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王学春

月刊

2097-0005

6719xb@163.com

0538-6236719

271016

山东省泰安市长城路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查看更多>>本刊是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学校展示科研学术成就的窗口。其主要读者对象是:高等医学院校从事基础、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各级医疗单位医护、科研人员、医学专业大中专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外泌体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

    李欣然焦瑾高秀品
    513-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osome,MSC-Exo)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的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从小鼠骨髓提取MSC细胞,通过原代培养方法培养传代.提取并验证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esenchymal stem cell conditioned medium,MSC-CM)及MSC-Exo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通过LPS刺激RAW 264.7细胞4~6 h后,细胞计数及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MSC-CM中的MSC-Exo,电镜观察MSC-Exo形态,纳米粒度仪测定MSC-Exo大小;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的mRNA转录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评估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细胞因子IL-6、IL-10的分泌.结果 与LPS组比较,MSC-Exo具有抗炎作用,在30 h后LPS诱导的细胞中细胞因子IL-6的分泌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SC-Exo可抑制IL-6 mRNA转录,促进Arg-1 mRNA转录及IL-10表达.结论 本研究初步证明了MSC-Exo可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RAW264.7细胞炎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甲苯二异氰酸酯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12、IL-8表达的影响

    翟美玲厉铭孟祥敬李超...
    519-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甲苯二异氰酸酯(toluene diisocyanate,TDI)所致的职业性哮喘中趋化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TDI-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偶联物(TDI-HSA),并通过Gutmann法与BCA法分别测定偶联物中TDI及HSA含量.分别以0、40、80、120 mg/L TDI-HSA染毒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HBECs)12 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趋化因子12(C-X-C motif chemokine 12,CXCL12)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HMGB1、CXCL12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相关蛋白的表达;活细胞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HMGB1的核转位情况.使用不同浓度(100、200 mmol/L)甘草素(glycyrrhizin,GL)预处理HBECs细胞24 h抑制HMGB1后,继续用TDI-HSA染毒12 h,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8水平,HMGB1、CXCL12及NF-κB相关蛋白表达,ROS释放水平及HMGB1的核转位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TDI-HSA染毒HBECs 12 h后,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HBECs细胞内HMGB1发生明显核转位,细胞中ROS和细胞上清中IL-8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120 mg/L染毒组HBECs细胞HMGB1、磷酸化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含有不同浓度GL的培养基联合120 mg/L TDI-HSA处理HBECs细胞12 h后,与对照组相比,GL作用于HBECs细胞可显著抑制TDI-HSA导致的HMGB1的核转位,抑制HBECs细胞中的ROS和上清液中的IL-8水平的升高,显著减少细胞中HMGB1、磷酸化P65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I可通过增加HBECs细胞HMGB1蛋白表达和核转位,激活NF-κB,促进IL-8的释放,不影响CXCL12的表达.GL可通过降低HMGB1表达,抑制NF-κB活化,减少IL-8释放水平.

    甲苯二异氰酸酯甘草酸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介素-8

    PTP1B抑制剂药效团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王桂玲解钏浚
    528-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抑制剂的药效团筛选模型.方法 通过收集文献中已报道的PTP1B小分子抑制剂,选择其中活性较强的化合物作为训练集,利用Discovery Studio中的HypoGen算法构建PTP1B抑制剂的三维药效团模型.结果 最优药效团模型具有2个氢键受体和3个疏水中心,综合参数分析药效团模型03(q2=0.643,RMS Error=0.587,Weights=1.91)、07(q2=0.678,RMS Error=0.473,Weights=1.80)较好,两模型可用于PTP1B天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并应用药效团模型03对半枝莲中2种生物碱类成分进行药效的预测,与实测值接近.结论 构建PTP1B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助于发现新型的PTP1B抑制剂.

    PTP1B药效团模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油菜花粉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刘竹邹纯才鄢海燕朱世轶...
    53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油菜花粉颗粒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油菜花粉颗粒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定性鉴别;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槲皮素、柚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简称槲皮素)等4指标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槲皮素、山柰酚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良好;槲皮素等4指标成分在浓度为10~160 mg/L(r=0.9999)、4~64 mg/L(r=0.9993)、30~480 mg/L(r=0.9999)、0.5~8 mg/L(r=0.9993)时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与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分别为95.9%(1.50%)、102.7%(3.62%)、98.4%(1.36%)和98.8%(4.44%).结论 HPLC操作简便、准确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油菜花粉颗粒的质量控制.

    油菜花粉颗粒质量标准鉴别含量测定

    关于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编辑部
    538页

    济南市体检人群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结果分析

    许会晨赵庆利黄生亮李建一...
    539-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济南市体检人群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发病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本地PCa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12月在济南市历下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体检并参与了基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的PCa筛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 933例研究对象.PSA检测结果≥4 μg/L者建议到医院就诊并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PSA异常和PCa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3 933例体检对象中,PSA异常者477例(12.13%),其中54例PSA异常者接受了前列腺穿刺活检,穿刺意愿率为11.32%.经穿刺活检确诊为PCa者26例,总体PCa检出率为0.66%.高龄(OR=2.563;95%CI:2.034~3.229,P<0.001)、有前列腺炎病史(OR=2.217,95%CI:1.803~2.725,P<0.001)是PSA异常的危险因素.高龄(OR=3.486,95%CI:1.250~9.722,P=0.017)、正在大量吸烟(OR=3.680,95%CI:1.189~11.394,P=0.024)是PCa的危险因素.结论 济南市体检人群PCa检出率较高;PSA水平异常与年龄、前列腺炎病史有关.高龄、正在大量吸烟可能会增加PCa的发病风险.

    前列腺癌PSA健康体检危险因素筛查

    双歧四联活菌片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对T淋巴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王海霞孟学兵
    545-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双歧四联活菌片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2月在淄博市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就诊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42例,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42例,常规西药+双歧四联活菌片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常规治疗组及研究组炎症指标、T淋巴细胞、肺功能情况,评估疗效并统计患者消化系统症状、过敏等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研究组CD3+、CD4+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CD8+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研究组治疗后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中枢系统症状、过敏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歧四联活菌片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可显著改善患者炎症反应及肺功能,提高其细胞免疫,增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炎症反应双歧四联活菌片随机对照肺功能T淋巴细胞

    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编辑部
    549页

    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肺动脉高压的价值

    张德园崔晓霈王玉淼张红雨...
    550-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与右心导管(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RHC)检查评估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经RHC检查诊断明确的PH患者249例,以RHC检查测得的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PAP)>20 mmHg为诊断PH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Kappa一致性分析、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等考察TTE评估PH的准确性及与RHC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两种方法测得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mPAP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SPAP=0.800,rmPAP=0.744,P<0.001),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两者测得的SP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测得的mP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判断TTE检查测得的SPAP筛查PH的可靠性,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964,最大约登指数为0.864,灵敏度为0.912,特异度为0.952,TTE检查测得的SPAP截断值为38.5 mmHg.TTE检查测得的SPAP、mPAP筛查PH与RHC检查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844、0.82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可知,TTE检查与RHC检查分别测得的SPAP差值均值为0.36,95%一致性界限(limits of agreement,LoA)为-29.22~29.94,235(94.38%)个点位于95%LoA内.TTE检查与RHC检查测得的mPAP差值平均值为-2.98,95%LoA为-20.66~14.69,总体235(94.38%)个点位于95%LoA内.结论 TTE检查测得的mPAP与SPAP与RHC检查测得的mPAP与SPAP相关性良好,用于筛查PH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肺动脉高压经胸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准确率

    成人骨性Ⅱ类上颌中切牙区三维解剖位置关系

    刘莹诸葛南山
    55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成年骨性Ⅱ类上颌中切牙区的牙根形态、牙槽骨形态、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牙根的位置特点,为成年骨性Ⅱ类患者错(牙合)矫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50例符合标准的成年正畸患者(25例骨性Ⅱ类且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25名骨性Ⅰ类且安氏Ⅰ类患者),应用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上颌中切牙根冠比、牙槽骨形态数据及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牙根的位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骨性Ⅱ类上颌中切牙根冠比小于骨性Ⅰ类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根尖牙槽骨总厚度要比骨性Ⅰ类患者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根尖水平面及切牙管腭侧平面切牙冠宽度大于根间距,且骨性Ⅱ类切牙孔宽度较骨性Ⅰ类更加宽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患者切牙孔腭侧平面和根尖平面上,上颌中切牙近中缘到切牙管的距离分别为(3.88±1.10)、(3.89±1.12)mm,比骨性Ⅰ类患者平均值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正畸拔牙掩饰性矫治骨性Ⅱ类成年患者应评估上颌中切牙区三维解剖形态及位置关系.

    根冠比切牙管牙槽骨厚度骨性Ⅱ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