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赵其国

双月刊

0253-9829

soils@issas.ac.cn

025-86881236

210008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南京土壤所内

土壤/Journal Soi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其相关学科的论著、试验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通讯、研究方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水力侵蚀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史文海娄黔方谢鑫杰刘亮...
    92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力侵蚀监测不仅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难点,同时也是土壤侵蚀动态评估和防治的基础。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水力侵蚀监测方法的主要发展历程,基于水力侵蚀监测方法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水力侵蚀不同监测方法的适用性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结合近20年中国水力侵蚀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对未来水力侵蚀监测方法进行了前景展望,阐明了目前中国水力侵蚀监测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需求。

    水力侵蚀监测方法发展历程研究展望

    耐低温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赵丹徐希媛徐志辉姚彦坡...
    928-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多聚糖,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在当前能源需求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纤维素的降解转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纤维素复杂的结构成为其降解的一大阻碍,导致利用率很低。利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进行纤维素的降解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但在寒冷的地区,低温会大大限制微生物活性,从而严重影响纤维素的降解效率。本文对纤维素自身结构及生物降解机理进行概述,将纤维素降解及耐低温降解微生物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展望,为后续该类菌株的筛选、寒区纤维素的资源化利用与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低温降解生态环境

    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张蕾孙东张建强朱艳宏...
    938-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膜长期大量使用且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导致了土壤中微塑料与酞酸酯污染不断加剧。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的赋存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耦合影响,归纳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迁移的共驱动效应,剖析了微塑料与酞酸酯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迁移机制及向生物相转移的证据与潜在的生态风险与效应,并基于协同控制的视角,从联合检测、迁移模型与生态评估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农膜微塑料酞酸酯迁移土壤

    中国番茄土壤氮素丰缺指标和推荐施氮量研究

    米春娇孙洪仁张吉萍王尚波...
    948-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中国番茄测土施氮提供有效参考,使用"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进行中国番茄土壤氮素丰缺指标与推荐施氮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番茄土壤碱解氮第1~7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03。1、189。5~303。1、118。5~189。5、74。1~118。5、46。3~74。1、29。0~46。3 和<29。0 mg/kg;土壤全氮第 1~7 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0、2。0~3。0、1。3~2。0、0。8~1。3、0。6~0。8、0。4~0。6 和<0。4 g/kg;土壤有机质第 1~6 级丰缺指标依次为:≥77。3、36。6~77。3、17。4~36。6、8。2~17。4、3。9~8。2和<3。9 g/kg,其中,露地番茄土壤有机质第1~7级丰缺指标依次为:≥55。3、32。8~55。3、19。4~32。8、11。5~19。4、6。8~11。5、4。1~6。8和<4。1 g/kg,设施番茄土壤有机质第1~4级丰缺指标依次为:≥43。4、14。6~43。4、4。9~14。6和<4。9 g/kg。当氮肥当季利用率为40%、番茄目标产量为120 t/hm2时,土壤氮素丰缺级别第1~7级的推荐施氮量依次为0、81、162、243、324、405和 486 kg/hm2。

    番茄测土施肥土壤养分氮素丰缺指标施肥量

    不同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2O及CO2排放的影响

    赵守强刘源孙玖明刘春成...
    95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种类粪肥与黄腐酸配施对设施菜地N2O及CO2排放的影响,采用设施大棚小区试验,进行了两季上海青栽培,监测了不同肥料施加下蔬菜产量、土壤N2O、CO2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N2O排放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第2周,土壤CO2排放主要发生在蔬菜生长的中后期;单施猪粪、鸡粪、羊粪处理在土壤N2O、CO2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粪肥配施黄腐酸增加了土壤N2O、CO2的排放;单施猪粪和羊粪处理的增产效果高于鸡粪处理,且粪肥配施黄腐酸增加了蔬菜产量。在环境因子方面,土壤含水率、pH、铵态氮、硝态氮是影响N2O和CO2排放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温室效应及蔬菜产量,羊粪配施黄腐酸的效果最佳。

    设施菜地粪肥温室气体黄腐酸

    长期施氮加剧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磷限制:基于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角度

    李欣冉林浩曹平丽林伟盛...
    963-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CK)、低氮(LN,N40kg/(hm2·a))、高氮(HN,N 80kg/(hm2·a))处理模拟氮沉降,研究不同施氮年限(4、8a)、不同深度(0~10cm和10~20cm)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究长期氮沉降是否加剧亚热带地区土壤磷限制。结果表明:①不同年限施氮后土壤pH下降,0~10 cm 土层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4 a,0~10 cm 土层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10~20 cm土层则相反,两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8 a,HN处理下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MBN含量均最低,0~10 cm 土层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②不同年限HN处理提高了各土层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活性,但HN处理8 a明显降低0~10 cm 土层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LN和HN处理4 a显著提高0~10 cm 土层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但显著降低10~20cm 土层ACP活性。③不同施氮年限下,不同深度土壤酶化学计量比向量角度均大于45°,而且施氮8 a的向量角度要显著大于施氮4 a的向量角度,表明长期施氮加剧了土壤微生物磷限制;不同施氮年限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酶C∶N∶P化学计量比分别为1∶1∶2和1∶1∶3,与全球生态系统土壤酶C∶N∶P的比值1∶1∶1相比偏离。④冗余分析(RDA)表明,DON、MBN和NH4+-N是调控不同施氮年限各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长期氮沉降明显加剧了亚热带地区土壤磷限制。

    氮沉降酶活性酶化学计量土壤深度米槠天然林

    长期施用粪肥对红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苏先楚叶桂萍邓米林冯蒙蒙...
    975-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长期施用猪粪对红壤固氮菌群落的影响,依托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长期施用猪粪的定位试验地,利用高通量测序,测定4种施肥处理土壤(不施用猪粪的对照(CK),施用9 Mg/hm2猪粪(M9)、18 Mg/hm2猪粪(M18)和27 Mg/hm2猪粪(M27))的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猪粪显著提高红壤固氮菌多样性,且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养分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pH无显著相关性;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施用猪粪处理的固氮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且差异程度随猪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分析表明,固氮菌群落结构主要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速效钾和有效磷影响;长期施用猪粪显著提高了蓝藻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 α-变形菌门和β-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这与土壤养分的变化有关。综上,长期施用猪粪显著提高红壤固氮菌多样性,改变固氮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

    固氮菌群落猪粪高通量测序群落结构酸性土壤

    核桃大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氮素营养与酶活性特征

    刘小勇任静张锐郭志刚...
    982-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旱作区核桃大豆间作下土壤质量变化,探明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元林核桃(Juglans regia cv。L。)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核桃硬核期、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3个关键物候期核桃大豆间作、核桃单作两种栽培模式下土壤矿质营养、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以及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①间作显著提高了核桃生育期土壤有机质(SOM)含量,降低了核桃生育前期(硬核期和坚果成熟期)0~60 cm 土层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含量和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AK)含量,降低了土壤AN和AP的深层积累,加速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②间作提高了核桃生育期深层(40~60 cm)土壤MBC含量和硬核期土壤MBN含量,增加了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0~40 cm 土层土壤MBN含量,维持了深层土壤MBC含量;③间作条件下,土壤β-葡糖苷酶(BG)、磷酸单酯酶(AKP)、α-纤维素酶(CBH)、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均以坚果成熟期最高、硬核期最低,而硬核期5种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处理,坚果成熟期和落叶期均高于单作处理,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④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MBC与全氮(TN)、AN和SOM极显著正相关(P<0。01),间作下土壤MBC、MBN与AKP均显著相关(P<0。05);土壤BG、AKP、CBH、NAG和LAP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可见,旱作区幼龄核桃园间作大豆,可以显著增加核桃生育期SOM、AN和AP含量,降低土壤AN和AP的深层积累,提高深层土壤MBC含量,增大坚果成熟期土壤酶活性,加速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核桃大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酶活性矿质营养旱作区

    福建省典型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氧化亚氮还原菌丰度特征

    左婷孙其荣陈婧涵罗培傑...
    992-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福建省典型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中氧化亚氮(N2O)还原菌的丰度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子,选取3个典型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了根际土壤N2O还原菌功能基因nosZⅠ和nosZⅡ丰度。结果表明:3个典型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的nosZⅠ基因丰度均显著高于nosZⅡ,表明nosZⅠ在酸性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中占主导,这可能与nosZⅡ型N2O还原菌对低pH比较敏感有关;3个林场中,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nosZⅠ基因丰度为2。53 × 107 copies/g,显著高于三明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27 × 106 copies/g)和上杭白砂国有林场(8。90 × 106 copies/g),但3个林场之间的nosZⅡ丰度差异不显著;随机森林分析表明,土壤pH是调控N2O还原菌nosZⅠ和nosZⅡ丰度的关键环境因子。综上所述,福建省不同区域典型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nosZⅠ基因丰度存在差异,土壤pH是最主要的调控因子。

    森林土壤根际土壤nosZⅠnosZⅡ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土壤可培养有机解磷菌多样性研究

    夏围围邹萌萌张泽霖陈晓芬...
    999-1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常规细菌培养基(BPM)、无机解磷菌培养基(IPM)和有机解磷菌培养基(OPM)分别对土壤解磷菌进行平板培养,经3次传代富集,获得可培养微生物菌落集合,连同原位土壤,以phoD基因为分子标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评价土壤本底和可培养解磷菌多样性差异,及其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基于phoD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能够较大程度覆盖土壤本底和菌落富集物中phoD相关解磷菌种群,Goods coverage指数大于98。3%。土壤可培养解磷菌phoD基因的α多样性显著低于原位土壤,其中Shannon和Simpson指数在IPM中最低,而在BPM和OPM中无显著差异;Chao 1指数在不同培养基富集物中均无显著差异,仅为原位土壤的5。3%~8。4%。在微生物属水平对phoD基因序列进行分类注释发现,原位土壤共检测到34属可分类解磷菌,可培养解磷菌的比例约为26。5%~41。2%。原位土壤和不同培养基富集物之间的phoD相关解磷菌共有属仅为6个,多为可培养的优势属,包括 Pseudomonas、Bradyrhizobium、Cupriavidus、Sinorhizobium、Xanthomonas 和 Actinoplanes。进一步通过 LEfSe(LDA effect size)差异分析显示,共有属中有4个在不同培养基中存在显著富集差异,Cupriavidus在IPM和OPM中显著富集,而Pseudomonas、Bradyrhizobium和Xanthomonas在BPM和OPM中显著富集。此外,Burkholderia仅在OPM中被检测。最后,在属水平上还存在大量phoD基因序列目前无明确分类,在所测序列中占比为0。13%~59。6%。本研究通过将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定量评价了培养基成分对土壤可培养解磷菌phoD基因多样性的影响,揭示了 phoD相关解磷菌的可培养特性和生理特点,为发掘和利用土壤解磷菌资源提供了参考。未来亟待培养技术创新,以定向分离和鉴定更多解磷菌,增强对环境解磷资源微生物的全面认识。

    高通量测序解磷菌phoD基因无机磷有机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