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壤与肥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黄鸿翔

双月刊

1673-6257

trfl@caas.ac.cn

010-82108656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土壤与肥料/Journal Soils and Fertilizers Sciences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肥、水、微生物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经验交流、产品信息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宜农业院校师生,科研、推广、环保与行政管理部门及肥料生产、经营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技术员订阅。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特约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协办单位,更全面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的沟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拓展刊登领域,提高期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间作珠芽魔芋生长及养分积累利用的影响

    李娟涂寒奇薛欣欣王秀全...
    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胶园间作珠芽魔芋的合理施氮方法,对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珠芽魔芋生理特性、产量、品质及养分积累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设 6 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对照(T1)、当地习惯化肥氮用量(N 450 kg/hm2)(T2)、80%习惯化肥氮用量+20%有机肥氮用量(T3)、80%习惯化肥氮用量(T4)、60%习惯化肥氮用量+20%有机肥氮用量(T5)、30%习惯化肥氮用量+50%有机肥氮用量(T6)。成熟期测定珠芽魔芋叶片形态指标、叶面球茎数量及倒伏株数、地下球茎产量、可溶性糖、淀粉、葡甘聚糖含量、氮磷钾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与纯施化肥氮相比,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珠芽魔芋株高、茎粗、叶面球茎数量、繁殖系数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强,提高了地下球茎氮肥利用率、产量、单株鲜重、膨大系数及氮、磷、钾吸收量。胶园间作珠芽魔芋的合理施氮模式为 80%化肥氮+20%有机肥氮或者 30%化肥氮+50%有机肥氮。

    胶园间作有机肥氮替代部分无机肥氮生理特性产量养分吸收

    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周年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张立成李娟章明清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体系周年氮素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以长期定位试验中菜-菜-稻轮作和菜-菜-菜轮作各季作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2 种轮作体系分别采用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 2 种施肥模式,于 2020-2022 年对各季作物氮含量和产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和轮作下各季作物周年氮素吸收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及其对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 个轮作周年内菜-菜-稻轮作方式下推荐施肥模式第二季作物(芥菜)和第三季作物(水稻)氮素年均吸收积累量为415。71 kg/hm2,显著高于习惯施肥模式(381。43 kg/hm2)。第一和第二轮作周年,不同轮作施肥方式下四季豆作物的氮素收获指数为 0。61~0。65,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推荐施肥处理水稻作物氮素收获指数分别为 0。72 和 0。73,显著高于习惯施肥处理(0。62 和 0。62)。通过各季作物氮素吸收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推荐施肥处理能够提高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率。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的年均产投比(1。79)高于习惯施肥处理(1。47),菜-菜-菜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的年均产投比(1。56)高于习惯施肥处理(1。36)。因此,推荐施肥处理作物的周年氮素吸收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习惯施肥,该施肥模式有利于菜-菜-稻轮作方式实现作物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轮作施肥模式氮素吸收养分管理产量效应

    水氮处理对谷子内源激素脱落酸和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于肖牛佳红陈二影秦岭...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氮肥与干旱处理对谷子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济谷 22 为材料,采用盆栽法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谷子内源激素脱落酸(ABA)、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 3 种水分处理:正常水分(CK,田间持水量的60%~70%)、苗期干旱(W1,田间持水量的 30%~40%)、孕穗期干旱(W2,田间持水量的 30%~40%)及 2 种施氮量处理:施氮(N150,N 150 kg/hm2)、不施氮(N0),生长期间旱棚防雨。结果表明:受到水分胁迫时,叶片中的ABA含量升高,施氮水平下升高幅度较大;根中ABA含量也会升高,但其在不施氮水平下升高幅度较大。开花期不同处理光-光合响应曲线有显著差异,苗期干旱施氮处理优势明显。开花期叶片荧光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受到水、氮胁迫时,光系统Ⅱ潜在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反应中心所吸收的光子中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值降低,反应中心所吸收光子中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上升,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急剧下降,孕穗期干旱施氮处理的j点的相对可变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孕穗期干旱且不施氮的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最低,反映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值最高。不同水、氮处理的谷子抽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SPAD值逐渐降低,施氮处理明显提高了叶片的SPAD值。不同处理间比较以施氮处理下苗期干旱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施氮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同一水分处理下,施氮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相反趋势。苗期干旱施氮处理通过提高叶片SPAD值、花期净光合速率,显著提升了光合作用,水分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保证谷子达到相对稳定的产量。

    谷子施氮处理水分胁迫脱落酸光合特性

    夏玉米施用含锌尿素效应及对后茬小麦的影响

    周琦张银杰张露露李岚涛...
    199-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新型肥料含锌尿素在夏玉米上的施用效果及其在冬小麦上的后效,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含锌尿素、普通尿素、普通尿素+土施锌肥、普通尿素+喷施锌肥下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积累、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其后效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尿素+喷施锌肥夏玉米产量较高,较不施氮显著增产 17。5%,含锌尿素较不施氮显著增产16。7%,较普通尿素显著提高5。6%,与传统施锌无显著差异;含锌尿素地上部氮、锌素积累量较普通尿素分别显著提高9。0%、47。8%;夏玉米收获后含锌尿素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为1。83 mg·kg-1,较普通尿素处理提高 88。6%;普通尿素+土施锌肥后茬冬小麦产量较高,较普通尿素显著增产 11。9%,施用含锌尿素冬小麦产量较普通尿素提高4。7%,轮作周年产量提高 5。2%;夏玉米利润和周年轮作利润分别提高 826。2 和1490。4 元·hm-2。含锌尿素较普通尿素提高了土壤有效锌含量,对后茬冬小麦、周年产量也有一定增产增收效果,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和氮肥利用效率等与传统施锌无显著差异。含锌尿素投入成本较传统施锌(氮肥和锌肥)降低 26。1%,含锌尿素较普通尿素提高了产量和效益,具有在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中推广应用的潜力。

    夏玉米含锌尿素冬小麦后效产量肥料利用率

    不同谷子品种富硒能力及外源硒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

    黄子鹏魏丹迟凤琴姚磊...
    206-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缺硒带谷子高效富硒生产的目标,研究京郊谷子在缺硒土壤(褐土,硒含量 0。266 mg/kg)吸收土壤硒的能力和喷施外源硒及增效制剂对硒的吸收效率。以"京谷 2 号""京谷 3 号""京谷 4 号"谷子为试验材料,设置 4 个硒水平(0、11。25、15。00、22。50 g/hm2)和 2 个增效剂(18。75 L/hm2 腐植酸和 0。19 L/hm2 有机硅),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施用外源硒(Na2SeO3)条件下,谷子品种与富硒的交互作用和增效制剂对富硒能力的提升。通过测定谷子籽粒硒含量、籽粒硒利用效率和强化指数,比较不同增效剂与硒协同作用对谷子富硒能力提升效率的影响,为生产中优化高附加值富硒农产品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CK处理中,"京谷 2 号"籽粒硒含量、籽粒硒生物富集指数最高,筛选"京谷 2 号"为土壤硒富集能力强品种,Se处理中,"京谷 4 号"籽粒硒含量、硒利用效率、强化指数均最高,筛选"京谷 4 号"为外源硒富集能力强品种;腐植酸和有机硅增效剂与硒协同作用比较,喷施腐植酸增效剂显著提高谷子籽粒硒含量、硒利用效率和强化指数,其提高谷子富硒效率效果明显;喷施腐植酸增效剂条件下,"京谷 4 号"籽粒硒含量比Se2 处理增加 30。37%,"京谷 2 号""京谷 3 号"籽粒硒含量比Se3 处理增加 41。50%、16。81%。缺硒土壤生产富硒谷子,品种选择"京谷 4 号",选择腐植酸增效剂及 15。00 g/hm2 Na2SeO3,其中"京谷 2 号""京谷 3 号",喷施腐植酸增效剂可减少 1/3 亚硒酸钠用量,达到增加籽粒硒含量的目的。

    谷子叶面施硒增效剂籽粒硒含量籽粒品质

    鸡粪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硒镉伴生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

    刘瑶胡百顺杜兴媛熊福平...
    214-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鸡粪生物炭(JF-BC)的高效制备及其对恩施地区硒镉伴生酸性土壤改良的效果,通过优化限氧热解技术中温度、时长参数制备高吸附性能鸡粪生物炭,通过为期 52 d的室内恒温恒湿土壤培养试验探究不同添加量JF-BC(未添加记作CK,2%添加量记作 2%BC,4%添加量记作 4%BC)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动态进程。试验结果表明,热解温度 700℃、热解 1。5 h,制备的JF-BC产品pH最高,镉吸附性能最优。产品对于4≤pH≤8 的Cd2+溶液具有稳定吸附效果,吸附量为 244。81~248。22 mg·g-1。2%BC及 4%BC处理均使得培养的土壤由酸性提升至中性或弱碱性。培养第 3 d,2%BC和 4%BC处理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CK显著提升 29。19%和 56。90%、425。4%和 449。09%、884。11%和 1475。82%,培养过程中效果稳定持续;培养过程中2%BC处理碱解氮较CK显著提升,4%BC与CK无显著性差异。培养第52 d,4%BC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较CK显著提升45。34%。培养过程中,2%BC及 4%BC处理土壤有效镉逐渐降低,较CK最高降低 32。32%,4%BC处理有效硒有所增加,较CK最高增加26。47%。JF-BC能有效改善恩施地区土壤的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等化学性质,提升土壤磷、钾肥力,降低镉的有效性,提高硒的活化率,4%添加量改良效果更佳。但当JF-BC大量施用时,要注意氮素的补充及磷、钾素减量。此研究对改良恩施地区土壤酸化、提高硒利用率并抑制镉迁移转化提供有益探索。

    鸡粪生物炭酸性土壤硒镉伴生土壤化学性质

    低温纤维素降解菌假裸囊菌SDF-LT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玉米秸秆降解特性的研究

    黄媛媛黄亚丽张翔赵芊...
    22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低温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从河北省石家庄、邢台、唐山等地区的小麦-玉米轮作农田采集土壤39 份作为分离样品。在 10℃条件下,采用纤维素钠-刚果红培养基测定菌株透明圈大小;测定滤纸酶活性进行酶活性比较,最终筛选得到 1 株低温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SDF-LT,根据菌株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假裸囊菌(Pseudogymnoascus)。采用自然低温条件下沙袋法测定菌株SDF-LT的秸秆降解能力,发现接种该菌株的玉米秸秆降解率在 80 d时为 42。67%,显著高于市售秸秆降解菌剂和空白对照。80 d时SDF-LT处理的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最少,分别为 26。79%、28。52%、4。41%,显著低于常温秸秆降解菌剂和空白对照;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秸秆的纤维结构发现,SDF-LT处理的秸秆纤维束结构断裂,纤维结构高度破坏。筛得的菌株SDF-LT为玉米秸秆的降解提供了菌种资源。

    低温玉米秸秆菌株筛选假裸囊菌秸秆降解率

    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利用效率的元素计量学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张红瑞王香香曹丹祝贞科...
    22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效率是描述微生物有机碳同化效率的重要参数,也是衡量土壤固碳潜力的重要指标,与土壤碳库的固定、转化、矿化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紧密相关。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效率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群落结构,理解和评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利用效率对于解析土壤碳循环和促进土壤固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理解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利用过程,及其与氮、磷等元素的计量学耦合关系,为揭示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微生物过程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在多生态系统中多因子影响下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利用效率的阈值范围和调控机制,以期为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思路。

    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元素计量学

    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对污染土壤修复的最新进展

    张晋爱
    235-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的安全和人类健康。近几年来纳米零价铁(nZVI)复合材料由于环境友好、易于制备、价格低廉、优异化学活性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但是对土壤中不同污染类型修复的调研较少。综述主要调研nZVI复合材料修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石油有机物的最新进展。重点评述nZVI复合材料的不同性质对污染土壤中各种污染物修复效果的影响,最后对nZVI铁复合材料修复污染土壤得出结论并对未来方向进行展望。该综述为更好地应用nZVI复合材料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纳米零价铁土壤污染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修复机理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与钒钼黄比色法在有效磷含量测定中的应用比较

    华丽霞代顺冬何炼叶鹏盛...
    247-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以及肥料中的有效磷含量进行检测,为配方施肥提供重要依据,有效磷检测方法的准确性是评判肥料质量高低、实现配方施肥的关键。研究对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与钒钼黄比色法这两种有效磷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进行了比较,明确了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在 213。6 nm条件下的磷检出限为 0。05 mg/L,钒钼黄比色法在 400 nm检测波长的灵敏度最高,检出限为 0。32 mg/L。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不同浓度的有效磷检测准确度均高于 96%,其准确度受磷浓度的影响小;传统的钒钼黄比色法检测准确度受磷浓度、检测波长影响较大,对磷含量低于 5 mg/L的样品检测准确度下降,且低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的检测准确度。研究结果认为对于未知浓度范围的样品,钒钼黄比色法在 400 nm波长检测条件下的检测结果较为理想。

    有效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钒钼黄比色法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