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壤与肥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黄鸿翔

双月刊

1673-6257

trfl@caas.ac.cn

010-82108656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土壤与肥料/Journal Soils and Fertilizers Sciences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肥、水、微生物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经验交流、产品信息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宜农业院校师生,科研、推广、环保与行政管理部门及肥料生产、经营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技术员订阅。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特约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协办单位,更全面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的沟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拓展刊登领域,提高期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溶磷菌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磷素形态的影响

    万水霞李帆王静郭志彬...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FD11(普瑞斯特氏菌Priestia sp。)和CH07(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两种溶磷菌剂为试验材料,进行菌剂灌根盆栽试验,测定溶磷菌剂施用对玉米生长、根际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溶磷菌剂可改善根际土壤养分特征和微生物学特性,增加根际土壤的活性磷源含量,对玉米幼苗表现出良好的促生作用。与不施菌剂相比,FD11处理玉米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31。88%、36。39%、104。00%;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 21。90%、107。67%、5。77%。施用溶磷菌剂的土壤H2O-Pi(Pi为无机磷)、NaHCO3-P和NaOH-P含量增加,但HCl-Pi和Residual-P含量显著降低。施用溶磷菌剂改变了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在细菌属分类学水平上,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海洋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节杆菌属等功能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综合以上分析,施用溶磷菌剂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改变了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增加了活性磷源的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肥力,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和幼苗生长。此项研究可为新型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溶磷菌土壤肥力根系形态磷素形态微生物群落结构

    解淀粉芽孢杆菌W48对大蒜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提升效果研究

    熊雨洁宋立晓王亚生宏杰...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微生物菌剂改善大蒜产地环境、提升产量品质的效果,利用常规施肥结合解淀粉芽孢杆菌W48发酵液进行大蒜田土壤处理,测定大蒜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监测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转化相关酶活性变化,定量分析菌剂处理后土壤和大蒜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含量差异。结果表明,W48菌株具有分泌吲哚乙酸的能力,同时具备溶磷和产铁载体的潜力。施用W48微生物菌剂显著增加了植物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根际区域营养环境,提高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等生物转化相关酶活性,提高了土壤氮、磷元素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小区大蒜增产10%,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指标均有提高,其中可溶性糖显著增加了 30%;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土壤和大蒜中PAEs的主要检出类型,土壤中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1874。05和337。12 µg/kg,大蒜中几种PAEs残留量普遍较高,DBP最高为666。57 µg/kg,其次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409。93 µg/kg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433。65 μg/kg。菌剂对PAEs具有显著的体外降解能力,土壤处理后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PAEs浓度,对DBP、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去除率分别为25。5%、76。1%和48。4%,但对大蒜中的PAEs含量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为大蒜产地土壤污染物修复及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蒜微生物菌剂邻苯二甲酸酯土壤改良增产

    西瓜枯萎病对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侯嘉玮马荣谷医林王星...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系统分析北京地区西瓜根际微生物组,显示了细菌群落结构分布的显著区域性,磷元素和钾元素是影响西瓜根际菌群组成最主要的因子;扩增子测序分析表明,健康植株比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群落结构更为稳定,节点微生物更多;网络分析发现了来自5个菌门的19个菌属与镰刀菌属直接相关,其中芽孢菌属与假单胞菌属与镰刀菌属丰度呈正相关。通过对比西瓜健康植株与镰刀菌侵染植株根际细菌组成差异,并构建相关性网络发现了潜在的枯萎病防治菌群,为北京西瓜枯萎病预警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扩增子测序微生物组西瓜枯萎病根际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

    毛竹入侵杉木林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彭辉陈焕伟李求洁沈庆华...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凤阳山毛竹入侵杉木林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及毛竹入侵后的杉木林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3种林型的土壤真菌类群为26门60纲113属415 OTU,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绝对优势的两个菌门。两者的丰度占真菌总量80。80%~83。92%,在3种林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识别出的1%以上的优势菌纲有8个,为古根菌纲、伞菌纲、粪壳菌纲、锤舌菌纲、银耳纲、球囊菌纲、散囊菌纲和酵母菌纲。古根菌纲和伞菌纲占真菌总量的50。82%~75。40%。古根菌纲在毛杉混交林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毛竹纯林(P<0。05),与杉木纯林无显著差异。Archaeorhizomyces为优势菌属(20。07%~51。51%)且在毛杉混交林中最高、在毛竹纯林最低,毛杉混交林中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杉木纯林和毛竹纯林。土壤真菌优势菌属水平丰度与土壤环境因子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表明,全磷与Meliniomyces、毛壳菌属、Hodophilus、瓶霉属、Heterocephalacria 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 Wickerhamomyces 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毛竹入侵杉木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显著,全磷、有效磷、pH、速效钾和碳磷比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毛竹扩张,维护生态稳定和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真菌群落毛竹入侵杉木林高通量测序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戴黎胡诚万建华徐化林...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施用效果,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普通复合肥,氮肥分次施用)(FFP)、等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一次性施肥)(T1)、等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2)、90%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3)、80%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4)共6个处理,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62。7%~68。5%)均高于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31。5%~37。3%);各处理的实际产量表现为T2>T1>FFP>T3>T4>CK,与FFP处理相比,T2和T1处理增产6。6%和2。2%,T3和FFP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成熟期各处理水稻植株地上部氮素和磷素吸收积累量在籽粒部分占比达到65%和70%以上,与FFP处理相比,T1处理氮磷肥吸收利用率、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 8。9%和12。9%、0。9%和3。2%、0。9和3。2 kg·kg-1,T2处理氮磷肥吸收利用率、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 1。6%和1。6%、2。6%和9。6%、2。6和9。6kg·kg-1,T3和T4处理与FFP处理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提高氮磷养分吸收利用率,在氮磷钾总养分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更有利于提高水稻氮磷吸收,在氮肥分次施用情况下,有机无机复混肥增产效果更明显,适当减肥不会降低水稻产量,还可以减少稻田养分残留。

    有机无机复混肥产量肥料利用率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新疆棉花产量与养分吸收、利用和平衡的影响

    樊林鑫哈丽哈什·依巴提李传龙艾尼·买买提...
    120-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在新疆南北疆区的适用性,研究了养分专家推荐施肥对棉花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2020年,在新疆沙湾、昌吉和巴楚开展田间试验,每个试验设6个处理: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推荐施肥(NE);农民习惯施肥(FP);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或当地农技推广部门推荐施肥(ST);NE推荐基础上不施氮肥(NE-N);NE推荐基础上不施磷肥(NE-P);NE推荐基础上不施钾肥(NE-K)。结果表明,沙湾、昌吉和巴楚试验点,NE处理产量高于ST和FP处理,其中沙湾分别增产4。71%和6。68%,昌吉分别增产5。53%和9。58%,巴楚分别增产5。81%和9。47%。3个试验点中,NE较ST和FP处理分别增收2682。13~4027。40和4278。95~6895。06元/hm2。NE处理在增产的同时也能提高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沙湾NE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显著高于ST和FP处理,分别提高14。65%和9。08%、10。93%和15。92%、7。26%和8。53%。昌吉NE处理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FP处理,提高21。69%;昌吉NE处理磷、钾肥利用率显著高于ST和FP处理,分别提高29。38%和34。60%、32。16%和40。37%。巴楚NE处理氮、磷肥利用率显著高于ST和FP处理,分别提高12。84%和12。02%、16。76%和24。21%;巴楚NE处理钾肥利用率高于FP处理,提高4。39%。沙湾NE较ST和FP处理,氮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98和2。00 kg/kg,磷农学效率分别提高2。58和3。29 kg/kg,钾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82和3。74 kg/kg。昌吉NE较FP处理,氮农学效率提高4。03 kg/kg;NE较ST和FP处理,磷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0。59和11。81 kg/kg,钾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27和8。08kg/kg。巴楚NE较ST和FP处理,氮农学效率分别提高2。43和2。51 kg/kg,磷农学效率分别提高3。29和4。61 kg/kg;NE较FP处理,钾农学效率提高1。89 kg/kg。NE氮、磷、钾沙湾试验点盈亏率分别为27。10%、46。82%、59。54%;昌吉试验点盈亏率分别为16。39%、6。25%、18。30%;巴楚试验点盈亏率分别为61。04%、48。53%、27。81%。棉花养分专家系统推荐了平衡氮、磷、钾肥的施肥配比,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棉花的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养分专家系统棉花推荐施肥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

    滨海盐碱稻区水稻氮肥适宜用量及运筹模式研究

    李波曲航宫亮金丹丹...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在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探明了不同氮肥用量(0~420kg/hm2)和运筹模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6∶3∶1与4∶3∶3,以下简称6∶3∶1模式与4∶3∶3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对水稻分蘖动态调查研究表明,两种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平均茎蘖数均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0),同时,6∶3∶1模式下氮肥用量对水稻平均茎蘖数的影响程度高于4∶3∶3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施氮量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发现了两者符合线性加平台肥料效应模型,拟合得到6∶3∶1 模式与 4∶3∶3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EONR)分别为 216 kg/hm2(210~235 kg/hm2)与 316 kg/hm2(300~332 kg/hm2),6∶3∶1模式的EONR比4∶3∶3模式高46。3%。通过考查两种氮肥运筹模式下的氮素利用率指标,发现4∶3∶3模式下各处理氮素利用率(37。2%~40。8%)显著高于6∶3∶1模式(29。9%~34。2%)。通过分析稻米营养与食味品质,在兼顾产量的前提下,再次明确了 6∶3∶1模式与4∶3∶3模式下适宜氮肥用量分别为300~332与210~235 kg/hm2。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稻米品质3个指标,推荐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210~235 kg/hm2,最宜采用的氮肥运筹模式为4∶3∶3。研究结果可以为辽河三角洲盐碱稻区合理施肥与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切实的技术指导,为该地区水稻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水稻滨海盐碱稻区产量与品质适宜施氮量氮肥运筹模式

    侧深施氮对我国水稻产量和氮利用效率影响的整合分析

    胡洋肖大康李炫李锦涛...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侧深施氮(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精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搜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 214组SDN和农民常规撒施(BN)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在水稻种植区、土壤氮素含量、不同施氮量等条件下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明确了影响SDN效果的主控因素。相对于BN,SDN能够显著提高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4。57%、4。57%、23。94%和21。11%。不同种植区域下SDN对产量的提升幅度东北稻区最大。不同水稻类型下SDN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不同,产量提升方面,粳稻(6。85%)>籼稻(5。11%),杂交稻无显著提升;SDN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方面,籼稻>粳稻>杂交稻。不同种植模式下SDN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均为单季稻>双季稻。土壤全氮<2 g/kg、速效氮<150 mg/kg时SDN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大。当SDN的氮肥施用量≤150 kg/hm2和追肥施氮均使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较大,然而,随着SDN施氮量的提升,增产增效幅度下降。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SDN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主要受土壤全氮、有效磷和施氮量的影响,而其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主要受速效氮、施氮量和有效磷的影响。SDN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显著的提高,南方稻区和长江流域采取SDN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幅不如东北稻区,SDN有利于含氮量较低的土壤水稻增产增效,且SDN施氮量不宜超过150kg/hm2,增效型氮肥、追施氮肥以及磷肥与SDN配合施用利于增产增效。

    水稻侧深施肥氮素产量氮利用效率

    氮素不同形态对早熟马铃薯产量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贾明飞樊建英封志明李东玉...
    14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早熟马铃薯品种石薯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对早熟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铵态氮(NF1)、硝态氮(NF2)和酰胺态氮(NF3)处理成熟期干物质量分别为16401。6、15603。6和16383。0 kg·hm-2。各处理马铃薯氮素累积速率均在现蕾期前显著上升,之后下降,进入成熟期后再次上升,并且NF3处理成熟期后氮累积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达5。53 kg·hm-2·d-1。成熟期氮素累积量NF3显著大于NF2和CK处理,与NF1处理差异不显著。NF3处理马铃薯氮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NF1和NF2处理,为39。69%,且农学效率显著大于NF2处理,为52。67 kg·kg-1。NF3处理商品薯产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为56688 kg·hm-2;总产量为59460 kg·hm-2,显著大于不施氮对照和NF2处理。综合来看,在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施用酰胺态氮能够显著促进马铃薯氮素吸收和利用,并提高商品薯产量,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不同氮素形态早熟马铃薯干物质累积氮素累积产量

    基于叶片SPAD值的微型盆栽月季氮素营养诊断研究

    曹婷婷范又维马力任志雨...
    1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素是微型盆栽月季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实时监测植株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变化,精准估测氮素含量尤为重要。设置4个施氮水平(包含高氮处理),分析施氮量对微型盆栽月季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4种微型盆栽月季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叶片层位的SPAD值,利用线性及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基于叶片SPAD值的单一品种和混合品种叶片氮含量估测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检验和通用性评价,利用SPAD氮饱和指数评估临界氮含量。结果显示,4个不同微型月季品种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的营养生长趋势相似,且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性状指标具有差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氮含量和叶片SPAD值均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不同层位的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多品种混合构建的综合模型在通用性上优于单一品种模型,S1和S2时期的下层叶片、S3和S4时期的上层叶片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回归决定系数较高,构建的模型分别为y=0。0009x2+0。6115x+0。8047、y=0。002x2+0。7118x+2。3382、y=0。1279x1,4938、y=-0。0015x2+0。5204x+3。7738。氮饱和指数利用多项式模型估测较为可靠。综上所述,施氮水平、生育期、叶片层位均会影响SPAD值与叶片氮含量的相关性,可利用混合品种建立的叶片氮含量估测综合模型作为通用模型,利用氮饱和指数多项式方程进行氮素诊断较为准确,为微型盆栽月季氮素营养实时诊断提供理论数据。

    微型盆栽月季氮素营养诊断SPAD值回归分析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