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体育与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体育与科学
体育与科学

周旭

双月刊

1004-4590

zhili9@sina.com

025-84755315

210014

南京孝陵卫灵谷寺路8号

体育与科学/Journal Sports &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重前沿性的开拓性研究成果的交流。本刊是一本学术性、思想性并重的体育科技期刊。以新概念、新理论开发、以及体育科研服务于运动训练,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研究论文为主体,兼顾基础理论和科学理论建设。本刊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双月刊,国际流行大16开版本。胶版印刷,80页/期,全年国内定价42元/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运动社会学:身体生物性与社会性联结的谱系及范式

    王智慧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的身体隐喻着社会,运动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虽然目前处于新兴阶段,但其以对更广义身体活动的思考、新时代社会现象解释机制的探索等日益彰显出其研究价值.鉴于学界尚且缺乏对其概念、论域以及范式等内容的清晰界定与系统介绍,本文尝试沿着运动社会学何为、何以可为、何以可能的脉络,在厘清其概念与边界的基础上,探讨运动社会学的构成要素、研究谱系及核心论域,并从视角、方法、知识生产三个维度思考其范式革新与中国本土化发展.本文认为:(1)运动社会学是研究运动行为与社会秩序耦合机制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秉承社会学的学科之术和经验研究品质精神,探究人类运动行为的内在规律,关注兼具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身体在运动场域空间中的情境化表征,以及运动行为、社会与知识生产间的关系;(2)身体运动基于运动、社会与知识的有机连接,扮演着社会的"发生器""阅读器"和"转译器"角色,不但制约着主体交往的形式,而且以其具身性体验促进知识生产、以其社会性安置拓展学科想象力;(3)运动社会学潜在巨能的触发需要一场具有反思意识的范式革命,除了走出宏观抽象经验主义误区,还应探究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融通解释机制,同时在知识生产上避免"发明"与"发现"的混淆与滥用.

    运动体育竞技身体行为身体秩序知识生产运动社会学

    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的"社会文化向度"

    李文博戴国斌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体育养生研究中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文化研究的失衡是"斯诺命题"的次级表达,具体表现为技术主义与非人格化倾向日渐凸显,而社会文化研究相对薄弱.缺乏社会文化层面的关注,不仅难以理解传统体育养生在国家与社会、中国与西方国家中的互动问题,而且也不利于从历史维度去认知人、生命与健康的相互关系.有鉴于此,汲取新文化史"注重文化分析与微观研究、关注日常生活和底层民众、强调符号和意义的深度阐释"等方法论启示,为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的"社会文化向度"探索新路径,以增益传统体育养生"科学与人文"的整体研究.

    新文化史传统体育养生社会文化

    基于"体认观"的体育课程教学问题的本体论回应——与程志理的学术对话

    潘明焦素花陈甜甜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学术对话的形式,深入讨论了程志理提出的"体认观"所根植的思想基础.同时,从动作技术这种默会知识的特性出发,讨论了运动行为志叙事作为体育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通过"身体感"认知的具体案例分析,为动作技术教学法提供了本体论思路.在对话录中,程志理着重解释了"身体感知觉"这一体育学研究的关键词,他指出"身体感"无法直接言说,而身体感言说其实是身体感知觉文化追忆的文本化表达.学术对话中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现象学是"具身认知"产生的重要思想源泉,"身体知"是"具身认知"在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的理论落实,强调的是"呈现"而不是概念;基于体育学学科独立性的体认观,强调体育学研究对象是人的运动行为,本体论层面的运动行为叙事更接近动作技术表达的事实与真相;动作技术学习是身体感建立的过程,"身体感知觉"为运动行为、身体感研究从模糊走向具体提供了文本化依据;体育教学游戏设计应基于身体感获得的身体场域,关注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意义,注重学生心智成长的"身体第一性".

    体认身体感具身认知身体知身体感知觉身体场域

    中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法学课程建设探究

    韩勇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起体育法学课程开始在中国高等体育院系开设,在体育法律实践日渐丰富,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的背景下,体育法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课程开课少、教师少、地位边缘、教材不够丰富等问题.中国体育法学课程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变革.体育法学课程建设应在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体育人的课程目标指引下,在法律与体育、国家法与体育规则、理论与实践、国际规则与本土问题冲突间寻求平衡,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内容体系,教材建设直面体育实践,教学方法上以案例为中心,开设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系列课程,让课程思政为体育法学课程赋予灵魂,挖掘教师队伍潜力并形成合力,争取进入培养方案与优化课程并行.力争早日建成适应中国体育实践对体育人才需求,适合体育院系学生特点,创新性强的体育法学课程.

    体育院系体育法学课程

    新《体育法》背景下体育协会的治理逻辑与治理路径——以互益法人理论为中心

    储贝贝曹田夫梁伟
    42-4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体育协会被赋予组织竞技体育和倡导全民健身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深入推进体育改革、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体育协会的改革治理是重要一环.目前,脱钩改革后的体育协会仍处于"非营利法人式"的粗线条治理逻辑下,自我"造血式"发展受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关于体育组织的规范充分体现出体育协会互益互助的特性,为体育协会治理提供了以实现自主治理为目的、以互益互助发展为方法的"互益法人式"的新思路.在此逻辑指引下,体育协会应在外部资源交互中构建政府互益合作模式,在内部自主治理中健全协会互益发展机制,以此不断完善体育协会治理体系,推动实现体育协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体育法体育协会互益法人治理逻辑治理路径

    民国时期浙江体育学校发展考释

    张玉宝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体育学校是民国元年由革命志士创建的体育师资培养培训机构,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体育专业人才,然而学界对其研究不够系统,甚至出现诸多错误.针对现存问题,广泛搜集一手资料,运用多重互证方法,在梳理学校创设、发展、停办的艰辛历程基础上,重点对该校不同阶段校名校址变更、招生及就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进行考证,力图还原该校在民国时期发展的真实样态.研究认为,该校创办于民国元年九月,停办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校名先后经历了浙江体育学校、浙江体育专门学校、杭州市私立体育专修学校等五种称谓,校址先后迁移四次;招生以选科为主、本科为辅、其他科为补充,选科修业年限为一年半、本科三年、其他科时间较短;该校毕业生千余人,就业面较广,辐射区域大;该校课程设置分学科和术科两大类,整体课程设置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少后多、先偏后全、先重军事后重体育、先重术科后重学科的特征;该校教师队伍来源较广,体现了体育、军警、其他学科三者融合的特征.

    学校体育体育教师教育浙江体育学校

    中考体育改革: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孙民康孙有平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考体育历经40余年改革与发展,在加强中学体育和增进学生健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中考体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有必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探讨中考体育改革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研究发现,我国中考体育改革遵循增加考试权重、提升考试分值和扩充考试内容的逻辑主线,面临权重增加,学科地位与课时占比难以保证;分值提升,分值效能与促进作用依旧低下;内容扩充,功利化与应试化现象仍然严峻等现实困境.通过保证学科地位,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评价方式,提升改革动力;完善考试机制,加快标准化与科学化进程等举措有助于问题突破.

    教育评价改革学校体育中考体育改革考试制度

    趣味与性情:中国武术功夫实践的生活面相与人文观照

    金玉柱李晨然李丽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术人将身体功夫作为趣味对象,在招熟、懂劲、神明的功夫进阶与沉潜玩绎中不断交感、相互授受,实现了功夫与趣味、趣味与性情的有机结合.在趣味维度上,武术实践聚焦于势无穷意的探趣之途、劲法多样的致趣追求、妙悟理法的觅趣所在与融入生活的自趣之境;在性情培育上,武术实践通过性情生成的变易功夫、自然性情的不易功夫与心统性情的简易功夫等,在实现趣味与性情移化、改造身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武术人的精神与情感世界.培养武术人的趣味与性情,需要深度发掘武术趣味内涵,积极转化稚拙真率的性情魅力,迭代感性体验的审美性情,彰显身心圆融的性情价值,以及范导简易济用的性情关怀等.与当代哲学的"生命哲学转向"一致,通过对趣味与性情的学理审视,不仅可以探知武术功夫实践的生活面相与人文观照,还可以领略武术功夫实践的精神品质与文化内涵,可为武以成人塑造新民的使命与担当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武术武术教育功夫趣味性情生活面相

    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建构

    刘国峰银小芹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社会身份符号.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时期,激发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力,对武术文化本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沿着历时传承、共时发展、跨时空再生产的思路,对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共在,不但彼此交互影响,而且共同发挥着规训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社会转型与国际化发展,发生了解构与重构.在未来发展中,可通过再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以及传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来促进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跨时空交互规训解构重构转型记忆符号

    武术教育与身体表达素养培育的关系性探析

    时磊陆小黑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素养教育本质上即身体教育,其中身体表达素养是身体素养的组成要素.武术教育以其特有的身心一如、形神兼备、内外一体的身体表达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素养本位的教育理念.基于此,本文在对身体表达素养的相关理论解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阐释了武术教育参与培育身体表达素养能力的理论基础与结构逻辑,进而给出了武术教育参与培育身体表达素养能力的实现途径.研究认为:培育身体表达素养能力是武术教育的全过程体现、是武术教育的技术要求、是武术特有的"教育方式"彰显.为更好地培育身体表达素养,武术教育应遵循以下途径:观照"身体"主体性、因材施教是武术教育培育"身体表达素养"的前提;围绕"表达"技巧,构建"教与学"理念是武术教育培育"身体表达素养"的关键;汲取传统文化因子是武术教育培育"身体表达素养"的特有情感价值.

    武术教育身体表达素养理论基础结构逻辑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