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姜陆

季刊

1008-8822

beifangmeishu@gmail.com

022-26241506

300141

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号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Fine ArtsCHSSCD
查看更多>>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研究和探讨我院各专业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理论问题,立足“北方”面向全国,通过探讨北方美术界存在的问题引发对中国美术创作问题和美术教育问题更深层的思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都南北朝晚期造像饰耳特征的来源与途径初探

    岳书棋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南北朝晚期的造像所饰耳珰,可以分为A、B两种类型.其中,B型又可以分为Ba、Bb两类.A、B两种耳珰的源头应是印度.约公元2-3世纪,饰耳造像较早出现于印度,此阶段耳珰多为圆形.笈多(4-6世纪)时期,饰耳大规模出现于印度造像中,在北方邦与中央邦尤多,所涉造像尊格类型多样,耳珰类型丰富.通过比较,可知成都与印度造像的饰耳特征一脉相承.同时,在孟加拉、缅甸、云南等地都有发现可能早于成都的饰耳造像,所以饰耳特征传入成都的路径有可能通过滇缅道进行.

    成都造像南北朝晚期饰耳滇缅道

    敦煌遗书硬笔写本的书法特点、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探微

    杨红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四大发现之一的"敦煌遗书",绝大部分为毛笔写本,其余少部分为硬笔写本,这些硬笔写本虽然数量占比并不是很高,但是作为"敦煌遗书"的有机组成,其书写工具在当时属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就地取材,书写技巧也非泥古机械、守旧呆板,且运笔灵活、随性随情、不拘一格、得体率荡.因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让众多的遗书硬笔写本及部分硬笔实物得以保存.这些硬笔写本及硬笔实物让世人见晓了书法新大陆,改写了人类书写工具进化的历史."敦煌遗书"也表明,至少在汉代,硬笔就被大量制作,并得到广泛使用."敦煌遗书"中,诸如诉状、戒律、卦卜、账册、契据、学生作业等实物史料大量出现,都证明硬笔主要应用于基层的日常记录.

    敦煌遗书硬笔写本书法艺术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杨柳青镇民俗文化的数字化设计分析与研究

    鲁睿马文卓赵宇耀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化设计手段促进杨柳青镇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杨柳青镇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及其面临的挑战,随后系统地探讨了数字化设计在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面的应用.研究指出,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为民俗文化提供新的传播渠道,还能增强其故事性和互动性,从而吸引更多公众的参与.文章最后提出了保护优先、新旧融合、打造经典等数字化设计建议,旨在通过创新设计方法,促进杨柳青镇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带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杨柳青民俗文化数字化设计

    传统文化意象资源赋能乡村文旅融合——以淄博市梦泉古村落核心区为例

    刘宗璇马小钰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旅融合已成为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研究乡村规划设计与古村落核心区开发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淄博市梦泉村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传统文化意象赋能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方向,以期提升梦泉村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传播乡村文化价值的同时提高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

    乡村文旅融合传统文化意象古村落核心区开发梦泉村

    论艺术乡建的价值认同与实践路径

    雷焕贵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艺术振兴乡村模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别样的路径.国内大量艺术乡建存在只注重物理空间建设或艺术家留下"乡建"作品的情况,其对乡村振兴的有效性遭到质疑,有的地方尽管艺术介入了乡村建设,但未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艺术还是艺术,乡村还是乡村,缺乏艺术与乡建的有效融合,没有激活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果注定是"人走茶凉".笔者经过长期乡村实践发现,艺术不仅需要介入乡村建设,用艺术的语言重塑乡村,而且需要高度的文化认同、艺术认同和乡建认同,以此来激活村民艺术乡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乡村建设质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公共艺术价值认同艺术乡建介入

    不停外延的行为——近年来中国数字艺术展览的回视

    常佳琦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实践在众多领域的存在性和主导性都是毋庸置疑的.数字艺术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赢得了广泛的关注,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展示和传播形式都需要适应新的变化,亟需探索和研究数字艺术的展览模式.近年来,中国数字艺术展览凭借其不停外延的行为,在数字艺术史上和展览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着成为主流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数字艺术展览主要模式、策展的空间设计和作品的选择进行分析,简要回顾了近年来中国数字艺术展览的动态发展.

    数字艺术展览数字艺术回视外延

    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学校传承的实践研究——以中职学校为例

    王超华张朋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在学校开设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能够很好地将历史文化、审美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反观现实,存在课程内容干瘪、教学方式单一、专用教学设施不足和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本研究提出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实施的价值蕴意,并以"泥人张"彩塑为例,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搭建教师学习和备课平台、利用云平台把非遗大师请进校园等实践研究,驱动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学校传承的有效实施.

    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学校传承实践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方法与案例研究

    汪延斌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新文科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结合调研分析,提出了新文科教育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通过优化创业项目选择、完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加强资金筹集和管理等措施,不断提升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新文科教育大学生创业创业实践

    拓展性公共艺术教育:培育全民终身学习文化的新视角

    鞠高雅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终身学习文化的构建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一环,是解决一般公众在终身学习方面参与度较低、持续性较差问题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观众拓展类实践策略被视作艺术机构招揽客人的手段,其公共教育属性被忽视.基于此,本文辨析了拓展性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从"经济-教育""数量-质量"两个维度重新划定拓展性公共艺术教育的属性和类型.拓展性公共艺术教育在启发终身自主学习、培育终身学习文化方面具备双重价值、个人自主性、广泛性、全面和深入性.

    观众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

    作为艺术作品的社会有机体——对博伊斯社会雕塑思想的解读

    黄月婷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瑟夫·博伊斯从对物质的研究发展到社会雕塑的艺术思想,宣称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蒂埃利·德·迪弗在杜尚的现成品之后重构康德美学,以此在理论上论证博伊斯所谓"人人都是艺术家".格拉汉姆·哈曼以对象为导向的本体论力图打破康德的物自体理论,从而为博伊斯的物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首先通过德·迪弗的理论视角以及康德的先验想象力来论证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性,其次探讨博伊斯的物质研究思想与哈曼以对象为导向的本体论的契合之处,最后分析博伊斯的社会雕塑观念如何扩展到每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从而引向"作为艺术作品的社会有机体".

    约瑟夫·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回到事物本身社会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