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壤与肥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黄鸿翔

双月刊

1673-6257

trfl@caas.ac.cn

010-82108656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土壤与肥料/Journal Soils and Fertilizers Sciences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肥、水、微生物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经验交流、产品信息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宜农业院校师生,科研、推广、环保与行政管理部门及肥料生产、经营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技术员订阅。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特约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协办单位,更全面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的沟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拓展刊登领域,提高期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遵义市植烟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布

    王新修苟剑渝刘京彭友...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遵义市植烟土壤综合肥力状况,为烟草种植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在遵义市13个区(县)168个乡镇采集3772份植烟土壤样品进行化学性状测定,运用模糊数学法评估植烟土壤肥力状况,采用Kriging插值法绘制植烟土壤化学性状和综合肥力评价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①遵义市植烟土壤酸碱度、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相互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有机质、碱解氮含量达到高或较高水平,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保障了烤烟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②植烟土壤各肥力指标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特征,有机质与碱解氮分布基本一致,呈现极大的关联性,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为斑块状分布态势,土壤pH值和速效钾呈块状分布。其中钾含量较高的区域与土壤pH值较低区域基本一致;③遵义市植烟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得分为0。73,变异系数为16。8%,Ⅰ~Ⅲ级合计占比超过93%,遵义市植烟土壤肥力状况较好,空间变异较小。综合来看,遵义市植烟土壤肥力能供给优质烟叶生产的需求,但部分地区仍需加强有机肥、氮肥的使用,针对不同区域的肥力差异进行改良。

    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模糊数学法土壤肥力空间分布烤烟遵义

    土壤改良剂对潮土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酶活性及肥力指数的影响

    李双霜张贺杨静李桂花...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虾头蟹壳废弃物为有机土壤改良剂、以凹凸棒为无机土壤改良剂,采用小麦-玉米轮作方式,在河北砂质潮土进行4年(2015-2019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无改良剂(CK)、无机改良剂(SA)、有机改良剂(SC)、无机改良剂+有机改良剂(SCA)。采集2019年玉米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测定土壤化学性质、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胞外酶活性等,并用因子分析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结果表明,(1)改良剂能够显著提升土壤固氮基因(nifH)、氨氧化细菌基因(AOB-amoA)、反硝化基因(nirS和nosZ)的绝对丰度(P<0。05),且呈现SCA>SC>SA。有机碳是影响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关键因子。(2)施入有机改良剂后,参与碳转化的β-葡萄糖苷酶和β-纤维二糖苷酶、氮转化的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磷转化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有机改良剂的添加缓解了磷对微生物的限制,有效磷成为影响胞外酶活性的关键因子。(3)在涵盖氮循环功能基因和胞外酶活性条件下,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的IFI与产量的相关性更高;利用相对稳定的土壤化学指标,用内梅罗指标法计算的IFI也能很好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与产量间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有机无机改良剂配合施用可以提高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碳、氮、磷循环相关胞外酶活性,提升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是促进养分循环、增加产量的重要措施。

    有机改良剂凹凸棒功能基因土壤酶内梅罗肥力指数

    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特征及间作调控作用

    赵红敏苏丽珍陈源侯贤锋...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间作和施用磷肥对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促进酸性土壤磷肥高效利用,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采用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MI)2种种植模式,在4个施磷水平(P2O50、60、90、120 kg·hm-2,分别记作P0、P60、P90、P120)下,研究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化特征,探讨间作对红壤玉米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磷吸收和磷素收支平衡、土壤无机磷组分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及其可持续性指数(SYI)、磷吸收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P90水平达到最大值。低磷红壤无机磷组分以O-P和Fe-P为主,二者占无机磷库的71。44%~80。18%,施用磷肥显著提高了红壤Fe-P和Al-P的含量与占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磷的吸收利用,减少土壤磷素盈余量,显著降低红壤O-P、Fe-P、Al-P含量。与单作相比,在P60、P90、P120水平下,间作玉米产量分别显著提高66。70%、52。44%、74。14%,SYI分别显著提高55。31%、42。18%、78。00%,磷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61。97%、48。67%、74。33%,土壤磷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33。39%、27。27%、17。06%。相较于单作,间作红壤中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而O-P和Al-P含量在P0、P60、P90、P120 水平下分别显著降低 20。62%、16。79%、16。62%、18。48%和 21。98%、21。08%、20。19%、20。18%,Fe-P含量在P60、P90、P120水平下分别显著降低19。37%、15。78%、17。72%。低磷供应(P0和P60)间作与单作红壤Ca-P含量无显著差异,在P90和P120水平下,间作红壤Ca-P含量降低23。50%和26。70%。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间作体系下,红壤Fe-P和Al-P是磷吸收的关键无机磷组分,间作总方差解释度较单作提高了7。95%。综上,在低磷红壤上,合理间作通过促进红壤中难溶性无机磷组分的活化增加玉米的磷吸收,具有减少土壤磷素固定、提高玉米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潜力。

    玉米//大豆间作施磷水平无机磷组分红壤磷吸收

    双功能域β-折叠桶植酸酶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研究

    李江涛鲁芳王思齐张一彤...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无机磷肥引发了土壤板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替代的可持续的磷肥来源。土壤有机磷主要以植酸的形式存在,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和利用。植酸水解释放植酸磷可提供一个生态友好型的解决方案。通过向土壤中添加来自Bacillus sp。HJB17的双功能域β-折叠桶植酸酶(phyHT),研究其在土壤中的稳定性,探究phyHT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在湿润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phyHT影响很小,phyHT可在较宽的温度(20~40℃)和pH值(6。0~9。0)范围内稳定存在12 h并发挥高效催化功能。外源性添加phyHT后:(1)土壤植酸含量减少了 17。00%,有效磷含量增加了 22。52%;(2)土壤pH下降,电导率上升,CaCO3含量降低了 3。55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10。54%、18。38%和27。49%;(3)小麦幼苗生长长度、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芽、根部组织全磷含量均显著增加。因此,外源性添加phyHT能够促进土壤植酸水解,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植物生长。

    β-折叠桶植酸酶酶活性促植物生长土壤磷有效性

    化肥减量配施对盐碱稻田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徐晓杨梦颖张翠英张树明...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化肥减量及其与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和功能肥配施对盐碱稻田土壤肥力、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盐碱稻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以水稻'1747'为供试材料,共设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100%化肥(CF)、化肥减量20%(RF)、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OF)、化肥减量20%配施土壤调理剂(SC)、化肥减量20%配施功能肥(FF)。结果表明,RF较CF处理降低土壤pH和可溶性盐总量,降幅分别为0。58%和7。17%,且在减量施肥条件下,OF、SC和FF处理显著降低土壤Na+、Ca2+、HCO3-、Cl-含量,同时提高土壤肥力。化肥减量配施处理(OF、SC、FF)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同时改变土壤细菌群落门结构,增加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等富营养菌群,减少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等贫营养菌群。RDA分析表明,影响细菌群落门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有效磷、速效钾和全氮。与CF处理相比,化肥减量配施处理(OF、SC、FF)增加水稻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增幅分别为3。56%~6。48%、11。20%~24。95%、8。81%~6。28%、6。04%~18。39%。综合分析,化肥减量20%配施功能肥提高土壤肥力和细菌群落多样性,从而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可实现盐碱土壤改良、水稻生产可持续的目的。

    盐碱地化肥减量配施土壤改良土壤细菌群落产量

    玉米秸秆还田形态对棕壤性土土壤肥力及烤烟产量品质的影响

    肖鑫况帅王滨宗浩...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形态秸秆还田对棕壤性土植烟土壤肥力的影响效应,以不施秸秆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粉碎1cm(FS1)、粉碎5cm(FS5)、粉碎10 cm(FS10)和秸秆粉末1 mm(FM)4种形态的秸秆还田试验,表征0~20 cm 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养分状况以及土壤酶活性,并综合评价土壤肥力质量以及烤烟产质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均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可降低土壤容重2。88%~10。99%,提高田间持水量5。96%~34。02%,降低土层平均穿透阻力19。17%~25。87%,以FS5处理的降低或提升效果最显著(P<0。05);(2)不同形态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的提升具有差异,FS5和FM处理能较CK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74。08%和44。84%(P<0。05),FS1、FS5和FS1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微生物量碳含量80。79%、125。31%和70。39%(P<0。05),以FS5处理增加量最高,同时能分别提升土壤全氮、碳氮比和硝态氮含量34。40%、20。22%和749。06%(P<0。05);(3)与CK相比,不同形态秸秆还田分别显著提升土壤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52。40%~222。39%和6。19%~26。88%,以FS5处理的提升幅度最高(P<0。05);(4)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FS5处理综合质量得分最高(0。72),可作为提升棕壤性土植烟土壤肥力的有效秸秆形态,其中,土壤硝态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纤维素酶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关键因子;(5)FS1和FS5处理可增加烤后烟产量8。46%~23。34%。综上所述,不同秸秆还田形态在短期内可改善棕壤性土植烟土壤的理化性状和酶活性,其中以秸秆粉碎5 cm还田效果较好,可实现土壤综合肥力的快速提升。

    秸秆还田形态棕壤性土烟田土壤肥力烤烟产质量

    不同磷肥用量下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

    宋惠洁吴艳胡丹丹胡志华...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2O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P48。3、P55。6、P62。8、P70。1处理),测定磷素吸收量与早稻产量,监测施肥后0、1、3、5、7 d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监测期内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及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磷素吸收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P55。6处理磷素吸收量最高,其次是P48。3、P62。8、P41。1、P33。8、P26。6和P70。1处理,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处理最低,拟合计算发现,最佳磷肥用量为50。29 kg/hm2;早稻产量呈随磷肥用量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处理产量最低,其次是P26。6处理,二者均显著低于其他施磷处理,其他各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以P55。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P48。3处理,P41。1、P33。8处理较P48。3处理略有降低,拟合计算发现,51。88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逐渐增加,各磷肥用量田面水总磷浓度、含量均在施肥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肥后1d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在施肥后3d趋于稳定;结合线性方程发现,施肥后0~7d,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施肥后0、1、3、5、7d磷肥用量每增加1 kg/hm2,田面水总磷含量分别增加0。046、0。033、0。011、0。011、0。020 kg/hm2。因此,我国红壤稻田早稻季适宜磷肥(P2O5)施用量为51。09 kg/hm2,施肥后3d内是磷流失的高风险期,应减少排水。

    不同磷肥用量早稻田面水磷素浓度变化田面水磷素含量变化产量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樱桃番茄土壤生物学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汪自松秦玉秀沈伟王涛涛...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土壤酶和微生物以及樱桃番茄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明确樱桃番茄在南方黄壤下对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响应,为樱桃番茄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及土壤培肥提供参考。以樱桃番茄为研究对象,在施用菌棒有机肥5。0t/hm2的基础上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CK(常规施肥)、T1(化肥减量10%)、T2(化肥减量20%)、T3(化肥减量30%)、T4(化肥减量40%)和T5(化肥减量50%)。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分别平均提高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8。8%、蔗糖酶活性14。6%和纤维素酶活性31。9%,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14。9%,而过量减肥(T4、T5)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化肥减量10%~50%配施有机肥,单穗果数分别增加 20。8%、18。3%、17。3%、12。9%和 12。7%,产量分别提高 10。6%、10。5%、8。4%、0。6%和 0。2%;改善樱桃番茄的品质,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 0。9%~8。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 4。7%~11。3%、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 1。3%~3。5%,可滴定性酸含量降低了 8。5%~12。8%,糖酸比提高了 1。0%~2。5%。因此,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化肥减量20~30%,同时配施5。0t/hm2有机肥为最适宜的养分管理策略。

    樱桃番茄化肥减量土壤特性产量品质

    生物炭对菠萝连作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心腐病的影响

    覃潇敏潘浩男环秀菊周彩霞...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设置0%、0。4%、0。8%、1。2%4个生物炭用量(分别为B0、B0。4、B0。8、B1。2处理),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菠萝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其心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0处理相比,B0。4、B0。8和B1。2处理的菠萝连作土壤pH分别显著升高0。15、0。33和0。21;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土壤全磷、全钾含量无明显变化。3个生物炭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B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3。14%、57。28%和48。49%,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3。71%、153。34%和144。24%,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显著降低。此外,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菠萝连作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增强了土壤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而显著降低真菌数量以及菠萝心腐病发病率。因此,生物炭施用能够有效改善菠萝连作土壤,且以0。8%生物炭施用量的效果最佳。

    菠萝生物炭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心腐病

    复合寡糖施用对促进黄瓜生长与改善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王秋水韩燕吴赞刘悦...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刺激素寡糖具有提高作物抗逆作用、促进作物生长的功效。在黄瓜生长早期及生长期施用复合寡糖制剂,通过分析复合寡糖对植株光合作用特性、产量和黄瓜3个生长阶段植株叶片、根系及根围土微生物群落,阐明复合寡糖施用对黄瓜的增产增效作用。采用大棚小区试验,设置清水对照、化学常规和复合寡糖3个处理,于盛花期、盛果期和拉秧期分别采集黄瓜叶片、根系和根围土样本,测定各个采样时期黄瓜产量、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样本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复合寡糖的施用与清水对照相比,提高了单株黄瓜产量,使得每公顷的产量增加了 4。96%;显著提高了黄瓜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复合寡糖处理对比其他处理能够显著提升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相对值(SPAD)6。14%~11。46%;同时提高了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39。9%~81。5%,提高了过氧化氢酶活性8。4%~40。4%,提高了过氧化物酶活性1。19%~18。5%。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寡糖的施用提高了叶片微生物群落中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 sp。)的丰度,它们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协助植物抗病的效果。另外,复合寡糖提高了根围土的微生物群落中生防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的丰度。黄瓜生长早期及生长期施用复合寡糖,可以提高黄瓜产量和植株抗氧化酶活性,延缓植株衰老,同时提高植株生长体系中有益菌的丰度,可以为进一步深层次揭示复合寡糖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复合寡糖黄瓜产量叶绿素含量酶活性细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