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建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建筑技术
铁道建筑技术

余春红

月刊

1009-4539

editor@rctech.com.cn

010-51011592

102600

北京大兴县康庄路9号

铁道建筑技术/Journal 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铁道建筑技术为全国性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实用技术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铁道部优秀科技期刊。2000年杂志改版为大16开本,扩大了容量,开辟了"本刊特稿"栏目,申办了广告经营业务。本刊刊登范围较广,论文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隧、轨、网的接触网参数计算及施工技术研究

    程长智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参数测量及施工受限于站前铺轨进度,接触网无轨测量施工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应用的无轨测量技术因需要使用全站仪进行现场设站放样,遇到隧内能见度较差,无法满足全站仪设站测量环境要求,现有无轨测量技术无法应用.本技术为克服现有无轨测量技术存在的弊端,结合盾构隧道断面施工质量保证率较高的基础,基于盾构隧道断面、轨道、接触网专业间的设计相对位置关系,建立CAD平面模型推导接触网悬挂装置参数,计算附加水平偏移量、数值偏移量、悬挂点偏移线路中心值,最终计算得出吊柱生产长度、安装整正角度等数据,实现接触网先轨安装施工.本技术在武汉19 号线后通段的成功应用,进一步验证了技术的适用性和先进性.

    隧道断面参数先轨施工铺轨参数装配式施工

    天津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优化布置及经济性研究

    于程水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分布式光伏系统应用潜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以天津市某分布式光伏系统项目为例,采用模拟与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分布式光伏系统不同布置方式下的发电潜力、运行经济性和投资回收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光伏系统最佳布置倾角为40°,倾角在10°~60°之间时(不含40°),发电性能相对于最佳倾角布置时下降5%以内.当光伏倾角为10°时,项目全年光伏发电量为6 260.7 MWh,节省运行成本为294.3 万元,当倾角为40°时,发电量为2 765 MWh,节省运行成本为129.9 万元;同时采用倾角10°的铺设方式投资回收期较短,投资回收期为9.47 年.本研究为天津市分布式光伏系统应用推广提供了案例支撑.

    分布式光伏优化光伏发电经济性

    波形钢腹板箱型组合梁异步挂篮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李波
    91-9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步挂篮法多节段同时施工,实现了3 个作业面流水化作业,解决了传统挂篮施工作业面受限,周期较长的问题.为进一步体现该新型施工方法的优异效益及施工安全可靠性,针对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施工中波形钢腹板的桥面运输、吊装定位、钢混施工空间重叠等技术难题,提出一种异步挂篮结构及施工工艺.结果表明:该施工技术工作面更安全,避免了传统挂篮顶底板作业相互干扰的难题,有效缩短节段施工周期;实现了波形钢腹板长悬臂施工的快速吊装和准确定位,解决了波形钢腹板安装过程中易出现空间弯曲及合龙困难的问题,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积累宝贵经验.

    波形钢腹板异步挂篮箱型组合梁关键技术

    复杂海域环境下公铁两用斜拉桥主塔基础施工技术研究

    林明
    94-9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桃夭门公铁两用大桥墩基础面临紧邻既有大型桥梁、深水急流、海蚀陡崖、倾斜裸岩、窄水域、重航运等复杂恶劣环境,给下部结构施工带来极大的挑战.为解决复杂海域环境下主塔群桩、承台的施工问题,针对大桥5#主墩基础,提出"先桩后堰+钓鱼法形成平台+回转钻机和冲击钻成孔"的施工工艺;针对大桥6#主墩基础,提出"回填筑岛+冲击钻孔"的施工工艺;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裸岩平台生根、急流钢管和钢围堰精准沉放、大直径桩基成孔等控制技术难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复杂海域公铁两用大桥斜拉桥主塔基础桃夭门

    张靖皋长江大桥北航道桥主塔承台智能温控技术研究

    吴小雨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靖皋长江大桥作为一项超级工程,是中国首座跨度超2 000m的悬索桥,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跨径桥梁,科技含量高,工程品质要求高,需对重要施工工艺开发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实现施工可测、可视、可控,提升工程质量和工效.针对张靖皋长江大桥打造"无缝承台、无缝塔座"的高标准建设要求,研发应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技术:为提高大体积混凝土冷却管通水效率,开发了智能冷却水调控系统,从而达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发展的目的;为直观展示温控过程及效果,开发了温控智能展示平台,基于预设的温控指标对监控过程中出现的数据超标及异常进行预警,给出处理指令.智能温控技术在张靖皋长江大桥北航道桥承台和塔座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表明,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避免了人为因素对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影响,承台和塔座混凝土控裂效果良好.

    智能建造智能温控智能冷却水智能展示平台大体积混凝土

    扣索风致振动引发大跨悬浇施工拱桥内力变形变化研究

    申晓平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金仁桐高速公路娅石庆特大桥为研究对象,为评估施工期受风荷载影响的施工安全,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三维模型,分析扣索风致振动引发大跨悬臂浇筑施工拱桥的内力和变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风荷载引起1/4 跨节点位置处拱桥竖向振动位移远小于最大悬臂段的竖向振动位移,最大悬臂端的风荷载竖向振动响应最大可达到13.38 cm,为前者最大竖向位移的3.7 倍;振动频率小于基阶频率时,拱桥最大悬臂端的竖向位移功率谱大于1/4 跨节点位置处的竖向功率谱,而振动频率大于基阶频率时,两位置处的竖向位移功率谱接近;扣索风致振动时,最大悬臂阶段拱桥拱脚位置的轴力最不利,1/8 跨节点位置处弯矩最大,拱圈顶板最大拉应力位于1/2 跨节点位置处;拱圈底板最大拉应力位于1/8 跨节点位置处.

    大跨度拱桥悬臂浇筑施工扣索风致振动内力变形

    狭小空间盾构横通道平移的侧向始发技术与创新

    李海生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繁华城区没有足够的空间使盾构满足正线始发条件,或为满足盾构正线始发条件需要付出高昂施工成本的难题,以北京地铁昌平线南延工程02 段为项目研究背景,研究分析了盾构机在狭小空间横通道平移始发时的几种侧向施工技术,对比了不同的侧向始发方案在实际工程中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新型盾构侧向始发施工技术(获专利)并顺利应用.该技术通过异形钢套筒解决了平移横通道斜开造成的盾构始发面与正线不垂直的技术难题;并通过研究始发钢套筒内填料配方技术,保证了盾构机始发均衡切削,解决了在城市高密度建筑区,由于用地紧张、施工成本高昂等所产生的一系列施工问题,为现代化城市盾构始发施工,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向.

    狭小空间盾构隧道侧向始发异形钢套筒

    海底隧道过风化槽防突水控制技术研究

    李玉华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底隧道穿越风化槽一直是隧道施工的关键问题.风化槽岩体强度低,围岩自稳性差,软岩出露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易造成塌方、突水等地质灾害.以厦门海沧海底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隧道过风化槽数值计算模型,研究分析了注浆加固下对隧道位移场和渗流场的影响,得出注浆加固可减小隧道围岩失稳破坏,降低隧道过风化槽时发生突水灾害的概率.对此,提出了全断面帷幕注浆法,注浆时采用分区分段注浆及排水降压.现场实践表明:整个注浆效果良好,浆脉清晰,围岩得到有效加固,从而安全顺利地通过该风化槽段,没有发生突水等施工风险,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海底隧道风化槽突水全断面帷幕注浆

    智能综合量测机器人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白冰续宇彤刘超鹏王巍...
    117-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隧道施工监测严重依赖人工、效率低等现状,采用具有全面测量功能的智能综合量测机器人,结合铁路隧道工程实例,从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功能原理、数据分析等方面阐述了铁路隧道结构工程测量中智能综合量测机器人的施工测量应用,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测量方式进行比较,验证了智能综合量测机器人的高精度测量效果,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机器人替代人工测量的可行性,为隧道复杂测量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结果表明智能综合量测机器人具有高效智能测量的优点,可以完全替代人工测量方式.

    铁路隧道智能综合量测机器人现场试验施工测量测量精度

    隧道穿越碎裂大涌水岩体变形破坏机理及处治对策

    杨会林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穿越碎裂岩体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坍塌、涌水突泥等事故,严重影响隧道的安全施工和工程进度.以雅康高速前碉3 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勘测,分析了隧道变形破坏机理,通过数值计算确定了超前支护的关键参数,并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围岩变形处治措施后,拱顶和左右拱腰监测点的最大变形量分别为134、109、118 mm,钢拱架和二次衬砌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28、83 kPa,有效控制了隧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研究结果对隧道穿越碎裂岩体围岩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碎裂岩体隧道工程变形破坏机理综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