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图书情报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图书情报工作
图书情报工作

初景利

半月刊

0252-3116

journal@mail.las.ac.cn;tsqbgz@vip.163.com

010-82623933

100080

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图书情报工作/Journ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恪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弘扬学术精神、推动事业发展的办刊宗旨,形成了面向实践、注重新技术、追求理论精品的特色,铸就了求实创新的风格,成为中国大陆本学科领域具有权威性与指导性的刊物,而且在海外图书情报界也享有相当的声誉。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工作》的大容量信息将打造其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实用性的新特色,成为展示学科发展趋势,报道学科发展动态不可或缺的媒介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未来学习中心:概念、要素及体系构建

    樊振佳杨丽娟张文妍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未来学习中心的概念应运而生,对依托高校图书馆建设未来学习中心的探讨兼具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方法/过程]基于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现实背景,运用归纳、演绎推理和逻辑分析法,对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行回顾,进而明确未来学习中心的定位、要素及相关体系.[结果/结论]未来学习中心是依托高校图书馆打造的新型基层学习组织,应集合主体、资源、技术三大关键要素,构建"人+空间+信息资源"三元关联的知识服务体系、"资源+服务+管理"一体化的资源综合体创新体制、"文献+教学平台+IT"组织保障和资源整合机制.建设过程中应把握"以用户为中心"、致力服务转型、多元要素互联互通的原则.

    未来学习中心高校图书馆三元交互高等教育改革体系构建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缘起、现状、困惑与路径

    孙鹏王宇刘新勇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未来学习中心是在面对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和全球趋势下,教育部依托高校图书馆统筹推进的一种新型基层学习组织,通过构建多元化生态空间与学习场景助力高校图书馆探索数字时代育人新范式.[方法/过程]通过理论溯源—实证归结—困惑分析—路径构建的研究思路,在梳理、分析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缘起、现状和困惑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结果/结论]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应在厘清缘起与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破解困惑与明晰不确定性,注重引导与规划,强化分类推进与试点建设,以文献资源整合与空间流程再造为驱动机制,构建技术与人才支撑的"双核"动力体系,最终推动未来学习中心在高校图书馆落地生根.

    教育变革未来学习中心高校图书馆路径

    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发展的机遇、挑战与思考

    高冰洁姚晓霞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持续发生变化,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如何实现创新和转型发展成为图书馆以及图书馆联盟面临的重要问题.[方法/过程]梳理已有研究,面向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开展问卷调查,对高校图书馆与联盟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观点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结论]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在政策保障、特色馆藏、自建资源、开放获取、数据决策、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方面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结合调查结果,研究认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要坚持走单馆建设与联盟合作相结合之路,需要在完善政策保障、推动评估变革、拓展印本合作、创新特藏建设、变革电子资源采购模式、推动新型资源探索实践、推动联盟合作与业务融合等方面做出努力.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馆藏建设图书馆联盟CALIS

    合著关系与研究主题双重视角下的师承合作模式研究

    魏雅慧张琳黄颖
    3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师承关系普遍存在于科研人员之间,研究科研人员的师承合作模式对于深入理解科研人员与其导师之间的科研合作行为特征及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科研人员所发表学术成果的合著关系与研究主题,提出科研人员师承合作模式的概念模型和识别方法,在合著关系视角下,将师承合作模式划分为"引领成长型""助力发展型""自由合作型"和"各行其是型"四种;在研究主题视角下,将师承合作模式划分为"传承延续型""协同发展型"和"自主探索型"三种;并以情报学领域的博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双重视角下的科研人员师承合作模式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在博士的学术生涯中,无论哪种研究视角下的师承合作模式均是不断变化的,且具有多种演变路径与演变模式.此外,导师对博士学术成长中基于研究内容层面的隐性影响时间显著长于基于合著论文层面的显性影响,博士对导师在研究主题层面的传承性更强.研究丰富了科研人员师承合作模式研究的方法体系,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合著关系研究主题师承关系合作模式

    信息来源可信度调节下的纠正类健康信息逆火效应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受控实验的探索

    曹坡赵思莹刘蕤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探索纠正类健康信息逆火效应的存在和作用机制,为政府和社交媒体平台提高纠正类健康信息的使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建议.[方法/过程]设置世界观逆火效应和熟悉度逆火效应实验,检验感知威胁性、感知信息质量、感知新颖性与纠正背离度间作用关系及负面情绪的中介效应,验证信息来源可信度的调节效应.[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纠正类健康信息逆火效应存在.感知威胁性可以正向影响纠正背离度,负面情绪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信息来源可信度负向调节感知威胁性对纠正背离度的影响.在日常饮食主题的纠正类健康信息中,逆火效应更加突出,感知信息质量负向影响纠正背离度;感知新颖性不是熟悉度逆火效应的影响因素;同时,信息来源可信度在感知信息质量、感知新颖性对纠正背离度的作用间调节效应均不显著.

    纠正类健康信息逆火效应信息来源可信度受控实验

    新媒体环境下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FoMO)用户画像实证研究

    马家伟张艳丰彭丽徽毛太田...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错失焦虑的刺激要素以及反应要素,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错失焦虑生成机理模型并进行用户画像分类,为社交媒体运营商实现信息精准化服务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法与扎根理论提取指标要素,结合信息生态理论与SOR理论构建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用户画像模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得出4种用户画像类型,并结合聚类结果对4种用户画像标签分别进行具体特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得出沉迷上瘾、强迫使用、过度使用和消极使用4种不同用户画像类型,为相关运营商或机构提供较为全面的移动社交媒体FoMO用户画像类型解释.

    移动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用户画像SOR

    科学家研究主题演化速度与科研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分析

    柳美君石静杨斯杰步一...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使用深度学习技术,从时间维度量化科学家研究主题的演化速度,并探究主题演化速度的历史发展及异质性,揭示主题演化速度与科研绩效的关系.[方法/过程]首先,基于1980-2019年全球计算机科学领域近100万科学家的论文数据,使用Doc2vec深度学习方法,测度科学家相邻年份产出论文之间的文本特征距离,测算主题演化速度;然后,剖析研究主题演化速度与科研绩效的关系,并对比不同职业发展状态的科学家在主题演化程度方面的动态发展差异.[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近四十年来,科学家主题演化速度逐渐放缓,全球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科学家整体朝向"利用式研究"的发展状态;较低的主题演化速度能带来最好的科研绩效,主题演化速度与科研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在职业发展生命周期中,精英科学家的主题演化程度逐渐下降,呈现"逐渐聚焦"的主题演化模式;非精英科学家的主题演化程度在大部分时期处于上升或平稳发展状态.研究结果对学科发展评估、科学家职业发展以及科学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研究主题科研绩效Doc2vec深度学习利用式研究精英科学家

    更正启事

    《图书情报工作》编辑部
    82页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评估研究

    贾若男王晰巍王楠阿雪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中,用户会分化成不同的群体,随着群体内部共同立场的不断建构和强化,群体极化最终形成.由于极化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冲击,对极化风险进行评估和应对显得尤为重要.[方法/过程]在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议程设置等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遵循"数据—知识—服务"的转化路径提出群体极化风险评估模型:首先,构建事件多维主题图谱以形成舆情知识资源集合;其次,从中确定群体极化风险要素抽取维度并量化末级指标;最后,采用熵权法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结果/结论]舆情影响力对群体极化风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公众议程多元程度,在所有风险要素中,公众情感极化程度的权值最小.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评估

    融合社会资本与知识存量的合作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金茜茜陈虹枢汪雪锋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基于创新主体的社会资本与知识存量,深入研究合作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与内在机制,助推创新主体整合优势资源、拓宽合作渠道、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方法/过程]综合运用知识要素抽取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网络动态演化模型,在构建领域合作创新网络与整体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引入单个创新主体的个体知识网络,深入分析社会资本与知识存量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结论]以2003年—2022年光刻领域专利数据为基础开展实证分析,发现合作创新网络的传递性、创新主体间的组织邻近性与认知邻近性以及创新主体自身的知识多样性、知识组合潜力驱动了创新网络中合作关系的建立;创新主体的度中心性、个体知识网络的传递性对合作创新网络的形成具有负向作用.最后,面向进一步推动技术领域合作创新提出建议.

    合作创新网络知识网络演化机制社会资本知识存量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