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土保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占斌

双月刊

1009-2242

journal@ms.iswc.ac.cn

029-87012707

712100

陕西杨陵区西农路26号

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它以期刊的政治质量为前提,以学术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服务于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10多个权威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多次名列第1。目前,刊物的覆盖面已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各种渠道交流至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具有相当广泛的国内外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平茬对吉兰泰盐湖花棒防护林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魏亚娟刘美英左小锋郭靖...
    250-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平茬措施对吉兰泰盐湖防护林植被和土壤的影响,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平茬年限(1,2,3 年)的人工花棒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平茬年限的花棒林植被生长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平茬有利于花棒自我更新.平茬后花棒株高、基径随平茬年限增加而增大,新生枝数与之相反.(2)平茬增加林下草本生物量和草本植物多样性,不同平茬年限花棒林间植物生活型均以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为主.林下植被盖度、密度、株高、地上生物量、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Simpson 优势度指数和 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以平茬 3 年最高.(3)平茬初期的风蚀作用导致地表部分细颗粒被吹蚀,0-30 cm土层土壤机械组成均以细砂和中砂为主,其值为 77.63%~88.02%.(4)平茬促进土壤水分蓄积,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按平茬年限由大到小依次为 3 年>2 年>1 年>未平茬,但土壤水分稳定性变差.(5)平茬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花棒林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以平茬后 3 年最高,较未平茬分别增加 6.67%,12.90%,20.00%,115.51%,66.24%.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平茬可以改善林间生境,但是在平茬初期,需要对地表进行覆盖,防止土壤水分蒸散.

    平茬植被多样性土壤养分变异系数花棒吉兰泰盐湖防护林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固定沙丘上土壤水分与地形-植被因子的关系

    张艳灵张定海宁婷张志山...
    258-26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分是干旱和半干旱生态系统格局和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地形-植被因子是小尺度上影响土壤水分的主要因子.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北沙窝附近固定沙丘上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表层 0-40 cm、中层 40-200 cm、深层 200-300 cm和整体 0-300 c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加性模型(GAM)和随机森林(RF)模型研究了土壤水分与地形-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均呈现一致的单峰分布,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大小顺序为深层>中层>表层,且两两之间具有显著差异.(2)GLM和 GAM模型得到的影响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植被和地形因子完全相同,RF模型的精度优于 GLM和 GAM模型.(3)地形因子海拔、坡度、高差和植被因子灌木多度与其影响的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关系,地形因子坡向(规定正东方向为 0,顺时针旋转)和植被因子生物量与其影响的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植被因子草本盖度与表层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与中层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制定相应的防风固沙措施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植物固沙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加性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与菌剂对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和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

    赵宇晴杨迎田晓楠郭娇...
    26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探究减氮配施硝化抑制剂DMPP与微生物菌剂及二者联合施用对温室黄瓜土壤氮素各主要途径损失及黄瓜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结合黄瓜产量和品质,旨在筛选出温室黄瓜生产的适宜氮素损失调控措施.以黄瓜品种"津绿 20-10"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 6 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氮(CN)、减氮(RN)、减氮+DMPP(RND)、减氮+微生物菌剂(RNM)、减氮+DMPP+微生物菌剂(RND+M).监测分析了土壤氧化亚氮(N2 O)排放、氨(NH3)挥发和土壤剖面硝态氮(NO3--N)累积量,以及黄瓜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1)与 CN 相比,RN、RND、RNM 和RND+M能够促进黄瓜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氮素利用率.等氮条件下,RND+M可使黄瓜地上部植株氮素总吸收量增加 18.93%,尤其是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和农学效率(AEN),分别达到 25.30%和41.16 kg/kg(p<0.05),表现出明显的正协同效应,且优于硝化抑制剂或菌剂单施效果.(2)RN、RND、RNM和 RND+M较CN可使土壤 N2O 排放显著降低 26.38%~41.45%、NH3 挥发明显减少 28.82%~37.70%,0-120 cm土壤剖面 NO3--N累积显著降低 13.07%~62.32%;等氮条件下,RNM处理对土壤N2O 排放和 NH3 挥发影响不大,但能显著降低 90-120 cm 土层 NO3--N 累积量,较 RN 降低 27.35%.RND和RND+M可使N2O 排放分别降低 20.11%和 20.47%,0-120 cm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分别降低 30.06%和 24.70%,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失风险,但增加 NH3 挥发风险(p>0.05),总体表现为 RND≈RND+M≥RNM≈RN.(3)RND+M处理产量为 70.32 t/hm2,节本增收较 RN 增加 5150 元/hm2,且其在提高黄瓜果实品质方面效果较明显,可溶性蛋白含量较 RN 及 RNM处理分别提高16.36%与4.01%.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尤其是土壤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试验条件下,追施氮素 316 kg/hm2,同时配施 2%纯氮量的DMPP与 75 L/hm2 菌剂,是实现温室黄瓜增产提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适宜氮素损失调控措施.

    硝化抑制剂微生物菌剂温室黄瓜氮素损失氮肥利用率

    基于植被恢复的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次洪水沙特征分析

    韩勇杨倩楠高海东许浩...
    278-283,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大规模植被恢复条件下岔巴沟流域次洪水沙变化,对揭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规律和黄河水沙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 101 场洪水事件,结合 NDVI和降雨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生态建设时期岔巴沟流域次洪水沙变化特征,选取 2 场典型洪水事件进行对比,揭示次洪输沙与径流侵蚀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时期Ⅱ的次洪平均径流量是时期 I的 1.86 倍,但平均输沙量仅为 0.52 倍.在 4 个洪峰流量分级中,时期 I的次洪平均输沙模数明显高于时期Ⅱ.与 NO.2 洪水事件相比,NO.100 洪水事件的径流过程和输沙过程具有良好的同步性,洪水历时更长,洪峰流量、输沙峰值明显较低.时期 I和Ⅱ的次洪输沙模数均随径流侵蚀功率的增加而增加,但时期Ⅱ的输沙模数整体低于时期 I.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次洪输沙的调控作用较径流更为显著.

    次洪水水沙变化NDVI径流侵蚀功率岔巴沟流域

    降雨对河岸生态系统杨树树干液流及其环境控制的影响

    魏鸾葳陈左司南陈胜楠李江霖...
    284-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雨能够改变土壤水分状况进而促进林木蒸腾,然而场降雨量及其持续时间对林木树干液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在华北半干旱半湿润区的北京市顺义区共青林场,选取位于河岸生态系统不受土壤水分胁迫的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 2019 年和 2021 年生长季,使用TDP热扩散法测量树干液流,同步监测气象及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根据对该区长期(2016-2017 年、2019 年和 2021 年)降雨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将 2 次降雨脉冲间隔超 22.5 h的事件划分 2 场独立的降雨事件.按照降雨事件雨量及历时,将其中位数±1.5 倍标准误的事件定义为常见事件,而将累积概率大于 90%的事件定义为极端事件.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是唯一显著控制该杨树人工林生长季树干液流的环境因子(偏相关系数rp=0.539),饱和水汽压差、风速和土壤含水量均与树干液流不相关(p>0.533),降雨事件发生前后这一环境控制特征没有发生变化;(2)雨后树干液流随着场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R2= 0.78,p=0.004),但与降雨事件历时无显著相关关系;(3)树干液流在常见降雨事件和极端事件后,在半小时尺度上随时间变化无显著差异(p≥0.264),但 4 类降雨事件后主导的环境控制因子却不完全相同,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总能显著促进半小时尺度的树干液流(rp≥0.374),而土壤含水量仅在常见和极端的强降雨历时事件后,显著促进雨后半小时尺度液流(rp≥0.215).风速显著抑制常见场降雨量事件后半小时尺度的树干液流(rp=-0.258),却能显著促进常见和极端场降雨历时事件后半小时尺度的树干液流(rp≥0.183).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揭示降雨特征对树干液流及其生物物理控制机制的影响,以及改进气候变化下生态水文过程的模拟与评估提供参考.

    降雨事件树干液流环境控制降雨量降雨历时极端降雨

    土壤混掺生物炭对微咸水蒸发特性的影响

    郑健孙强石聪宿智鹏...
    294-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生物炭混掺量对微咸水蒸发特性的影响,采用离心机试验和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设置 3 个生物炭质量添加比例(B0、B2、B4)和 4 个微咸水矿化度(W0、W1、W3、W5),分析不同处理对微咸水蒸发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孔隙分布、累积蒸发量、盐分运移、土壤温度日变幅的影响,并应用蒸发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和微咸水联合应用下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增加土壤中的较大孔隙和较小孔隙的比例;土壤累积蒸发量随着生物炭混掺量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生物炭混掺量为 2%时可以更好地抑制微咸水蒸发;Rose蒸发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微咸水蒸发;土壤中混掺生物炭可以降低盐分表聚,使其在土壤中均匀分布;混掺生物炭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温度日变幅;相同生物炭施用量下,矿化度为 3 g/L的微咸水,可以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提高 10-50 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处理 B2 W3 的生物炭和微咸水更适宜农田施用,为西北干旱地区更好地利用微咸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炭微咸水蒸发累积蒸发量盐分运移土壤温度

    夏闲期复播绿肥对旱地麦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的影响

    祁琛吴林甲闫秋艳闫双堆...
    304-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绿肥品种翻压条件下晋南旱地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有机碳(SOC)和全氮(TN)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特征,深入了解不同种类绿肥的增碳保氮机制.已连续 3 年(2018-2021 年)不同绿肥品种(对照休闲、大豆、绿豆、油葵、玉米)翻压还田后冬小麦收获期 0-10,10-20,20-30 cm 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进行土壤粒径分级,并分析粗大团聚体(>2 mm)、细大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粒组分(<0.053 mm)中 SOC 和 TN 含量,测算团聚体的构成与稳定性(R0.25,>0.25 mm团聚体含量;MWD,平均重量直径;GMD,几何平均直径),并测定各粒径团聚体 SOC和TN及其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不同绿肥处理下旱地麦田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均以细大团聚体 0.25~2 mm为主(占 22.77%~39.71%).复播绿肥显著增加 0-30 cm 土层>2 mm 粒径团聚体质量占比,以大豆绿肥增加最明显,0.25~2,0.053~0.25 mm 粒径团聚体质量占比降低,对<0.053 mm 粉黏粒的影响不明显;大豆绿肥对各土层R0.25、MWD和GMD值提高作用明显.大豆和玉米对 0-3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提高作用,分别提高 27.83%和 25.71%.大豆绿肥进一步提高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复播绿肥降低土壤全氮含量,大豆绿肥处理的降低程度最小,且对<0.053 mm粉黏粒全氮含量具有增加作用.0.25~2,>2 mm大团聚体对 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贡献率最高;复播绿肥提升土壤碳氮比(平均 21.39),较对照休闲(平均 13.71)提高 7.68,其中玉米提升效果最佳,大豆次之.综合土壤增碳固氮效果,连续 3 年翻压大豆绿肥可有效提高旱地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土壤肥力.

    旱地麦田绿肥品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

    长期化肥有机替代对黑土颜色及腐殖物质的影响

    高纪超李强朱平张秀芝...
    313-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30 年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测定黑土光谱反射率和不同腐殖质组分含量,探究了不同施肥对黑土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颜色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试验设置 5 个处理:(1)休耕(Fallow);(2)不施肥处理(CK);(3)单施化肥(NPK);(4)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NPKM);(5)秸秆部分替代化肥处理(NPKS).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Fallow、NPKS、NPKM分别显著提高 49.7%,74.3%,27.0%的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NPKM处理中胡敏酸(HA)含量最高为 3.9 g/kg,随后依次为CK、NPKS、NPK、Fallow.NPKM、NPKS和Fallow处理中土壤富里酸(FA)含量为 2.2~2.3 g/kg,显著高于NPK和CK.NPKM处理中胡敏素(HM)含量为 18.6 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处理间土壤光谱反射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NPK>Fallow、CK>NPKS>NPKM,与 CK 处理相比,NPK 土壤光谱反射率在平均提高 6.5%,NPKS 和 NPKM则分别降低11.1%和 15.1%.根据线性相关分析结果,黑土土壤光谱反射率与土壤 HAHM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8,-0.681.综合上述结果,长期有机物料投入可以显著提高黑土腐殖物质含量,降低黑土光谱反射率,使黑土颜色加深,而长期化肥施入则使黑土光谱反射率提高,出现"褪色"现象,有机粪肥在黑土中对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

    黑土土壤腐殖物质土壤光谱土壤颜色

    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化肥对旱地玉-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化肥利用效率影响

    吴金芝肖慧淑郭锦花黄明...
    319-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玉-麦一年两熟种植下产量、品质和化肥效率的影响,2015-2020 年,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 2007 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玉米小麦季均常规施用氮磷钾化肥(NPK)、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小麦季 1/3 氮磷钾化肥(SORF)3 个处理,研究 2015-2020 年玉-麦一年两熟种植下作物产量、化肥利用效率,2019-2020 年玉米和小麦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 2020 年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SORF处理玉米增产增效作用优于 NPK处理,5 年平均产量提高 10.0%,但二者间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2)施肥显著提高玉米和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其中 SORF较 NPK处理又显著增加籽粒氮含量,从而使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NPK分别显著提高 6.7%和 17.8%,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显著提高 8.0%和 6.3%,周年蛋白质产量显著增加 10.8%.(3)SORF和 NPK处理较CK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中各蛋白质组分含量及谷醇比,协同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品质.SORF较 NPK处理还可提高除球蛋白外的其他蛋白组分含量,但谷醇比的增幅不显著.(4)与 NPK相比,SORF处理下玉米、小麦和周年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 54.8%,31.2%和37.3%,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 10.0%,45.6%和 20.7%,小麦、周年的磷(钾)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 31.2%,77.3%和 45.6%,55.7%.综合来看,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 1/3 化肥(SORF)不仅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玉米、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化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而且可提高小麦籽粒蛋白组分含量,是旱地玉-麦一年两熟区兼顾产量品质效率的施肥模式.

    秸秆覆盖有机肥替代玉-麦一年两熟产量蛋白质含量肥料利用效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区划及管控机制

    骆佳玲赵伟李燕辉张正伟...
    327-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等理论,从政策目标、公众需求等方面综合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判断矩阵法开展生态空间区划并提出相应管控机制.结果表明:(1)10 年间 ESQ表现出稳中向好趋势,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盆地型"分布格局,质量等级变化呈"中部向好、四周持稳"特点,以不变和变好为主;(2)ESQ处于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之间,且弱变异面积占比大,ESQ整体较稳定;(3)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和稳定性分析,将生态空间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潜在修复区、重点修复区和生态保育区,对重点保护区重点实施原生态保护,开展封禁自然保育;重点修复区主要为人工生态系统,重点实施人工修复,开展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潜在修复区应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努力提升整体生态状态;生态保育区是研究区生态空间的主要类型,应实施生态保育,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可合理进行生产开发建设,该区域可为研究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并作为发展预留空间.对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研究可方便决策者对生态保护修复空间进行识别和管理,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

    生态空间质量评价变异系数判断矩阵生态空间区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