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勘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勘察
铁道勘察

刘家沂

双月刊

1672-7479

tdkc@263.net

010-51823763 51830165

100055

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15号中铁咨询大厦731室

铁道勘察/Journal Railway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查看更多>>《铁道勘察》(双月刊)创办于1975年,原名《铁路航测》,是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主办的铁路勘察领域唯一的国家正式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重点报道我国铁路勘察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及时报道国内外勘察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特别是有关客运专线建设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特长隧道洞内交叉导线旁折光定位定值探讨

    谯生有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长隧道洞内导线测量中,贴近隧道侧墙的视线易产生旁折光现象,为消除或削弱旁折光对特长隧道洞内导线水平角测量的影响,提高隧道洞内横向贯通精度,采用加测洞内交叉导线高精度横向超短边的方法,基于余弦定理反演受旁折光影响的小夹角值,并对反演的角度进行误差分析,以确定观测角度与反演角度较差的判别指标;并逐一将小夹角反演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以实现对隧道洞内导线水平角显著性旁折光影响测站的定位和显著性旁折光大小的定值.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高精度全站仪自由测站方法可测得较高精度的超短边测量值,通过加测特长隧道洞内交叉导线高精度横向超短边,可反演得到较高精度的交叉导线小夹角值,实现对水平角观测显著性旁折光影响的定位定值,增加隧道洞内导线测量外业观测成果的检核条件,提高洞内导线的测量精度.

    高速铁路特长隧道洞内导线横向超短边水平角测量旁折光

    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在地铁隧道病害检测中的应用

    张旻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地铁隧道及其附属构建筑物会出现结构渗水、掉块和环片错台等病害情况,传统检测方法存在难以精确量化、检测效率低、容易漏检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移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应用于地铁运营病害检测中,首先采集隧道空间的三维点云信息,再对轨道移动小车、架站式、手持式等不同移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内外业效率、精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内外业的生产流程,结合地铁工点采集的隧道三维点云数据,探讨不同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适用性,并实现隧道病害检测的人工智能算法,以提升地铁运营监测效率和病害识别的准确率.结果显示,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稳定性相对较低,不适用于地铁隧道病害检测;而轨道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可以根据工点里程距离及数量等特征选取合适的测量设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全流程病害识别效率提高约28%.

    地铁病害检测隧道空间三维激光扫描系统人工智能点云数据

    圆弧式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在高陡边坡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杨森刘勇潘兆马裴起帆...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西南山区昼夜温差大、大气环境复杂多变,基于圆弧合成孔径及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研发一款便携式圆弧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在川西某铁路高陡边坡开展应用研究,将国产圆弧式地基合成孔径雷达与意大利IBIS-L地基合成孔径雷达进行大气扰动校正能力、形变测量精度等参数的同步对比测试,并对该高陡边坡进行长时间不间断实时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国产圆弧式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具备自适应大气扰动校正能力,在西南山区铁路沿线高陡边坡复杂多变气候条件下,大气扰动校正能力、形变测量精度均优于IBIS-L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其中,国产地基雷达 24h稳定点形变值均在±1mm以内,IBIS-L地基雷达均超出±1 mm,国产地基雷达在 1km监测距离处的径向形变误差RMS为 0.079 mm,IBIS-L地基雷达为0.159 mm,表明国产圆弧式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快速机动部署等优势.

    山区铁路圆弧式地基合成孔径雷达高陡边坡形变监测

    基于STK的卫星信号仿真在复杂环境GNSS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董颖略
    17-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加有效地控制GNSS监测关键环节,提高GNSS自动化监测效率和监测精度,实现滑坡灾害的有效监测,提出一种基于卫星仿真工具包(STK)的GNSS监测站分析技术,对研究区内GNSS卫星定位性能进行分析.基于STK卫星轨道预报数据建立北斗卫星导航星座,用来模拟GNSS监测过程中的卫星运动轨迹和定位信号传输过程,使用无人机获取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用以模拟真实的地形变化,并建立一套GNSS监测设备部署方法.选取某滑坡区进行工程验证,通过该技术分析全天GNSS卫星覆盖时段和时长信息,其中MEO卫星的平均监测时长 5.92 h、IGSO卫星的平均监测时长 16.87h,可以满足实验区全时段有效监测;重点计算实验区各点EDOP、NDOP、VDOP及PDOP值并绘制导航精度分布,研究区内PDOP值在 0.891 5~0.895 5 之间,定位精度理想,通过精度分布可以确定 103°19′E,36°6′N处定位精度最优.工程验证表明,提出的GNSS监测站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获得研究区不同区域的GNSS导航卫星定位精度,为复杂环境下监测站的精细化部署提供科学参考.

    铁路滑坡STKGNSS监测仿真导航精度因子监测站选址

    基于InSAR的某造山带断裂北段震间形变及闭锁状态研究

    姚智博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来获取伊朗扎格罗斯造山带区域断层震间构造形变场,并通过将形变场分解分别得到平行断层走向及垂直地表方向形变速率场,依据形变监测结果选取18 条剖面线,来精细揭示形变空间分布特征,再以形变数据作为约束,分别基于螺旋位错模型及负位错模型开展扎格罗斯断层西北段震间参数反演.结果表明,扎格罗斯断层及延伸断层整体呈右旋走滑趋势,上下盘最大形变差可达9.0~12.0 mm/a,区域垂直地表形变不显著,最大形变量<2.0 mm/a;剖面线结果显示,区域块体活跃性较强;震间参数反演结果表明,扎格罗斯断层西北区域内北段及中段滑动速率<2.0 mm/a,东南段大部分区域滑动速率>3.0 mm/a,西北段滑动速率为3.6 mm/a;闭锁状态表明,该区域内闭锁系数普遍>0.6,同时存在4 处强闭锁区,存在较高的地震风险.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扎格罗斯断层震间构造形变场形变场分解震间参数反演

    基于无人机LiDAR的铁路既有线测量新方法研讨

    罗枫刘竹均王峰谷
    31-3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当前铁路既有线测量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和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设计一种精细化的无人机LiDAR点云数据采集方案,并通过基于地面标靶点精确三维坐标纠正航迹的方法输出高精度点云,最后使用计算机程序辅以人工交互编辑提取并拟合既有线铁轨.实验表明,点云中提取的轨道平面和高程残差中误差均小于2 cm,可满足铁路既有线的测量需求.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实现对铁路轨道线形平面和高程的高精度提取,有效解决传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参考.

    既有线无人机LiDAR轨道线形位置提取标靶航迹纠正

    普速铁路控制网测量技术方法探讨

    曹娟华吴维军刘焕明刘尚华...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普速铁路有砟轨道长期运营后容易变形、损坏,线位逐年变化导致维修难度和维修成本增高等难题,对引入坐标控制的相关可行性方案进行探讨,并对测量费用、测量精度、测量效率及技术前景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直接引入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测量方法,必将导致精度有余而效率不足等适用性问题.基于全站仪免置平测量的三维平差技术对控制网进行整体施测和整体平差,为控制网测量与线路测量合二为一创造了条件,数据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有利于测量效率的提升;避开了高程异常的解算,为高程测量精度的提高另辟蹊径;为全站仪工程测量坐标系统、卫星测量地心坐标系统的统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不宜直接引入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测量方法,而基于全站仪免置平测量的三维平差技术与方法在诸多方面都具有良好特性和应用前景,值得研究和推广.

    普速铁路坐标控制全站仪免置平三维平差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深部复杂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曹伟李均薛成代伟...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埋隧道开挖过程中,赋存在岩体中的极高地应力会导致隧道周围岩体破裂、变形甚至发生岩爆.某高原铁路隧址区存在较高的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岩爆问题突出,为确保隧道围岩稳定及施工安全,明晰隧址区地应力场特征,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原理开展超大埋深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首先辨析隧址区应力场的影响因素,再结合水压致裂法钻孔资料,提出多因素边界荷载条件,最后利用数值分析手段推演隧址区的地应力场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现场地应力实测结果揭示隧址区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15.21~40.82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42°~54°E;隧道沿线区域应力状态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主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呈现出σH>σv>σh的规律;对比地应力实测值与反演值,大部分测点结果较为接近,且其变化趋势相同,证明该方法推演地应力场合理,但个别测点误差较大,特别是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角αH;受限于水压致裂法测量原理,剪应力τxy 的反演精度不高,对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角的计算有一定影响.

    高原铁路岩爆地应力场多元回归反演数值分析

    TSP603系统在铁路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王君楼周超张可王青川...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岩溶预报的准确性,以及验证新设备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采用TSP603 系统在国内铁路岩溶隧道中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应用工作,并给出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将得到的成果图与超前水平钻结果进行综合预报分析,进而推断出掌子面前方存在3 处岩溶发育段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岩溶发育位置的判断基本一致,后期开挖揭示验证,实际地质情况与预报结果基本吻合.研究表明,TSP603 系统作为一种新型超前地质预报设备,凭借其处理算法和多参数解译等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岩溶预报的准确性,可推广至类似岩溶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但仍需联合其他物探手段进一步验证其在溶洞及岩溶水等方面的预报效果.

    铁路隧道TSP603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水平钻岩溶

    重载铁路穿越老窑采空区综合勘察技术研究

    马志凯胡丹章飞亮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周边多个控制点因素限制,某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改造工程不可避免地通过煤矿老窑采空区.为了确定煤层开采分布及塌陷影响范围,评价其对铁路工程的影响,采用采空区资料收集与分析、区域地质调绘、工程物探(瞬变电磁、微动、高密度电法、孔内电视)及钻探验证等综合勘察方法,查明采空区分布边界及高程,并通过相关规范及周边工程经验综合确定合理岩土参数.研究表明,2#煤层基本在1 530~1 546 m高程范围,采出率为 50%~60%;5#煤层基本在 1 480~1 506 m高程范围,采出率为40%左右,煤层采空基本在这两段高程范围内,开采残留和垮落带迹象明显.拟建隧道正穿 2#煤层采空区,上跨 5#煤层采空区,线位平面绕避较为困难,该煤矿采空区整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局部存在不稳定状态,对拟建重载铁路将产生较大危害,必须采取相应工程治理措施.

    重载铁路采空区综合勘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