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探索与争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

秦维宪

月刊

1004-2229

tsyzm@sssa.org.cn

021-53060418

200020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

探索与争鸣/Journal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以贯彻“双百”方针为宗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办刊方针:坚持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评析,倡导有新意、高质量的学术争鸣,追求体现在深厚学术功底上的思想性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论贤能政治——"贤能"叙事的回归及重构

    李东阳贝淡宁
    6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贤能政治论争由于采用不同的"贤能"叙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境错位与概念含混.为此需要在厘清"贤能"多重含义及历史叙事基础上,重新辨识传统贤能政治中合现代性的话语,建构贤能政治的现代叙事方式.基于"尚力""尚财""尚德"三种元话语,传统贤能政治衍生出斗争与刑罚、祭祀与经纪、教化与吸纳六种主要叙事原理,并按照一定的发生逻辑与主从关系组合形塑了不同特征的贤能政治形态.现代贤能政治的话语场域应当由权力关系话语回归伦理关系话语,由纵向的传统伦理关系叙事重构横向的合现代性的伦理关系叙事.源于对家庭、家国、国际、自然、人机等差序关系的审慎思考,贤能政治能够为中国的国际形象提供积极正面的话语支持,也将为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贤能政治贤能"贤能"叙事尚贤

    构建"薄版本"的政治哲学——与孙向晨教授商榷

    白彤东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向晨教授在《论家:个体与亲亲》一书中提出现代中国乃至理想社会需要保有个体与亲亲这双重本体,此种对亲亲在中国文化中本体论地位的论断有以偏概全之嫌.哪怕是在儒家哲学内部,也有对家的不同理解,哲学家应该做的是从规范角度构建家哲学.在这一点上,张祥龙和张再林教授试图给出更加充分的家的形上学.但这种努力无法在现代社会多元的事实面前拥有普遍意义,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薄版本"的政治哲学.在这个视角下,孙向晨对个体观念的独特性及其西方来源的论述有太强的形上学意味,而一种对现代性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个体观念的普遍根源,并探求个体真正的正面意义.

    亲亲尊尊形上学政治哲学现代性多元主义

    "去增长的经济"——从生态批判到政治批判

    祁涛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去增长"理论是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生态批判的重要理论,以斋藤幸平为代表的当代学者们通过重解资本主义与自然的关系,力证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生产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以"社会的新陈代谢"为核心主题试图勾勒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图景."去增长"理论正确地提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特征,但该理论以退缩的姿态简单地拒斥生产力的发展,未能辩证地处理人类的有限性与自我超越性之间的关系.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从理论到现实的展开,依然需要借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发展,由此持续创造非资本主义模式的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的社会主义始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回应资本主义的总体性危机,为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提供世界性的方案.

    去增长稳态经济普罗米修斯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科幻与神话:飞跃人类世

    刘宇昆宋明炜王易凡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今天,面对充满各种可能、不确定性乃至危机的人类世时代,人类或将面临被自身造物取代的命运(譬如人工智能的高速迭代),而同为人类创造的神话和作为新神话的科幻,是否能唤起另一种超越的力量,是否可能建构起某种新的认知、思维以应对不再稳定如常的时代和未来?近日,奇幻文学作家刘宇昆和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和科幻研究学者宋明炜围绕"科幻与神话:飞跃人类世"发表演讲.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的龚咏诗博士、郁旭映博士,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访问学者三丰博士参与讨论.本刊特摘选对谈精华,以飨读者.

    新命题下的中国产业政策:主线演变与转型路径

    沈梓鑫江飞涛
    99-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缘政治、科技博弈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多重因素叠加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从"安全因素"出发设计产业政策,加强对本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干预",我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战略空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挤压.在"发展和安全并举"这一新命题下,从产业战略安全视角切入,回顾产业政策主导逻辑"从数量到质量""从效率到安全"转换的理论基础,梳理产业政策战略目标演变的三条主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时代内涵.基于此,实践层面的产业政策有四种调整方向:一是以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主;二是提倡普惠性产业政策;三是注重竞争战略上的考量;四是在不对称全球化战略下建立"以我为主"的全球产业安全体系.

    发展与安全产业链供应链产业政策转型

    论超大城市生物安全治理体系的建构

    于文轩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安全问题是超大城市治理中的重要课题.在广义生物安全观的视角下,超大城市的生物安全问题呈现出以人群健康为中心、性质上的高度风险性、影响结果的交叠性等具体样态.在治理进路层面,超大城市的生物安全治理需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以整体系统观为方法论依据,将生态整体主义和整体性治理方法转化为相应的制度供给.在法律机制层面,应遵循"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思路,从风险防控、过程管理和应急管理三个方面,完善超大城市生物安全治理的法律机制.

    超大城市生物安全治理风险预防总体国家安全观整体系统观

    超大城市治理中的人居环境法构造

    刘长兴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超大城市中的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该问题如何进行制度化应对是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面向.人居环境问题的治理应遵循环境法的制度路径,但人居环境又具有人工化、与居民密切关联等特征,其保护制度需要适应其特征进行发展和创新.人居环境法是环境法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其目标和制度要在环境法体系中确定,并协调与相关制度的关系.其中,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民事制度仍是人居环境法律制度的基本方面,具体内容要根据人居环境保护的特征和具体需要来设计.

    城市治理人居环境环境法制度体系

    文学如何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以乡土小说创作为中心

    贺仲明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当代文学史中常有"断离",当新文学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即告别了新文学,1980年代文学更以一种新的姿态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断裂,而在不断的"断离"后,学界亦有尝试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之整体面貌或逻辑的工作.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发现当面对新的事物、事件,漫长的20世纪仍是我们不断回望并与之对话的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习惯于在与20世纪的不断对话中命名、树立坐标以定位那些"新".乡土文学即是如此."乡土"在当下语境不仅包含一种社会行动的命意,而且其在文学上的展开更具有历史意义.20世纪的乡土文学几经变迁,内里也何尝没有上述"断离",但是当新乡土在今天重新成为一个话题,在于其新,也在于其旧.乡土中国与现代的遭遇缔造了乡土文学最初的情态,而当这一遭遇已成百年道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所有线条,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其何以"新"、何所"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困境与"新"的可能.当下的新乡土实践无疑蕴含一种行动力,文学的加入在改变乡村文化生态的同时亦可能在其中充盈自己日益疲软的本体,迎回乡土文学最初面对时代的焦灼目光.百年乡土与百年城市一体两面,乡土曾为对照,承接或寄寓来自城市的目光(批判或怀旧),城-乡在今天已无法割裂开来,乡土不仅是作为对象,其自身也将承担起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力量,新乡土文学也在这一面向上成为"新城乡文学".百年乡土文学的发展历史需要反思,21世纪乃至当下的新乡土创作需要放在一百年的延长线上检视,乡土文学的一百年与二十年之间如何勾连、如何转折、如何再造?文学能否又如何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立足本土实践,乡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新型关系如何认识、如何建构?面对新的时代命题,一种"新城乡文学"是否已破土而出?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栏特约请贺仲明、雷鸣、张丽军三位研究者围绕"百年乡土文学与新乡村书写"展开讨论.

    重识乡村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雷鸣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当代文学史中常有"断离",当新文学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即告别了新文学,1980年代文学更以一种新的姿态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断裂,而在不断的"断离"后,学界亦有尝试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之整体面貌或逻辑的工作.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发现当面对新的事物、事件,漫长的20世纪仍是我们不断回望并与之对话的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习惯于在与20世纪的不断对话中命名、树立坐标以定位那些"新".乡土文学即是如此."乡土"在当下语境不仅包含一种社会行动的命意,而且其在文学上的展开更具有历史意义.20世纪的乡土文学几经变迁,内里也何尝没有上述"断离",但是当新乡土在今天重新成为一个话题,在于其新,也在于其旧.乡土中国与现代的遭遇缔造了乡土文学最初的情态,而当这一遭遇已成百年道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所有线条,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其何以"新"、何所"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困境与"新"的可能.当下的新乡土实践无疑蕴含一种行动力,文学的加入在改变乡村文化生态的同时亦可能在其中充盈自己日益疲软的本体,迎回乡土文学最初面对时代的焦灼目光.百年乡土与百年城市一体两面,乡土曾为对照,承接或寄寓来自城市的目光(批判或怀旧),城-乡在今天已无法割裂开来,乡土不仅是作为对象,其自身也将承担起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力量,新乡土文学也在这一面向上成为"新城乡文学".百年乡土文学的发展历史需要反思,21世纪乃至当下的新乡土创作需要放在一百年的延长线上检视,乡土文学的一百年与二十年之间如何勾连、如何转折、如何再造?文学能否又如何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立足本土实践,乡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新型关系如何认识、如何建构?面对新的时代命题,一种"新城乡文学"是否已破土而出?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栏特约请贺仲明、雷鸣、张丽军三位研究者围绕"百年乡土文学与新乡村书写"展开讨论.

    新城乡文学——21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新论

    张丽军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当代文学史中常有"断离",当新文学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即告别了新文学,1980年代文学更以一种新的姿态与20世纪50-70年代文学断裂,而在不断的"断离"后,学界亦有尝试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之整体面貌或逻辑的工作.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发现当面对新的事物、事件,漫长的20世纪仍是我们不断回望并与之对话的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习惯于在与20世纪的不断对话中命名、树立坐标以定位那些"新".乡土文学即是如此."乡土"在当下语境不仅包含一种社会行动的命意,而且其在文学上的展开更具有历史意义.20世纪的乡土文学几经变迁,内里也何尝没有上述"断离",但是当新乡土在今天重新成为一个话题,在于其新,也在于其旧.乡土中国与现代的遭遇缔造了乡土文学最初的情态,而当这一遭遇已成百年道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所有线条,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其何以"新"、何所"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困境与"新"的可能.当下的新乡土实践无疑蕴含一种行动力,文学的加入在改变乡村文化生态的同时亦可能在其中充盈自己日益疲软的本体,迎回乡土文学最初面对时代的焦灼目光.百年乡土与百年城市一体两面,乡土曾为对照,承接或寄寓来自城市的目光(批判或怀旧),城-乡在今天已无法割裂开来,乡土不仅是作为对象,其自身也将承担起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力量,新乡土文学也在这一面向上成为"新城乡文学".百年乡土文学的发展历史需要反思,21世纪乃至当下的新乡土创作需要放在一百年的延长线上检视,乡土文学的一百年与二十年之间如何勾连、如何转折、如何再造?文学能否又如何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立足本土实践,乡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新型关系如何认识、如何建构?面对新的时代命题,一种"新城乡文学"是否已破土而出?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栏特约请贺仲明、雷鸣、张丽军三位研究者围绕"百年乡土文学与新乡村书写"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