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微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微波学报
微波学报

金林

双月刊

1005-6122

njmicrowave@126.com.

025-51821076

210039

南京3918信箱110分箱

微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icrowav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0年,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内容包括:微波场论、微波网络、微波元器件及电路、毫米波及亚毫米波技术、光波导与集成光学、光与微波相互作用、微波无线与散射、微波超导技术与器件、集成电路与工艺、微波CAD、微波在军事领域、通信、交通、能源、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微波测量、微波电路兼容及有关交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宽带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

    乔纯鑫汪敏杨孝荣吴文...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设计了一款宽带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天线.天线采用堆叠的双层圆贴片结构,结合四点顺序旋转馈电方式,实现了宽带圆极化辐射性能;在叠层圆贴片周边加载垂直接地金属柱环形阵,利用波束引向作用和等效零模谐振特性,在大带宽范围内实现了半功率波束宽度(HPBW)的有效展宽,并保证宽带宽波束内的圆极化辐射性能.对天线进行了加工、测试.实测结果表明,S11 小于-10 dB的阻抗带宽(4.54 GHz~11.50 GHz)为 87%,覆盖了期望的应用工作频带6 GHz~10 GHz;轴比小于3dB的带宽达到了33.1%(6.71 GHz~9.36 GHz);HPBW在6 GHz~8 GHz范围内接近100°,在整个带宽内均超过 75°;除了 9.5 GHz以上频段,工作频带内的 6dB轴比波束宽度覆盖范围都接近 200°,表明天线在宽带和宽波束内具有良好的圆极化性能.

    宽带宽波束圆极化顺序旋转馈电

    一种使用高次模式阻抗匹配的三频频率可重构天线设计

    王晓燕张霄罗宇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频率可重构天线多采用电控可变元件构造馈电网络,导致设计和加工复杂.此外,电子元件的使用降低了辐射效率,使得性能不稳定.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高次模式进行阻抗匹配的机械调谐频率可重构天线.为使用固定的馈电网络进行阻抗匹配,并且不添加任何电控可变元件,该天线在两个低频频段工作于三次模以增加输入阻抗.这一设计增加了性能的稳定性,提高了辐射效率,减少了天线设计和加工的复杂度,降低了成本.天线在 2.6 GHz、3.5 GHz和 4.9 GHz三个 5G应用波段取得了良好的谐振,辐射效率基本达到 90%.

    频率可重构天线单极子天线馈电网络多频段天线

    基于基片集成波导的Ka波段毫米波缝隙天线设计

    崔露露李静伍悍东白彦平...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总结了由基片集成波导(SIW)设计缝隙天线的一般方法,并设计了一款 8×8 SIW缝隙天线阵列.该天线主要由SIW馈电网络、缝隙阵列和微带线至SIW转换器三部分构成.利用泰勒分布函数控制阵列的馈电幅度以及缝隙的偏置距离,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阵列在方位面和俯仰面的旁瓣电平.实验结果表明,该天线在 33.30 GHz~36.54 GHz的频带范围内S11幅值小于-10 dB,相对带宽为 9.3%.天线最大增益为 18.56 dB,H面副瓣电平小于-20 dB,E面副瓣电平小于-18 dB.该天线剖面低,易于共形,在机载、弹载等场景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基片集成波导泰勒分布缝隙阵列天线

    小型化超宽带蝶形印刷对数周期天线

    丁小锐姜兴孙逢圆李晓峰...
    17-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了一款用于微波医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超宽带蝶形印刷对数周期天线.在馈电线开端加载电感短柱改善了天线的阻抗匹配,在传统印刷对数周期天线上加载蝶形结构和U型贴片结构拓展了天线带宽并实现了小型化.天线尺寸为 0.300 λ×0.280 λ×0.007 λ(f=1.12 GHz),天线S11<-10 dB的实测工作频带为 1.12 GHz~4 GHz,最大实测增益达到6 dBi.天线的实测方向图在工作频带内实现了定向辐射,辐射效果好,该天线可以应用于微波脑检测系统等医学领域.

    蝶形印刷对数周期天线小型化超宽带

    基于改进GA-BP算法的RFID天线参数优化方法

    杨文冬杨建一孙浩强南敬昌...
    22-2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算法对天线参数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Adagrad优化器的改进遗传算法-反向传播(GA-BP)算法.通过在迭代过程中引入Adagrad优化器与阈值策略,对发生退化的种群最优个体的位置信息进行重新引导,解决了GA-BP算法局部寻优能力不足等问题,大幅度减小了误差损失并且加快了收敛速度.利用该方法对射频识别(RFID)标签天线的印刷品质和电磁参数进行了建模与分析.结果表明,改进GA-BP算法在稳步搜索极值的同时可以避免陷入局部极值陷阱,在误差和收敛效率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反向传播(BP)算法与GA-BP算法,能够得到较高的预测精度,实现了RFID标签天线印刷品质的优化控制以及S11 特征曲线的预测.相比于BP算法与GA-BP算法,改进GA-BP算法在用于优化RFID标签天线的印刷品质时,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了91.92%和85.64%.在电磁参数预测应用时,分别降低了 13.77%和 13.19%.

    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标签天线改进遗传算法-反向传播算法Adagrad优化器

    绕月SAR天线热控设计

    祝尚坤孔祥举徐计元黄璐...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孔径雷达(SAR)天线是遥感卫星的重要载荷之一,面对月球轨道舱外天线复杂的外热流环境,结合轨道特点,对天线开展了详细的外热流分析,解析了月球环境的热设计难点,进行了针对性的热控设计,解决了极地轨道下天线在一个很大的外热流和极小的外热流间不断循环的问题.采用TMG软件对天线进行了热仿真分析,并利用热模拟件进行了热平衡试验.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天线各单机温度满足指标要求.本文适用于平板SAR天线,对有源SAR天线的热控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合成孔径雷达天线热控设计:热模拟件热平衡试验

    多层复合蜂窝芯结构优化设计及其宽带吸波性能研究

    牛磊郑磊潘文辉王鲜...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层蜂窝结构因其优异的吸波性能和高强度结构近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针对传统多层蜂窝界面处电磁不连续以及浸渍工艺自身精度低等问题,通过 3D打印技术制备了一种具有宽频电磁波吸收能力的轻质三层梯度蜂窝结构.中层渐变壁厚蜂窝极大地减少了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反射,该结构在 2.92 GHz~18 GHz内实现反射损耗低于-10 dB,-10 dB相对吸波带宽为144%,且密度仅为0.292 g/cm3.仿真和实验证明了均匀壁厚蜂窝结构与渐变壁厚蜂窝结构的复合设计可以实现界面的电磁连续性,有效改善了阻抗匹配,并提升了电磁波损耗能力,实现了宽频吸收效果.

    结构型吸波材料三层梯度蜂窝3D打印宽频吸收

    基于可切换频率选择表面的微波加热数值研究

    高欣悦肖玮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微波加热中普遍存在的加热不均匀问题,已提出模式搅拌器、旋转转盘等机械转动方法来改变加热物体中的电场分布,从而提高加热均匀性.然而,机械转动的方法往往使得仿真计算困难并且会增加微波系统的复杂性.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应用于微波加热的可切换频率选择表面,其工作频率为2.45 GHz,通过调整PIN二极管的开关状态来改变电场分布,将不同状态下的频率选择表面在时间上进行联合并加热,可以明显提高加热均匀性和效率.计算结果表明,该频率选择表面在导通和关闭状态下的传输系数分别为-32.10 dB和-0.16 dB,能将均匀性提高 43%,加热效率提高42%,有望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微波加热可切换频率选择表面时间组合均匀性

    基于准对称性的超宽带八端口和差器设计

    黄洁瑜谢军伟张旭春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差器在雷达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文中首先对八端口和差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了端口准对称性的新概念,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论证.在端口准对称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超宽带八端口和差器的整体设计方案,使多个设计参数简化为一个设计参数,极大地简化了八端口和差器的设计.实际加工了一款基于双面平行带线的超宽带八端口和差器,中心频率为 3 GHz,工作频率为 1.5 GHz~4.5 GHz(-10 dB以下),相对带宽为 100%,相位误差在±4°以内.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相符,验证了所提理论的正确性.

    端口准对称性八端口和差器整体设计方案HFSS仿真

    Ka波段CMOS有源矢量合成移相器

    刘帅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 65 nm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设计了一款Ka波段有源矢量合成移相器.该电路由正交耦合器、单端转差分信号的巴伦、可变增益放大器、信号合成网络组成.基于集总LC等效模型的正交发生器能够实现紧凑尺寸并获得高精度正交信号;可变增益放大器采用数字控制的共源共栅架构,能够实现精准的幅度调节,并提高输入输出之间的隔离度.实测结果表明,该移相器可在 25 GHz~32 GHz频带范围内实现 360°移相,相位步进 5.625°,均方根(RMS)相位误差小于 3°,寄生调幅RMS小于 1 dB,电路面积为 800 μm×400 μm,功耗 11 mW.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矢量合成移相器可变增益放大器共源共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