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现当代文学史中常有"断离",当新文学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即告别了新文学,1980年代文学更以一种新的姿态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断裂,而在不断的"断离"后,学界亦有尝试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之整体面貌或逻辑的工作.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发现当面对新的事物、事件,漫长的20世纪仍是我们不断回望并与之对话的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习惯于在与20世纪的不断对话中命名、树立坐标以定位那些"新".乡土文学即是如此."乡土"在当下语境不仅包含一种社会行动的命意,而且其在文学上的展开更具有历史意义.20世纪的乡土文学几经变迁,内里也何尝没有上述"断离",但是当新乡土在今天重新成为一个话题,在于其新,也在于其旧.乡土中国与现代的遭遇缔造了乡土文学最初的情态,而当这一遭遇已成百年道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所有线条,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其何以"新"、何所"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困境与"新"的可能.当下的新乡土实践无疑蕴含一种行动力,文学的加入在改变乡村文化生态的同时亦可能在其中充盈自己日益疲软的本体,迎回乡土文学最初面对时代的焦灼目光.百年乡土与百年城市一体两面,乡土曾为对照,承接或寄寓来自城市的目光(批判或怀旧),城-乡在今天已无法割裂开来,乡土不仅是作为对象,其自身也将承担起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力量,新乡土文学也在这一面向上成为"新城乡文学".百年乡土文学的发展历史需要反思,21世纪乃至当下的新乡土创作需要放在一百年的延长线上检视,乡土文学的一百年与二十年之间如何勾连、如何转折、如何再造?文学能否又如何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立足本土实践,乡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新型关系如何认识、如何建构?面对新的时代命题,一种"新城乡文学"是否已破土而出?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栏特约请贺仲明、雷鸣、张丽军三位研究者围绕"百年乡土文学与新乡村书写"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