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特殊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特殊钢
特殊钢

汪学瑶

双月刊

1003-8620

tsg-mag@hs-mail.hb.cninfo.net

0714-6297386,6297313

435001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大道316号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特殊钢/Journal Special Stee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特殊钢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它主要宣传国家特钢生产、科技政策、报导特钢研究成果、交流推广先进工艺技术、传递国内外特殊钢经济信息。它是我国冶金类中文核心期刊,是国内外著名数据统计和收录用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ABAQUS的X70管线钢连铸板坯空冷的热力耦合分析

    付成哲张帅王爽高红...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管线钢连铸板坯热送热装占比的升高,切割后的连铸板坯在相变、热应力以及温度的耦合作用下易形成质量缺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X70管线钢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考虑材料热物性参数随温度的非线性变化及边界条件的设定,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X70管线钢4 500 mm×2 300 mm×300 mm连铸板坯的单坯冷却过程进行热力耦合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铸坯重心平均散热速率为0.076℃/s,表面中心为0.084℃/s,表面与心部温差区间为100~210℃,并随着时间逐步减小.铸坯边部应力值为25 MPa,边部300 mm以内热应力大致相同,在200 MPa以内.结合温度场变化情况应尽量缩短切割到加热炉的时间,或增加保温措施以防止因热应力过大形成质量缺陷.

    连铸板坯热力耦合冷却温度场应力场数值模拟

    变形量和加热温度对2205双相不锈钢冲击韧性的影响

    刘军凯于一鹏张敬霖张建生...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20 t电弧炉和炉外精炼(EAF+AOD+LF)相结合的冶炼工艺制备的2205双相不锈钢(/%:0.03C,1.00Si,2.00Mn,0.03P,0.02S,21.00~23.00Cr,4.50~6.50Ni,2.50~3.50Mo,0.08~0.20N)不同热加工加热温度和变形量对其冲击韧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加热温度(950、1 050、1 120℃),相同保温时间下(1.5 h),随着变形量的增大(25%、50%、75%),试验钢的晶粒得到较为充分的破碎,但是,过大的变形量造成两相分布不均匀(奥氏体和铁素体),钢中奥氏体含量逐渐降低,其冲击韧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相同变形量(25%、50%、75%),相同保温时间下(1.5 h),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950、1 050、1 120℃),试验钢的晶粒明显粗化,奥氏体含量降低(57.32%→43.07%),由于奥氏体含量在50%左右时的冲击韧性最佳,其冲击韧性也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当加热温度为1 050℃,保温时间为1.5 h,变形量50%时试验钢的冲击韧性最佳,其室温、-10、-46℃的冲击功分别为299、132、85 J.

    2205双相不锈钢加热温度变形量冲击韧性

    淬火工艺对A514CrQ齿条钢显微组织演变及硬度的影响

    赵广迪臧喜民刘志超井玉安...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淬火工艺对A514CrQ齿条钢组织演变及硬度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经790℃/30 min水淬后得到粒状贝氏体+少量板条马氏体.经820~950℃/30 min水淬后得到全板条马氏体,且随淬火温度升高马氏体板条块宽度增大,硬度逐渐下降,得到820℃为最优淬火温度.在820℃保温1~5 min后水淬获得粒状贝氏体+板条马氏体组织,硬度较低;保温10~70 min后水淬获得全板条马氏体组织,且随保温时间延长马氏体板条块宽度增加,硬度逐渐下降并趋于持平,得到10 min为最优保温时间.经820℃/10 min空淬、油淬后均获得粒状贝氏体+板条马氏体/贝氏体组织,且油淬的马氏体/贝氏体含量更高.这导致空淬的硬度最低,油淬的居中,水淬的硬度最大.在双次循环淬火过程中,二次淬火介质决定了最终组织,且以水为一次淬火介质可更有效细化马氏体/贝氏体板条块.820℃/10 min水淬+820℃/10 min水淬的马氏体板条块最细小,硬度最高,可作为该齿条钢的优选淬火工艺.

    A514CrQ齿条钢淬火工艺组织演变硬度

    热处理工艺对锻造430F铁素体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徐临超叶赛男王文权张新戈...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轧制态430F铁素体不锈钢进行锻造及不同的锻后热处理工艺.通过对热处理后试验钢的金相组织、显微硬度、拉伸性能、断口分析等的研究探索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锻后430F不锈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430F不锈钢经锻造后进行850℃×4 h高温退火,随炉冷却到550℃出炉空冷,然后再进行350℃×10 h回火后炉冷,其组织由铁素体单相组成,基体内分布着大量细小且均匀的球状碳化物,沿晶界析出的σ相数量较少.试验钢的抗拉强度为516 MPa,硬度为181HV,伸长率达到29.9%,其断口表面存在数量较多、形态规整的韧窝,试验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锻造热处理430F不锈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双时效工艺对复合析出强化型超高强度钢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赵佳伟田家龙杨平战东平...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使新开发的Fe-C-Cr-Ni-Mo-Co-Al复合析出强化型超高强度钢实现较好的强韧性匹配,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双时效工艺对实验钢组织演化和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确定最优的时效工艺参数,以达到优异的强度与韧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时效工艺,实验钢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1 924 MPa),但是屈服强度和韧性较差.双时效工艺(570℃×0.5 h+480℃×20 h)可以使钢的强度和韧性达到良好的匹配,经优化的双时效工艺后,抗拉强度仅下降42 MPa的情况下,屈服强度提高了224 MPa,冲击功提高了77%,其中,冲击功的误差为±0.5 J.组织表征与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析出强化相及逆转变奥氏体的含量对实验钢的强韧性起决定性作用,高温预时效有利于钢中奥氏体和二次硬化析出相的形核长大,逆转变奥氏体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实验钢的冲击功,但奥氏体含量过高会显著降低钢的强度.当在610℃持续时效处理,沉淀相粗化和马氏体组织回复会导致强度和韧性降低.

    复合析出强化型超高强度钢双时效工艺强韧性动力学计算

    固溶工艺对3Al-310S耐热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艳梅余海存仇秋玲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向普通310S不锈钢中添加3%Al制得3Al-310S耐热不锈钢,试验钢经过不同固溶工艺处理后,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室温拉伸性能测试,研究固溶工艺对3Al-310S耐热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3Al-310S耐热钢基体组织为奥氏体,随着固溶时间的增加和固溶温度的提高,3Al-310S耐热钢的晶粒尺寸逐渐增大;同时相对应的3Al-310S板材的硬度和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伸长率逐渐提高,当固溶温度为1 000℃,固溶时间为 10 min时,试验钢的抗拉强度达618.75 MPa,伸长率为33.80%.

    3Al-310S耐热钢固溶工艺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无缝钢管Gr.6轧制及正火后的组织和性能分析

    赵波王善宝解德刚袁琴...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及力学试验、腐蚀试验等,分析了热轧态和正火态Gr.6钢管组织形貌、低温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研制的低温无缝钢管Gr.6热轧态及正火态低温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满足标准要求,热轧态显微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均匀细小,但带状组织明显.析出相以TiN颗粒为主,在-60℃发生韧脆转变,经过900℃正火热处理后,晶粒更为细小,晶粒度达到10级以上,正火态试样大角度晶界差比例高于热轧态,大角度界面密度也有所增加.析出相主要为TiN+少量的VN颗粒,且在-80℃仍未发生韧脆转变.通过快、慢极化扫描速率的极化试验研究了材料的腐蚀行为.腐蚀试验表明,正火态试样在电化学模拟溶液中应力腐蚀敏感性较小,而热轧态试样的应力腐蚀敏感性较大.因此,正火态相比热轧态电化学腐蚀性能更优,适合更加苛刻的腐蚀环境.

    耐低温耐酸性腐蚀韧脆转变电化学腐蚀无缝钢管Gr.6

    镍对新型热作模具钢连续冷却转变规律与冲击功的影响

    关海龙岳建博田家龙龚伟...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热膨胀相变仪和冲击试验机测定了含0.8%Ni和不含Ni的新型热作模具钢QDH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和冲击功曲线,并结合组织及硬度分析了Ni元素对QDH钢连续转变规律与冲击功的影响.热膨胀曲线测试结果表明,Ni元素可显著降低QDH钢的临界相变点(Ac1、Ac3及Ms),扩大奥氏体相区,使CCT曲线整体右移,珠光体临界冷速由0.03℃/s降低至0.02℃/s以下,马氏体的临界冷速由0.4℃/s降低至0.2℃/s,提高了钢的淬透性.冲击功曲线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实验钢均在350~500℃和550~620℃两个回火温度区间,分别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其中,含Ni钢在整个回火温度区间内的冲击功均高于不含Ni钢,说明Ni元素提高QDH钢淬透性的同时也可提高其韧性.

    热作模具钢CCT曲线淬透性冲击吸收功

    稀土对20CrMnTi齿轮钢夹杂物和疲劳性能的影响

    王利刘成宝李浩秋王毅...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稀土(La/Ce)对20CrMnTi齿轮钢中夹杂物和疲劳性能的影响,采取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20CrMnTi和加入0.002 7%稀土处理后的20CrMnTi-RE齿轮钢中的夹杂物进行分析和表征,并进行超高周疲劳试验,对比分析疲劳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稀土可与齿轮钢中的O反应,形成稀土氧化物,并与其他CaS、MgAl2O4等夹杂物复合共生,成为TiN的形核核心,由CaS-MgAl2O4-(MnS)-TiN的复合相转变为CaS-MgAl2O4-(MnS)-RE2O3-TiN复合相.加入稀土后,20CrMnTi钢中夹杂物数量显著降低,尺寸>30 µm的夹杂物基本消失.此外,稀土改善了齿轮钢的抗疲劳性能,在107周次,50%的失效概率条件下,加稀土的齿轮钢的疲劳极限比未加稀土的齿轮钢高26.6 MPa,具有更优的抗疲劳性能.

    20CrMnTi齿轮钢稀土夹杂物变性疲劳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