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环境学报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广东省土壤学会
生态环境学报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广东省土壤学会

李定强,赵其国

月刊

1674-5906

editor@jeesci.com

020-87024961

510650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生态环境学报/Journ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正式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2年创刊,原刊名是《土壤与环境》。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规范优秀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生态学、环境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重要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对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高水平的综述。本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欢迎国内外同仁投稿和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为现代地理学发展定位的新著——朱鹤健教授的《现代地理学新探:科学观 应用观 教育观》

    曹文志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专家朱鹤健教授从教70余载,在鲐背之年依然笔耕不辍,出版了《现代地理学新探:科学观 应用观 教育观》一书。该书不仅渗透着朱鹤健教授在高校任教 70 年来对地理学学科精髓的深刻理解,还包含对教书育人的透彻思考,提出的新理论和观点将对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该书以长汀水土保持工作为案例,秉承"见地及人"的思维,把水土保持工作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凝练出生态恢复的策略,并推进解决区域水土保持的技术瓶颈、空间局限和体制障碍,促使长汀水土保持措施的长效化以及水土保持产业化,形成长期稳定健康的治理模式。研读该书,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地理学的新思维。

    现代地理学新思维科学观应用观教育观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情景模拟

    叶俊宏刘珍环刘子瑜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都以现状为出发点,构建分区分类布局措施,缺少对未来情景变化的推演和预测,特别是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城市生态修复区的潜在范围和强度变化还不能有效地被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布局中。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提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退化风险-服务能力-恢复潜力的生态评价体系,设定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代表性浓度路径(SSPs-RCPs)耦合情景,用于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及其未来情景方案比选。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城市群可被划分为保护保育区、自然恢复区、辅助修复区、生态重塑区和人工重建区。其中,人工重建区呈现以"广州-东莞-深圳"为核心的连片格局,2020 年占比 10。8%,未来可能增长至 11。7%-14。8%;生态重塑区在 2020 年占比约14。7%,未来情景下面积比例变化较小,主要随着城市扩张而外移。2)中期2035年,SSP119(可持续发展情景)与SSP585(常规发展情景)生态修复区的空间分布类似,SSP119优于SSP585,而SSP245(中度发展情景)最差;远期 2050年,SSP119最好,SSP245 次之,而SSP585生态修复需求最多。研究结论: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生态修复分区动态化调整以适应城市化扩张是一种较好的优先顺序布局安排。

    生态修复分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情景模拟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群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格局研究

    孙云堃冯琦丁长虹温兆飞...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指坝前水位 175 m逐步消退至防洪限制水位 145 m之间,水库两岸因水库调度运用出现的临时性淹没或出露的水陆交错区域。三峡水库运行已近 20 年,但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今尚未被全面定量地认识,给消落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带来了诸多困扰。通过 2021-2022 年 4 次大范围高密度的消落区实地调查采样,共获得 2000 余份一手调查数据,并以此从消落区的支持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方面,系统地定量刻画了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发现:1)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在空间上分布相对均匀,各个区县的得分在平均分 0。67 上下波动;2)从库首到库尾,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得分由0。60持续上升到0。73,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3)从库首到库尾,三峡水库消落区支持功能得分分别为 0。34、0。41、0。27,供给功能得分分别为 0。32、0。52、0。36,调节功能得分分别为0。55、0。72、0。67,服务功能指数分别为0。49、0。62、0。56,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呈现出集群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可能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对策。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

    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和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分析与评价

    卢德浩郑峰霖古佳玮帅晓迈...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的马尾松纯林(Pinus massoniana)、加勒比松纯林(Pinus caribaea)、杉木纯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探究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1)4种林分的凋落物总量介于4。42-6。72 t∙hm-2之间,其中杉阔混交林最大,马尾松林最小,且各林分半分解层的凋落物总量均大于未分解层。相比于杉木纯林,杉阔混交林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提高了4。83%和13。57%。在3种针叶林中,杉木林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最大(7。12、6。00 t∙hm-2)。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与凋落物厚度、现存量均为显著正相关(p<0。05)。2)加勒比松林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分别是其他3种林分的1。18-1。44倍。杉阔混交林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相比于杉木林分别增加了10。79、3。94、6。84 t∙hm-2。土壤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主要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容重和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相关(p<0。05),土壤非毛管持水量主要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容重显著相关(p<0。05)。3)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孔隙度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持水能力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而凋落物厚度和有机碳质量分数是导致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持水能力产生差异的关键因素。4 个林分的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大小排序依次为:杉阔混交林>加勒比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在水源涵养方面是研究区域的理想选择,在3种针叶纯林中,加勒比松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表现最佳。建议未来在营建水源涵养林时,可以考虑将加勒比松作为混交树种之一。

    不同林分类型针叶纯林混交林凋落物土壤水源涵养能力

    植被光合呼吸模型在典型高寒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参数率定及验证

    孙树娇王秀英陈奇赵全宁...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 模型)在陆地生态系统估算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净 CO2 交换量,需要针对不同生态系统进行VPRM模型参数的率定。基于位于典型高寒荒漠草原的沱沱河站 2019 年生长季(5-9 月)的通量观测数据,结合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对VPRM的 4个关键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λ、光照为半饱和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值P0和植被参数(α、β)]进行了率定,并对模型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典型高寒荒漠草原生态系统VPRM模型的关键参数α、β、λ和P0值分别为0。034 μmol·m-2·s-1、0。217 μmol·m-2·s-1、0。119 μmol、64。920 μmol·m-2·s-1。2)VPRM模型在昼夜时间尺度上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观测值散点图的斜率接近0。918(R2=0。713),均方根误差为0。473,平均误差为0。342。3)VPRM模型和R程序包(REddyProc包)插补缺失值后两组数据相关性较高(昼R2=0。934;夜R2=0。975),两种方法插补精度类似。4)参数率定后的VPRM模型在晴天适用性最好(R2=0。829),均方根误差和平均误差均较小,分别是0。346 和 0。267。该文通过本地化参数率定和模拟效果验证,得到了典型高寒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VPRM模型,且具有较好的估算效果;该结果不仅为开展区域NEE估算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还为地面观测数据的缺失值估算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寒荒漠草原VPRM模型NEE通量光合有效辐射参数率定模型验证

    广东省江门市耕地土壤矿质养分特征及差异

    黄连喜王泽煌田利华赵景鹏...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矿质养分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是土壤供给作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为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农作物合理施肥及耕地土壤质量提升目标,对江门市主要作物的耕地土壤进行矿质养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江门市耕地土壤pH均值5。60,超过45%的耕地土壤酸化严重,茄果与瓜类蔬菜地、果园及稻田土壤酸性较强,恩平市及蓬江/江海地区土壤pH明显高于其他县区。土壤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为26。4 g·kg-1,以新会区及果园土壤最高,恩平市最低。碱解氮和速效钾均值分别为120 mg·kg-1和136 mg·kg-1,新会区、蓬江/江海区及果园土壤最高,恩平市最低。74。5%样点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极丰富水平,均值为123 mg·kg-1。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质量摩尔浓度与有效硼、有效硅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2。02 cmol·kg-1、0。650 cmol·kg-1、0。650 mg·kg-1和132 mg·kg-1,仅新会区、蓬江/江海区及果园土壤含量稍高。不同作物及县区间的土壤pH变异性较弱,变异系数为9。43%-17。0%,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硼和有效硅含量变异性中等,变异系数为20。4%-86。6%,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变异性较强,变异系数为55。4%-143%。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江门市耕地土壤具有酸化加剧的趋势,有效磷含量极显著提升,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有所提升。江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中等偏高水平,速效钾,有效硼和有效硅含量偏低,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缺乏。江门地区整体土壤矿质养分差异明显,不同作物及区域间土壤矿质养分差异不可忽视,需按照"控氮、减磷、提质、增钾、稳硼硅、补钙镁"的总体原则,推广测土配方及精准平衡施肥。

    江门市耕地土壤矿质养分变异性

    山地高密度城市空间形态对冬季气溶胶格局的约束力探测——重庆中心城区案例研究

    汪洋李帆严笑梅言...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心城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以此量化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从平面、立体、功能3个维度建立10项表征城市形态的量化指标,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因子对冬季气溶胶的独立和叠加约束效应。研究发现:1)在中心城区全域,冬季气溶胶空间异质性显著,城市表面高程、植被覆盖度、天空开阔度、土地利用因子具有全局约束力,其他因子如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只具有局部约束效果;2)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影响气溶胶的主要单因子包括城市表面高程(q=0。574)、植被覆盖度(q=0。524)、土地利用(q=0。506)、距主要道路距离(q=0。352);其他城市形态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且贡献值大致相同(q=0。29);3)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各解释因子表现出明显的叠加约束效应,且叠加解释力 q(Xi∩Xj)均强于独立作用,叠加 q 值处于 0。29-0。65 之间。该研究为明确城市形态与大气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山地高密度城市冬季气溶胶约束力地理探测器重庆中心城区

    盐城市2013-2021年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及特征

    李荔赵秋月韩军赞李慧鹏...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是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的一种碱性气体,是PM2。5二次生成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农业活动是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建立城市尺度分区县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对提升空气质量模型准确度、制定精细化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研与统计数据,基于排放因子法,建立了盐城市 2013-2021 年农业源氨排放清单,分析了各类排放源的年际变化、分布特征及减排贡献。综合利用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土地利用等精细化活动水平数据,改进了畜禽养殖的空间分配方法。结果表明,1)2021年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为87。58 kt,氮肥施用、畜禽养殖分别占63。1%和31。6%。氮肥施用中尿素排放占86。2%,畜禽养殖中家禽排放占69。8%。2)2013-2021年间,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年均下降2。8%,总体趋势与江苏省平均水平基本一致,降幅略高;排放强度由6。52 t·km-2持续下降至4。94 t·km-2,降幅达24。1%。盐城市排放强度在全国重点省份典型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在长三角区域中处于相对高位。3)各区县排放地域差异明显,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阜宁等 5 个区县贡献了盐城市 75。2%的氨排放,阜宁、建湖、东台和滨海等 4 个区县的排放强度高于全市平均。4)各类氨排放源中累计减排贡献率最高的为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分别为69。0%和31。6%。2016年起畜禽养殖氨排放量连续5年保持6。0%以上降幅,是盐城市农业源氨排放总量从平台期进入下降通道的重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关注东台、滨海、阜宁等区县,重点针对家禽、尿素等高排放源类,以及粪水贮存处理、养殖圈舍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展氨排放治理。

    氨排放排放清单农业源氮肥施用畜禽养殖减排城市尺度

    斑马鱼暴露于镉和褪黑素引起肠道组织、氧化损伤及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宁静王淳卢莞玲韦露...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金属镉(Cd)是一种全球常见的剧毒环境污染物,其可通过氧化应激威胁水生生物健康。褪黑素(Melatonin,MT)是一种已知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已被证明可有效缓解重金属引起的肠道损伤。然而,MT改善Cd诱导的水生生物肠道组织氧化损伤及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较少。该研究以成年斑马鱼(Danio rerio)为实验对象,采用半静态暴露方式,进行30 d的暴露实验,实验分为4组:Con组、Cd组、MT组、Cd+MT组(两种物质混合液),进行肠道病理切片观察,测定肠道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通过肠道菌群 16S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Alpha、Beta多样性、肠道菌群组成、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和各组的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Cd 组的斑马鱼肠壁变薄、肠绒毛出现了部分磨损和脱落,绒毛尖端暴露,肠绒毛上皮间隙增大,空泡化细胞增多,细胞广泛裂解,细胞质损伤分散,同时出现了结缔组织松弛现象,而共同暴露于Cd和MT的斑马鱼肠道组织结构部分已经恢复完整,肠损伤现象明显减少;Cd导致斑马鱼肠道MDA和H2O2含量显著上升,GSH-PX和SOD活性显著下降,而共同处理降低了H2O2 和MDA含量、升高了GSH-PX和SOD活性;16SrDNA测序发现Cd导致斑马鱼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Shannon指数及Simpsoneven指数升高,优势菌群数目减少,而添加MT一定程度缓解Cd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及菌群失调得到部分恢复。研究表明,褪黑素能减轻镉导致的成年斑马鱼肠道氧化损伤及保护肠道菌群多样性,为开发防治镉中毒的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褪黑素斑马鱼氧化损伤肠道菌群

    海产养殖水体中复杂组分致光催化剂杀菌失活的机理研究

    王艺霓蔡仪威孙彤李桂英...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催化技术在养殖水体净化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海水水产养殖水体组分复杂,造成光催化剂失活的机理鲜有研究。以典型近海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以腐殖酸为典型天然有机物(NOM)组分,以细菌和真菌作为主要微生物,对光催化剂TiO2 纳米管杀菌失活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在汕头海水养殖水体中,0-8 h细菌(k=0。23 h-1)和真菌(k=0。32 h-1)具有较高的杀菌效率,在8-24 h阶段细菌杀菌效率(k=0。03 h-1)开始下降,在湛江海水养殖水体中也观察到同样的趋势;在珠海海水养殖水体中,前0-8 h对细菌(k=0。14 h-1)有较高的杀灭效率,在0-6 h内对真菌也具备较高的杀灭效率(k=0。24 h-1),细菌和真菌分别在 8 h和 6 h时杀菌效率变化明显。并且 3 个地点的水样分别在杀菌 48、48、8 h后菌体数量呈现增长的现象,这可能与菌体的VBNC状态有关。同时,通过微生物多样性测定发现在海水养殖水体中假单胞菌为优势菌种;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3种细菌菌属在杀灭过程中细菌的占比减少程度最大。通过使用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结合PARAFAC和荧光区域积分法(FRI)得到3个不同地区水体样品的腐殖酸的降解程度均在40%以上;最后通过ATR-FTIR、SEM-EDS等实验表征,验证了在杀菌过程中,腐殖酸中间产物以及菌体破裂泄漏的生物分子附着在TiO2纳米管表面并堵塞部分微孔,堵塞了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致使光催化剂加速失活。对光催化技术应用于环境复杂水体处理中的失活现象和机理进行研究,可填补此领域的空白。

    光催化剂失活TiO2催化剂海水养殖水体微生物灭活腐殖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