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教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教探索
高教探索

双月刊

1673-9760

gaojiao@gdjy.cn

020-83566017

510045

广东省广州市小北路155号广东教育杂志社总编室

高教探索/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和反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科学性、专业性、理论性和前沿性,保持学术高品味,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界的知名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大学学术评价:机遇、挑战及应对

    石秀选李均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大学学术评价面临诸多困境:评价理念重视管理导向,难以满足学术成长价值期待;评价主体执念人为主宰,难以应对知识增长评价需求;评价方法倚重量化指标,难以呈现学术成果本质样貌;评价程序追求价值隐涉,难以确保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勃兴,为大学学术评价范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构建面向未来的大学学术评价,彰显价值理性;超越人为主宰的大学学术评价,提升评价效能;打破形式主义的大学学术评价,反映真实样貌;削弱主观偏见的大学学术评价,促进结果正当.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大学学术评价也面临诸如评价工具理性强化、评价主体失序、全面评价数据缺失、评价信任危机等挑战.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平衡张力,响应多元评价诉求;人机共生,重塑双重主体位序;信息共享,推动开放科学发展;算法透明,增强评价可解释性.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应高度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大学学术评价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评价机遇挑战应对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时空格局研究——以广东地区为例

    谢雨彤尚海龙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构建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发展效益指数、改进的熵值法、Person相关系数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地区2018-2022 年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以及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研究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综合效益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正向演替关系.当前,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处于成熟阶段,演进状态为良好协调区域经济滞后型;高等教育规模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同步性显著,发展呈高度正相关.(2)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经历了"萌芽—起步—稳定—成熟"四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严重失调—濒临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四种演进状态,其在协调发展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从萌芽阶段到起步阶段增速最快.(3)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地区各市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综合效益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的地域异质性较明显,复合系统整体呈现"多类失调交错、低质协调聚集、高质协调主导"的动态演化特征.当前,江门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优,演进状态为优质协调区域经济滞后型,其次为广州市与惠州市,而中山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低,演进状态为初级协调区域经济滞后型.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系统深度耦合协调发展调适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规模区域经济耦合协调

    善治视域下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路径研究

    吴晓怡吴业春焦磊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以大学善治理论为指导,以"价值—制度—行动"为分析框架,以B大学为例系统梳理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基于善治六要素提出价值体系耦合、制度体系重塑、行动体系优化的完善路径.

    善治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路径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比较研究

    李阳陈会珍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区域,但其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存在较大差异.京津冀地区是中外合作办学稳中求进的践行者,但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欠佳;长三角地区是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推动者,但与落实高质量发展有所差距;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外合作办学先行先试的探索者,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不足.面向未来,京津冀地区需瞄准定位,凝聚特色;长三角地区需提质增效,打造样板区;粤港澳大湾区需创新引领,勇立潮头.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中外合作办学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学费政策动态调整研究

    王清程世岳李琼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学费政策经历了"助学金"公费期、"双轨"过渡期、"并轨"治理期和动态调整期的探索之路."动态调整"是基于高校学费政策历史演变做出的正确决策,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开启了科教兴国的新征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这对高校学费政策提出了新挑战与新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学费政策普遍存在调整频次低、周期长、专业学费结构有待完善、浮动机制还需健全、差别定价体现不够充分等问题.我们要把握新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立足地域、高校及专业发展客观存在的差异,紧紧围绕"动态调整"这条主线,通过建立连续稳定的调整周期,适当扩大高校在学费定价中的自主权,进一步优化专业学费结构,持续加大多维度多元取向的差别定价,健全自主灵活的学费浮动机制等措施,从根本上破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高校学费政策调整面临的"老问题"与"新挑战".

    高质量发展高校学费政策动态调整

    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过程中家校优势如何累积——家长参与和教育累积优势的链式中介效应

    张学敏刘羽田唐彪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一个连续性过程,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是家庭资本优势和学校教育优势长效累积的结果.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建立的家庭资本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链式中介模型分析发现: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阶层差距显著,家庭资本可以通过获得差异性的教育机会,帮助子女形成教育累积优势,从而影响子女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家长参与和教育累积优势在家庭资本和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家长参与的转化效应叠加教育优势的累积效应是导致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阶层差距的重要原因.缩小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阶层差距,助力共同富裕,需在教育质量、入学机会和家长参与效能方面对弱势家庭进行正义性补偿.

    家庭资本家长参与教育累积优势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教育公平

    政策合力、价值感知与非对称互惠共生:涉农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机理的扎根理论研究

    张运红杨正喜林子如李伟彬...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对高校-乡村间的互动关系逻辑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涉农高校在内部服务使命和外部政策动员的共同推动下,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涉农高校与乡村在互动过程中获得非对称收益,可持续性难以有效保证.为此,亟需激发合作双方的内生驱动力,提升价值感知和收益感知,以形成更为稳固的合作联结机制.

    政策合力价值感知非对称互惠共生扎根理论

    英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及启示

    蒋洪池姚一龙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落实国家总体数字化战略、顺应社会变迁时代变革和解决传统高等教育弊端的必然要求.其发展大致经历转化、转型和智慧三个发展阶段.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在2023 年初发布了用以指导英国高等教育未来数字化革新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通过对其基本框架和核心要素的分析,认为加强建设组织数字文化、全面开展知识创造与创新、鼓励知识开发、强化知识管理和应用、加强知识交流与合作关系、完善数字和硬件基础设施是其六大核心数字化转型策略.由此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策略:积极应用新兴数字化技术,加速打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国情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营造数字文化氛围,开展有温度的数字教育;提升师生员工的数字素养,扎实推进信息数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英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价值资本共创视域下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行动研究

    吴秋晨徐国庆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资本共创视域是探索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行动的重要研究视域,本研究在这一视域下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结论.基于多重案例的实证范式,利用质性研究方法来形成对研究问题的理论分析.按照目的性抽样选择8 个企业案例,并从中选择负责产教融合工作的管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以访谈法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完成文本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行动基础,是基于价值资本的共创需求.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行动发展,是基于价值资本的共创利益.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行动内化,是基于价值资本的共创统一.因此,在产教融合发展中,要通过价值资本共创理念明确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行动基础.要重点关注高职院校改革问题,实现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行动发展.要以价值共同体建设为依托,让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行动内化.

    价值资本共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博士后对学术职业环境满意吗?——基于Nature全球博士后调查数据比较分析

    朱华伟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已有成果,将博士后学术职业环境划分为学术资源、职业保障、组织管理、科研强度四个维度.利用2020 年Nature全球博士后教育调查数据,通过比较分析博士后对学术职业环境的感知与评价.研究发现,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博士后而言,我国接近四成博士后对学术职业环境感到满意.为了优化博士后学术职业环境,大学需强化对博士后科研资金的支持力度,保障博士后科研参与机会,减少非学术事务对博士后科研时间的挤占,规范导师指导;大学不断调适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治理模式,优化院系对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的组织支持与服务质量;大学与博士后建立稳定性雇佣关系,不断提升工资薪酬水平,疏通博士后学术职业晋升渠道,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高校实行服务型、便捷式的科研管理方式,制定灵活多元的学术评价机制,破除博士后对"学术GDP主义"的崇拜.

    博士后学术职业环境满意度Nature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