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赵景来

双月刊

1002-3976

TJSHKX@126.com

022-2336929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天津社会科学/Journal Tianji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诠释学中的"更好理解"问题应被消解吗?

    彭启福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诠释学中的"更好理解"问题,可以追溯到近代诠释学诞生之前的圣经诠释学阶段,但它不是萌生于对《圣经》文本本身的诠释,而是源于对古代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哲人及其著作的理解和解释.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施莱尔马赫和施莱格尔曾将"更好理解"和"同样好理解"确立为诠释学的基本任务,尤其是施莱尔马赫更是对"更好理解"的方法论问题做了深入思考,"更好理解"问题正式"登堂入室",成为诠释学的核心问题.伽达默尔肯定了"更好理解"问题在近代诠释史中的核心地位,但却基于其本体论诠释学立场,主张以"不同理解"取代"更好理解",表现出对"更好理解"问题进行消解的倾向.然而,诠释学中的"更好理解"问题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消解,在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更符合作者原意""更契合应用情境"等诸多维度都保留着"更好理解"问题存在的空间.

    更好理解同样好理解不同理解诠释学

    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建构原则初探

    傅永军崔敏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学界的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建构早已从一种学术构想演变成思想体系的创新实践.梳理汉语学界的中国诠释学创新实践,可以发现四种学术进路:(1)朝向方法论诠释学建构中国诠释学;(2)朝向诠释哲学建构中国诠释学;(3)朝向"哲学诠释学"建构中国诠释学;(4)顺应当代诠释学伦理学转向之要求谋划建构中国诠释学.无论是按照哪种学术进路建构的中国诠释学,其所进行的创新性理论建构工作,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必须建基在中国古老的经典诠释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之上;第二,必须满足诠释学的现代性要求;第三,必须体现出诠释学的学科特征.对中国诠释学建构的四种学术进路的分析表明,只有以"哲学诠释学"为参照,建构一种被称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理解理论,方能形成一种充分满足中国诠释学建构要求的新理论,而新理论的建构又必须在厘清"经典诠释"与"经典诠释学""注释学"与"诠释学"的基础上,搭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诠释学的现代性要求经典诠释经典诠释学注释学

    发现"文化"——启蒙运动与现代文化理论的起源

    单世联
    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与人类俱生,但意识到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域,意识到需要一门相对独立的"新科学"也即文化科学来研究这个领域,却是重大的思想事件和文化行动.西方的文化自觉发生在启蒙时代.启蒙塑造了西方现代文化,也激活了对自身的质疑、反思和批判.当代研究更多将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人的科学"而不是法国传统的"理性至上"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原则.但只要"人的科学"还是以自然科学为典范,它就仍然是不充分、不真实的.维柯、卢梭、赫尔德和柏克更鲜明、更直接地坚持人造物与自然界的不同并以此为论述的起点,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并探索了独立的人文研究方法,他们的理论是启蒙运动"人的科学"的扩展版.经过浪漫主义的集聚和马克思、韦伯等人的推动,维柯等人所奠定的文化理论在当代已经是一个显赫的学术思想论域,但面临两个根本性挑战:如何在广泛论题之中确立文化理论的统一性?如何在世界文化化、文本化的同时维护并面向自然和物质?维柯等人的"发现"依然有着解决当代问题的理论潜力.

    文化文化科学启蒙运动人的科学维柯卢梭赫尔德柏克

    "散论"的形式:从文本解读到美学阐释

    李弢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论"(Essay)这一文体滥觞于法国作家蒙田的《随笔集》,其原初极具思想试验的意义,后来被英国思想家培根所继承和发扬.德国现代哲学家西美尔、阿多诺等人的著述方式也深受其影响,尤其是在后者结集的厚重的《文学笔记》一书里,首篇Der Essay als Form《作为形式的散论》)一文着重考察了散论的历史境遇,并集中分析了这一文体的精神向度.可以说,阿多诺以某种哲学思辨的方式,在思想和历史相关联的场域中解析了散论的形式维度,并肯定了这一文体在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特殊价值.由此,对散论文体的细微研究亦可帮助我们打开一扇透视阿多诺及相关人等的思想的窗户,并加深我们对该文体的承继与革新之学术史意义的理解.

    阿多诺散论形式《文学笔记》

    流动时代的不确定性研究(专题)

    文军
    44页

    不确定性视域下社会的流动性与研究的"流动转向"

    林聚任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变迁,其中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不确定性现象增多,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新时代.而这种不确定性与当前时空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高度流动性、复杂性密切相关,流动性又与空间性等因素互嵌互构,以流动空间为重要机制形塑着新的社会结构,并呈现出新的社会属性和特征.其具体表现为:全球社会流动性的加剧带来了深刻的时空变革;社会流动性的加剧使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不确定性随之增加;随着流动性的提高,社会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化,人们的选择日益多样化;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挑战.面对不确定性视域下的流动社会,社会研究出现"流动转向",社会学研究的议题和范式也正在发生相应的转变.

    不确定性流动性空间性新流动范式

    不确定性时代的社会团结——基于"新部落主义"与"共同体"的思考

    郑莉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不确定与不安全的状态.种种变化莫测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对未来的恐惧引发了"回到霍布斯""回到部落""回到子宫"等当下极其盛行的现象.鲍曼和马费索利对部落式"共同体"与基于活力论和冗余神话的"社会本能"的阐述,为我们深入认识和分析不确定性时代"新部落主义"所蕴含的内在张力,以及各种身份话语所带来的"分裂"与"隔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破除文化和文化身份在"我们"和"他们"之间竖起的屏障,不仅要认识到其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还要将对话从"高层政治"带入到"日常邻近",由此人类才有可能在不确定性时代推动实现真正的社会团结.

    不确定性新部落主义身份认同社会团结日常邻近

    "确定性偏好",还是"不确定性吸引"?——个人不确定性体验及其反思

    文军吴志鹏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并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人们一方面表现出对"确定性"的强烈偏好,另一方面又会被"不确定性"深深吸引,由此呈现出"确定性偏好"与"不确定性吸引"并存的状态.本质而言,不确定性乃是一种中性的认知状态.生物因素的作用导致人们在不确定性偏好上存在内在的差异,而外在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人们的不确定性感知.因而,个人不确定性感知和体验乃是其内在的不确定性偏好与外在的客观环境合力作用的结果.

    不确定性体验个人不确定性确定性偏好不确定性吸引

    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理论逻辑、内在要求与施策重点

    仇焕广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其中关键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高国内大循环的空间规模和内生动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稳定性.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下,城乡要素流动需要体现"凸显要素流动的双向对等性、发挥创新要素的关键作用、着眼于城乡产业的融合互补发展、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五方面的战略要求.这需要持续深化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要素支撑、守牢要素流动的安全发展底线、完善要素流动收益分配机制,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

    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城乡经济循环城乡要素流动

    农村宅基地的时空变化、驱动逻辑及减量治理

    熊柴蔡继明刘媛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宅基地长期持续大幅扩张,粗放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地区间宅基地扩张分化明显,人均宅基地面积差异显著.农村宅基地的这些时空变化是取得无偿、管控不力、退出不畅的现行宅基地制度,各地不同的审批标准,以及农村人口和农民收入变化共同驱动的结果.在审批和监管环节日趋严格规范的情况下,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主要通过有偿使用倒逼退出与有偿退出激励等途径推进宅基地减量治理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有偿使用倒逼力度不足、有偿退出补偿标准偏低且未考虑区位价值、有偿退出路径及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为加强我国农村宅基地减量治理,应规范超占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功能,强化对宅基地超占部分退出的倒逼力度;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土地大市场建设,建立国家专项收储资金,以强化资金保障、提高自愿有偿退出补偿标准;丰富自愿有偿退出路径,加强退出保障政策的衔接和匹配,充分满足农民需求,解决退出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宅基地时空变化驱动逻辑减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