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壤与肥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黄鸿翔

双月刊

1673-6257

trfl@caas.ac.cn

010-82108656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土壤与肥料/Journal Soils and Fertilizers Sciences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肥、水、微生物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经验交流、产品信息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宜农业院校师生,科研、推广、环保与行政管理部门及肥料生产、经营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技术员订阅。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特约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协办单位,更全面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的沟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拓展刊登领域,提高期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罗贞宝李志宏朱经伟李彩斌...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连续 14 年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厩肥(OF)和化肥+生物有机肥(BF)4 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①施肥(CF、OF、BF)提升了>2、1~2 和<0。053 mm粒级的占比,有机无机配施(OF和BF)进一步提高了大粒级团聚体(>0。25 mm)的占比,促进了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转化;②有机无机配施(OF和BF)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大团聚体含量(>0。25 mm)、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等稳定性指标,生物有机肥(BF)处理最佳。③所有处理中大团聚体(>0。25 mm)的有机碳贡献率超过 62。0%,其中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有机碳的贡献率超过 65。9%,大团聚体是有机碳主要储存粒级,0。5~1 和 0。053~0。25 mm为土壤有机碳重要的影响粒径;④长期有机无机配施(OF和BF)可增加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生物有机肥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⑤厩肥(OF)和生物有机肥(BF)处理有机碳贡献率变异度与不施肥(CK)相比分别降低了 43。6%和 45。7%,有机碳在土壤各粒级中分布更协调,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以上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比例,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养分贡献度相对均衡,配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更为明显,可为长期施肥管理提供依据。

    有机无机配施烤烟长期施肥有机碳团聚体

    有机堆肥对辣椒连作土壤化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宋世霞刘瑞徐福才刘巍...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连作 3 年辣椒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增施有机堆肥,测定辣椒连作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有机碳、全碳、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特点,探讨有机堆肥用量对连作辣椒土壤化学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有机堆肥 1。5×104 kg/hm2 与复合肥 7。5×102 kg/hm2 混合施入辣椒连作土壤后,土壤pH较对照提高了 0。89(P<0。05),土壤有机质较对照土壤提高了 5。25 g/kg(P<0。05),矿质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硅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综上,增施有机堆肥改善了土壤化学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能够有效改良辣椒连作土壤。

    有机堆肥连作土壤酶活性

    水氮协同对河西走廊青贮玉米土壤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张建喜李广王钰煐袁建钰...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水氮协同对河西走廊青贮玉米土壤氮组分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氮组分含量和相关酶活性间的关系。2022 与 2023 年,以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 2 种滴灌量(5535、6150 m3/hm2),记为W1 和W2;3 个施氮水平(249、280、311 kg/hm2),记为N1、N2、N3,分析不同水氮协同处理下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脲酶(URE)、蛋白酶(PRO)、碱性磷酸酶(AL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氮组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节水滴灌较传统滴灌显著提高青贮玉米土壤TN、NH4+-N、NO3--N、MBN含量及URE、PRO、ALP和CAT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TN、MBN含量增加,同时URE、PRO活性增强,而NH4+-N、NO3--N含量以及ALP、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3)两年内,除W1N3 处理外,W1N2 处理下青贮玉米产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 5。76%~24。78%与 9。26%~37。35%,但W1N2 与W1N3 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4)TN与URE、PRO和CAT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NH4+-N和NO3--N与URE、PRO和CAT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LP呈显著正相关(P<0。05);MBN与URE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氮组分、酶活性与产量间均存在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综上,滴灌量和施氮量分别为 5535 m3/hm2、280 kg/hm2 是理想的水氮协同模式,可显著提高河西走廊青贮玉米土壤氮组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

    滴灌量施氮量氮组分酶活性青贮玉米

    有机物料添加对菜地土壤氮素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郭树芳翟丽梅王洪媛刘宏斌...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菜地土壤氮转化速率及其对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后的响应特征,为菜地土壤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洱海流域典型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25℃,田间持水量的 60%,5 d),采用 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氮转化速率计算模型研究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转化速率及其对秸秆、生物炭和牛粪 3 种有机物料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菜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随培养时间均呈降低趋势,有机物料添加后降低了土壤无机氮含量。(2)5 d培养期间土壤的平均初级氮矿化速率、初级硝化速率、NO3-消耗速率和NH4+固定速率分别为-28。5、-3。93、1。52 和 11。9 mg·kg-1·d-1。菜地土壤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为负值,土壤以氮的微生物固定为主。(3)有机物料添加后土壤氮矿化速率增加,虽然速率仍为负值,但秸秆添加效果显著。秸秆添加还显著降低了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但有机物料添加后NH4+固持速率增加,特别在秸秆和生物炭添加后显著增加。(4)秸秆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N2O和CO2 排放量,生物炭添加有降低土壤N2O和CO2 排放量的趋势但无显著影响,牛粪添加也无显著的影响。对于洱海流域菜地土壤,高碳氮比(C/N)的有机物料添加能增加氮微生物固定作用,但随着时间增加,有机物料有增加矿化作用的趋势,其中生物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CO2 和N2O排放量,且增加菜地土壤无机氮含量进而提升其土壤氮供应能力。由此可见,在洱海流域菜地土壤优化施用高C/N的有机物料,科学施肥,能维持土壤的供氮能力,确保菜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还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有机物料氮转化速率温室气体秸秆生物炭牛粪

    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

    童永尚张春平董全民曹铨...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氮添加方式下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对维持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暂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以2019 年建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Qinghai)+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Qinghai)+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Qinghai)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不施氮)、U1(酰胺态氮 22。5 kg·hm-2)、U2(酰胺态氮 45 kg·hm-2)、U3(酰胺态氮 67。5 kg·hm-2)、A(铵态氮 67。5 kg·hm-2)和N(硝态氮 67。5 kg·hm-2)6 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氮素形态和施氮水平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容重、pH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逐渐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土壤全量养分、MBC、MBN、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和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MBN/MBP)逐渐增加。相同氮素水平下不同氮素形态相比较,铵态氮肥对MBC/MBN的降低效果最为明显,相比CK降低了 15。61%;硝态氮肥对全氮、MBC、MBC/MBP和MBN/MNP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pH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敏感指标。尽管氮沉降促进了多年生高寒栽培草地的土壤养分周转和循环,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高寒栽培草地暂稳态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氮添加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蔬菜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杨荣李志宏张云贵陈曦...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设施蔬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选取进行了13年无机磷肥和无机钾肥施用量一致的设施蔬菜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和有机肥(D0)、单施有机肥(D1)、有机无机配施(D2)和增氮有机无机配施(D3)4个处理,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各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增加设施蔬菜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P<0。05),提高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显著增加了疣微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可以解释细菌群落结构83。66%的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及全磷、全钾和碱解氮的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拟杆菌门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养分含量呈正相关;绿弯菌门与养分含量呈负相关,尤其是与全磷、全钾、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厚壁菌门与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以上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增加设施蔬菜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效提高设施菜地土壤细菌相对丰度,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设施蔬菜宏基因组土壤细菌有机肥

    地质高背景区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综合评价及安全分区

    张传华张凤太刘力邓炜...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如何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等级划定是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举措。以重庆南川区金山镇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综合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开展综合评价及等级划定。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土壤Cd的平均含量为 0。60 mg/kg,超过《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给出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比例为57。21%,其余重金属均未超标。研究区土壤污染以轻微和轻度为主,生态风险以轻微和中等为主,影响因子为Cd,污染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和农业活动是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区耕地I级(安全区)、Ⅱ级(基本安全区)、Ⅲ级(低风险区)、Ⅳ级(中风险区)和V级(高风险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 11。2%、10。46%、31。51%、18。9%和 27。93%,中-高风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和西南部。研究区玉米Cd超标率为 26。31%,集中分布在耕地高风险区(V级)。建议在中-高风险区开展风险管控,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测,采取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措施,改善受污染耕地土壤的环境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安全。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安全分区风险管控

    环塔里木盆地红枣年轮碳、氮、磷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年际变化规律研究

    张光鑫王芳霞姚东东张换换...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生态相互作用过程中多种化学元素平衡关系的科学。为了探讨红枣(Ziziphus j uj uba Mill。)年轮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年际变化规律。以新疆环塔里木盆地的红枣果园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红枣年轮(2013-2020年)以及土壤中的C、N、P元素含量,分析红枣年轮C、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径向变化情况、年平均积累量、年轮与土壤C、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并进一步对年轮C、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与新疆地区地红枣种植面积、年产量和价格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红枣树体中C、N、P元素年平均积累量均值分别为487。57、5。50、0。37 g/kg;C∶N、C∶P和N∶P均值分别为94。32、1408。16和15。68。(2)红枣年轮中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各异,其中C元素含量在红枣树干中的分布较为稳定,N和P元素含量呈升高趋势,C∶N、C∶P和N∶P总体呈降低趋势。(3)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和C∶P、N∶P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土壤C∶N则表现为40~60 cm土层显著高于0~20、20~40 cm土层。(4)相关性分析表明,20~40 cm土层的N含量、40~60 cm土层的P元素含量和C∶N以及0~20 cm土层N∶P与红枣年轮中相应的元素含量及计量比的相关性较强,同时红枣年轮C、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新疆地区红枣种植面积、年产量和价格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揭示环塔里木盆地红枣年轮C、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的年际变化规律及旱区果园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环塔里木盆地红枣年轮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不同耕作方式和生物炭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姜晓敏杨彩红程生煜石昊...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灌淤土对不同耕作方式及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反应,对其养分含量及酶活性进行测定,以期为河西走廊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与培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采用 8 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 4 种耕作方式(N:玉米免耕,M:玉米少耕,F:玉米秋翻,S:玉米深松)和 3 种生物炭用量(B1:2。5 t/hm2,B2:5。0 t/hm2,B3:7。5 t/hm2)的交互处理,以玉米免耕不施生物炭为对照(CK),共计 13 个处理。结果表明:(1)在 0~20 cm土层,与CK相比,不同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灌淤土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和酶活性(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2)在 20~40 cm土层;与CK相比,不同处理均能提高灌淤土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和酶活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不同处理均能够增加玉米产量,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施生物炭处理较CK处理增产效果在 0。07%~21。30%之间,FB3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深松耕作配合生物炭添加能够有效提升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有利于作物生长,为该区较适宜的耕作方式,可施入 7。5 t/hm2 以上的生物炭作为灌淤土改良剂。

    生物炭耕作方式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产量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樊林鑫哈丽哈什·依巴提张炎李青军...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对新疆地区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探究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为新疆棉田有机无机肥配施提供理论参考。试验于2018 和 2019 年在新疆昌吉市开展,试验设 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单施化肥、低量有机肥配施化肥、中量有机肥配施化肥、高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加倍有机肥配施化肥。经 2 年施肥后,2019 年进行取样,分析不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率及棉田土壤肥力的影响。低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棉花产量、养分吸收。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能改善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合理有机无机配施能提高棉花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率及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合理有机无机配施是有利于新疆农田可持续利用的施肥技术。

    棉花有机肥化肥产量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