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泰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泰山学院学报
泰山学院学报

滕先森

双月刊

1672-2590

xuebao@tsu.edu.cn

0538-6715995,6715562

271021

山东省泰安市东岳大街西首

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系泰山学院主办的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第1、2、4、5期为社会科学内容,第3、6期为自然科学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1世纪以来中国国内阿瑟·韦利研究综述

    李明君何燕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瑟·韦利(Arthur Waley)是20世纪英国汉学的集大成者,毕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译介工作,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21世纪中国国内阿瑟·韦利研究数据、内容与视角、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国内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阿瑟·韦利作品的翻译研究,呈现出研究对象过于集中、视角相对单一、队伍结构失衡、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呼吁学界对该领域给予更多关注,重视副文本研究、语料库研究、中国形象研究以及海外汉学研究.

    国内阿瑟·韦利研究综述

    孔臧《蓼虫赋》作于晚年考

    李泓如吴从祥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臧为孔子十世孙,汉武帝时期曾任太常.对于其免太常时间,学者或认为应系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或认为应系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但普遍持孔臧一次免官说.然而诸多史料表明,孔臧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免官失爵不久便复官复爵,其二次免太常说更加合理.《蓼虫赋》为孔臧代表赋作.从该赋写作地点来看,其为孔臧闲居封地之作.从内容来看,此赋劝诫后代的意味极其强烈,应为孔臧晚年之作.孔臧在《蓼虫赋》中借"蓼虫"自喻,"幼长斯蓼"契合其人生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免官失爵一事,对应"乃丁大殃"之语.基于以上线索推断,《蓼虫赋》并非孔臧幼时之作,而是其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第二次免太常后,在其封地蓼侯国所作劝诫子孙之赋.

    《蓼虫赋》孔臧复官复爵箴诫子孙自喻

    鲁中民间故事的多模态传承体系构建研究

    吕玲狄燕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中民间故事是鲁中地区古代生活习俗、民众心理、审美意识和文化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是齐鲁文化的活化石,是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弥足珍贵的文学资源,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助力经济提振三个方面阐释了民间故事的传承意义,以"鲁中民间故事的传承现状"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鲁中民间故事的传承困境,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鲁中民间故事的多模态传承体系构建策略:跨体裁进行文本创编、跨媒介进行影像创编、跨时空进行景观打造、跨模态进行实物制作.

    鲁中民间故事传承意义多模态传承体系

    宋元时期江南佛教经像北运山东考

    公维章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元时期山东佛教界与江南地区联系紧密,通过京杭大运河与黄河联运的方式,将江南的写本或刻本佛教大藏经及金铜、木雕佛像运抵相关寺院,有利地促进了南北佛教文化交流.

    京杭大运河黄河余杭《普宁藏》佛像

    后赵政权的"华夏化"选择与合法性构建

    徐新猛刘东升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六国时期,华夏正统观对五胡王朝的合法性造成了巨大威胁.为化解合法性危机,后赵建国伊始,石勒便取法西周、汉晋诸华夏王朝,拟构后赵的政治体制,以期在礼乐文化、文物制度等方面将后赵构建成华夏帝国式的政权.不仅如此,石勒还积极践行儒家传统的德治理念,依托中华传统的帝王神化手段,竭力打造自身中华正统之君的形象.后赵政权的华夏化构建不仅给此后相继入主中原的五胡王朝以可参照的模板,更推动了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进程.

    后赵华夏化君权神授德治合法性建构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徐少明贾军曹长雷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学督导是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者对教育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的监督、评价和指导,以实现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作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件和重要措施,在高校高质量发展中遭遇专项配套制度缺失、组织属性不明、督导理念滞后、督导队伍结构失衡、评价体系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目前,需通过健全教学督导制度、优化督导机构设置、更新督导理念、扩充督导队伍、完善督导评价体系等措施,提升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以促进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教学督导高质量发展质量保障体系

    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刘胜梅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将这些育人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既是落实"两创"方针、贯彻"两个结合"的需要,也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而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之所以能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是因为两者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要最大限度发挥传统家训文化与思政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协同效应,就需要注重发挥教师在融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拓展融入内容,优化融入环境.

    家训文化中小学思政课路径

    新时代青年"能吃苦"品质及其培育策略研究

    李文静杨希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吃苦"对于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来说,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之一.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于"能吃苦"品质的称颂历来有之.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不怕吃苦、乐于吃苦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进入新时代,青年的吃苦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劳动之苦的形式发生了迁移,物质之苦的本质发生了改变,精神之苦成为主要类型.基于此,向青年倡导"自找苦吃"的要义,培养青年"能吃苦"的品质是青年在新征程上努力奋进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可以从催生青年"能吃苦"的内驱力、提高青年"能吃苦"的方法力以及增强青年"能吃苦"的行动力三个方面加以培育.

    新时代青年"能吃苦"品质历史资源变化培育路径

    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路径探究——以泰安地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为例

    肖宏云刘巍
    14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高度契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地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源.将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要举措,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地方高校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成立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研究机构,打造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宣扬阵地,组建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宣讲团,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弘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泰山学院学报》2024年度自然科学版重点选题计划

    《泰山学院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