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寒冷气候下邻高铁跨高速的钢箱拱桥施工技术与创新

    王琪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京雄城际铁路黄固特大桥112.5 m钢箱拱为工程背景,针对其跨越京开高速、京开辅路,邻近京沪高铁,面临现有道路不能断、周边环境复杂、寒冷气候钢箱拱焊接作业、拱肋高度大、保证钢箱拱变形受控、钢箱拱顶推纠偏等难题,对寒冷气候下邻高铁跨高速的钢箱拱桥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跨越多幅车道城市繁忙高速公路步履式顶推施工方案,形成了一套针对寒冷气候下钢箱拱桥焊接控制措施,应用了一套紧邻既有运营高速铁路桥梁单侧吊装的施工方法,创新性提出并实施了一套钢箱拱桥步履式顶推平面整体扭转智能纠偏技术,创新性提出并应用了一套基于BIM 5D可视化实时顶推结构同步时空预警方法.现场实践表明,采用这些技术,确保了该钢箱拱桥施工质量、安全,得到了参建各方好评,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邻高铁寒冷气候跨高速钢箱拱桥顶推智能纠偏

    陡峭山谷地形大跨连续刚构桥风致响应研究

    黄东平
    87-90,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陡峭山谷地形连续刚构桥施工时结构的抖动问题,以贵州省剑河至黎平高速公路PPP项目小瑶光特大桥为研究对象,运用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了山谷地形的风速场,最大双悬臂施工阶段风致结构加速度和振型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监测点位置的风速存在差异,山谷遮挡和河道宽度突变会影响风速风向,乌下江陡峭山谷地形湍流现象明显;在最大双悬臂施工阶段,桥梁结构的振动以低阶振动为主,结构横弯和纵弯刚度低、抗风能力弱,风荷载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大;大跨连续刚构桥的阻尼比组成复杂,实测阻尼比在0.2~0.8 之间,阻尼比在各自振频率中的分布不均,低自振频率低阶振型的阻尼比较大,高自振频率高阶振型的阻尼比较大.

    山谷地形挂篮施工悬臂法大跨度桥梁风荷载动力响应

    利用架桥机拆除跨既有线悬臂挂锚梁桥技术研究

    谌荣华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横跨航道、铁路、公路等桥梁,为不影响下方通行,拆除重建大都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于大跨度桥梁,如何安全、高效拆除,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结合位于株洲繁华市区跨越9 股道的新华桥拆除重建工程,对利用架桥机来拆除跨既有线悬臂挂锚梁桥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既有架桥机前支腿改造为左右独立伸缩的分体支腿,使架桥机左右分体支腿分别运行于高差达2.8m的盖梁顶和梁面,解决了架桥机无法横向移动问题;调整重心轴线与吊装重心线的吊具设计,是一种创新,保证了梁体的吊装稳定性;利用经改造后的架桥机来拆除跨既有线悬臂挂锚梁桥,比原定工期节约了40 d,是一种安全、经济、高效的桥梁拆除方法,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架桥机既有线挂锚梁桥拆除

    深水高墩承台双壁钢围堰外侧封底技术研究

    李凌峰
    96-9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水高墩大部分嵌入河床基岩内的承台采用双壁钢围堰施工时,一般采用围堰内侧封底,需凿除的河床量大,封底混凝土使用量也大,工期也长.为此,结合柳江双线特大桥工程,创新研究了深水高墩承台双壁钢围堰外侧封底技术(获发明专利),即利用钢结构作业平台钻孔成桩机械凿除河床至承台底标高,双壁钢围堰外侧按一定间距布设深入钢围堰底部的双孔压浆管,围堰外侧底部用角钢连接高度1m的铁板形成封底槽,浇筑外封底混凝土后进行压浆补漏.实践表明:采用双壁钢围堰外侧封底技术,封底密贴,效果良好;减少了河床凿除量及混凝土使用量,缩短了工期,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双壁钢围堰外侧封底双孔压浆深水高墩承台

    深厚软土区桥梁桩基偏位分析及处置措施研究

    李卿
    100-10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深厚软土地区地表堆载造成的桥梁桩基病害问题,对某典型城市高架桥桩偏位案例进行研究,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检测结果,阐明了深厚软土区桥梁桩基的偏位机制,研究表明:不平衡堆载导致软土中超孔隙水压力增大,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导致地基土产生不均匀沉降,使得地基土内部产生水平荷载,同时桩身产生负摩阻力,这是导致桩基产生水平偏位且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对称堆载,排水边界的变化,是加剧软土固结效应的潜在因素;当桩基已经产生偏位时,地表卸载对桩身变形的修正作用显著;基于PST的桩基完整性检测结果与桥墩偏位结果验证了有限元计算的合理性,根据仿真结果可以确定桩身的应力分布特征,为桥梁结构加固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桩基偏位深厚软土堆载固结沉降数值模拟

    六景郁江特大桥钢混段钢箱梁吊装关键技术研究

    王燎原
    105-10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玉铁路六景郁江特大桥采用(41+109+320+109+41)m钢混部分斜拉桥跨越郁江主航道,主梁由混凝土梁、钢混结合段、钢箱梁三部分组成,由于钢混结合段位于航道中间,无法采用传统支架法施工,需采用悬灌施工工艺.本文结合该工程特点对钢混段进行方案设计研究,创新了钢混段钢箱梁吊装施工工艺,通过将大节段施工所使用的造桥机改造为桥面吊机,利用2 台450 t智能连续千斤顶,实现对钢梁的同步提升.同时吊机设置纵向、横向调整功能,研发可调节吊具,实现钢梁吊装前后的精确调位,定位精度高,施工安全、快捷高效.

    钢混部分斜拉桥钢混结合段钢箱梁吊装

    西十铁路汉江特大桥超高索塔施工关键技术

    张杰
    108-11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十铁路汉江特大桥的跨径布置为(67+70+73+420+73+70+67)m斜拉桥+2×32 m简支梁,两座索塔结构相同,均为塔高186.5 m的H型索塔设计,采用单箱单室矩形截面,索塔施工中具有上下横梁施工难度大、索导管等预埋部件定位加固难度大、索塔线形测量难度大等特点,通过超高索塔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的开展,形成了索塔临时对撑、对拉技术、上下横梁高空装配式托架现浇技术、索导管精确定位加固技术以及索塔施工线形控制技术,实现了超高索塔的顺利施工,提升了建设质量的同时为将来类似超高索塔以及墩柱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斜拉桥超高索塔精确定位

    "四极三高"地质隧道施工关键技术与创新

    李少先
    111-114,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集穿越活动断裂带、高地应力、高地质灾害风险、软弱破碎岩性、地下水丰富等于一体的"四极三高"地质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较少.结合穿越岷江活动断裂带的成兰铁路"四极三高"红桥关隧道工程,针对其施工时极易发生变形侵限、钢拱架扭曲断裂、初支结构严重破坏,研发了长短锚杆与纵环向等刚度拱架组合体系、微三台阶上部预留大核心土的隧道开挖方法,加快了隧道施工进度以及初支结构封闭成环,有效控制了隧道大变形的发生;针对活动断裂带隧道错动大、震后结构损伤大的特点,研发了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不等长多节段圆形衬砌结构体系,有效地增强了隧道结构的抗错动能力;研发了活动断裂带宽变形缝隧道结构防排水体系,解决了活动断裂带隧道渗漏水难题.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隧道安全快速掘进,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四极三高隧道工程微三台阶长短组合锚杆活动断裂带防排水体系宽变形缝

    盾构近接下穿既有铁路公路共用框架桥微沉降安全控制技术

    杨继全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兴起,越来越多的盾构隧道下穿复杂既有建筑物,从而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极大.依托轨道交通资阳线工程下穿铁路公路共用框架桥,提出了盾构下穿微沉降控制技术,建立盾构下穿铁路公路共用框架桥三维模型,探明了成渝铁路轨道及成渝线框架桥墩台变形和应力变化规律,揭示了资阳线盾构区间双线正下穿成渝铁路的安全性和措施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盾构区间下穿铁路的安全性分析提供技术参考,对未来地下工程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轨道交通下穿铁路公路共用框架桥微沉降控制数值模拟

    浅埋超大变截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施工优化研究

    欧剑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针对隧道洞身段内出现的超大断面,多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对其进行施工,但该方法在变截面隧道存在施工工艺转换难度大、开挖难度大、安全隐患大等工程问题,亟需对其进行改进.依托重庆轨道交通 24号线一期工程出入段线区间隧道24m宽大跨度变截面的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程,基于该段隧址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等因素,分别在导洞先行、核心土支护形式、临时竖向支撑、临时横向支撑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采取上述优化措施,该段隧道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及内力监测数据稳定可靠,受力体系稳定,可为类似洞身段大跨度变截面双侧壁导坑施工提供借鉴.

    双侧壁导坑法大跨度变截面导洞先行核心土支护形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