施工成本低、跨越能力强等优点,在山区峡谷等不良自然条件下的桥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深入探讨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在施工状态下的抗风稳定性问题,通过选取施工过程中 4 个典型主梁断面,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流场速度、涡旋及断面各位置压力分布特点,进而得到各断面的三分力系数;最后采用颤振稳定性参数F进行综合评估,对施工状态下的主梁颤振稳定性进行判定,以便为确保桥梁建设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抗风性能CFD数值模拟颤振稳定性能F参数

    碳纳米管对固废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王伟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固废混凝土中添加不同比例碳纳米管,通过试验研究碳纳米管对固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添加碳纳米管可以明显提高固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其中添加0.1%碳纳米管时,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提高 16.19%、19.41%;碳纳米管可促进水泥基体的水化反应,形成更为均匀的水化产物,显著改善固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使固废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更加致密.综上可知,碳纳米管可显著改善固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有效提高其耐久性.研究结果可为固废混凝土性能提升和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

    碳纳米管固废混凝土力学性能微观结构耐久性

    矩形顶管穿越敏感交通干线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陈福现
    117-12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过站井和接收井加固前后矩形顶管穿越敏感交通干线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以望京西站1 号换乘通道施工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软件分析项目在加固前后地面及交通干线沉降规律.结果表明:无加固条件下,在右线顶管顶进过程中,掌子面前方隆起土体影响范围为15 m;顶管施工对地面的影响以沉降为主,且在顶管顶进方向始发井处沉降量最大.加固条件下,顶管穿越交通干线时,路面最大沉降值相较于无加固条件减小 3.5~5 mm;加固前后沿顶管顶进方向地面纵向沉降曲线均可分为隆起阶段、迅速沉降阶段和沉降稳定阶段;加固前后交通干线路面纵向沉降槽的影响范围均为2D(D为矩形顶管长边长度).

    矩形顶管交通干线地面沉降钢套筒加固数值分析

    基于屈曲承载能力的索支撑柱撑杆长度优化方法研究

    杨位珂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索支撑柱是一种适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支撑的新型结构构件,撑杆长度是影响其屈曲承载能力的关键设计参数.分别基于梯度法和多种群遗传算法设计两种索支撑柱撑杆长度优化方法,并对两种优化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推导索支撑柱线性屈曲荷载的梯度计算公式,阐述多种群遗传算法的重要策略和参数取值,分别确定出两种优化算法的优化流程,结合优化流程对单层索支撑柱和三层索支撑柱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基于梯度法的优化方法计算效率高、收敛速度快,但对于多变量优化问题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而多种群遗传算法依赖大量有限元分析,但可以使用并行计算,在保证优化效率的同时,对于多变量优化问题能够有效收敛至全局最优解.研究成果可运用于大跨度屋盖支撑结构中,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材料利用率,减少建材用量.

    索支撑柱结构优化梯度法多种群遗传算法线性屈曲荷载

    后压浆灌注桩在黄河冲积平原区砂层中的承载特性研究

    张学臣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砂层土中后压浆灌注桩竖向承载机理,以郑州黄河冲积平原区的两个后压浆灌注桩项目为依托,开展不同注浆量下后压浆灌注桩现场试验,研究单桩竖向承载力、桩周侧摩擦阻力和桩端阻力随注浆量变化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单桩竖向承载力随注浆量增加逐渐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桩端和桩侧同时注浆时可在桩端附近形成共同影响区域,有效提高桩端与加固土体的接触面积,进而促进桩端阻力和桩侧摩擦阻力有效发挥;砂层中实测桩端增强系数至少为规范值的1.8 倍,在设计及施工时应合理控制后压浆的注浆量,以提高桩基工程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后压浆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增强系数单桩竖向承载力现场试验

    地铁车辆段35/0.4kV变电所设置方案研究

    刘锦春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铁作为大型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直接影响整个地铁系统的运行安全与服务质量.地铁车辆段内变电所是确保地铁车辆维护检修设备稳定获取电能的关键设施.以南宁某地铁车辆段工程设计为基础,阐述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传统设计理念,根据工程不同特点制定出合理的车辆段35/0.4 kV变电所设置方案.与传统设置方案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创新设置方案在经济性、技术性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方案.本研究可为后续类似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同时也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地铁车辆段35/0.4kV变电所创新设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