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
胃肠病学

萧树东

月刊

1008-7125

shwcbx@gmail.com

021-63286942

200001

上海市山东中路145号

胃肠病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主办,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编辑出版。本刊作为消化专业综合性学术刊物,将及时传递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登载优秀的研究论著、文献综述和述评,对不同学术观点兼收并蓄,突出科学性和严肃性,为消化学病领域内研究成果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提供园地。此外,本刊还开设专家论坛、特约/国外来稿、短篇论著、临床交流、诊疗技术、讲座、会议纪要、共识意见、学术争鸣、病例分析与个案报道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胃肠道血管发育不良的治疗进展

    陈慧敏戈之铮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肠道血管发育不良(GIA)或称胃肠道血管畸形(GIVM),是一种可累及整个消化道的疾病,其病灶隐匿、多发且易于再生,导致反复隐匿性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尤为多见.该病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慢性消化道出血和难治性贫血.此前,针对GIA的治疗缺乏公认有效、安全的方法和药物干预措施.近年来,有观察性研究和病例报道指出生长抑素类似物可能对GIA出血的治疗有效,但缺乏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支持.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如血管造影栓塞、内镜下局部治疗、手术切除等对GIA的治疗作用有限.新近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证实沙利度胺在降低GIA的再出血发生率、减少输血量等方面显示出显著疗效.本文旨在总结GIA的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胃肠出血血管发育不良沙利度胺生长抑素

    RRP15通过铁死亡调节肝细胞癌对索拉非尼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赵赛利王章定王凤兰王雷...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敲减核糖体RNA加工蛋白15(RRP15)可抑制肝细胞癌(HCC)增殖和生长,但其与HCC对索拉非尼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尚无文献报道.目的:探讨RRP15是否参与调节HCC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人肝癌细胞株中的RRP15表达.通过感染敲减或过表达慢病毒调节肝癌细胞RRP15表达水平,以CCK-8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RRP15表达改变对肝癌细胞索拉非尼敏感性的影响;通过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Fe2+、脂质过氧化物、还原型谷胱甘肽等铁死亡标志物水平探究RRP15表达改变对铁死亡的影响.以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联合敲减RRP15验证RRP15对索拉非尼敏感性和铁死亡的调节作用.以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进一步明确RRP15表达与索拉非尼敏感性的关系.结果:索拉非尼能诱导肝癌细胞RRP15表达上调.肝癌细胞的RRP15表达水平与其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呈负相关,敲减RRP15可增强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和索拉非尼诱导的铁死亡,表现为肝癌细胞活性和集落形成能力进一步降低,细胞内ROS、Fe2+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Ferrostatin-1处理则能有效逆转敲减RRP15的上述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敲减RRP15系通过抑制p62-KEAP1-NRF2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和索拉非尼增敏.动物实验表明敲减RRP15联合索拉非尼处理能更有效地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结论:抑制RRP15可增强HCC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促进铁死亡相关.这一发现可能为提高HCC患者对索拉非尼的治疗反应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核糖体RNA加工蛋白15癌,肝细胞索拉非尼铁死亡

    3种经典急性胰腺炎模型中回肠和胰腺抗菌肽的动态变化

    黄慧珍高玮殷诺铭黄春兰...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肠道菌群紊乱以及肠道屏障受损导致的细菌移位参与了急性胰腺炎(AP)的重症化进程.抗菌肽参与调节肠道菌群,但其在AP病程中的变化和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探究3种经典AP模型中回肠和胰腺抗菌肽的动态变化和意义.方法:构建雨蛙肽+脂多糖(CAE+LPS)、牛磺胆酸钠(N-Tau)和L-精氨酸(L-Arg)AP小鼠模型,评估胰腺和回肠组织病理学变化,以real-time PCR检测促炎细胞因子和抗菌肽,包括溶菌酶(LZM)、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血管生成素4(Ang4)、再生胰岛衍生蛋白3(REG3)家族、β防御素家族、cathelicidin相关抗菌肽(CRAMP)、糖蛋白2(GP2)在回肠和(或)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抗菌肽表达与胰腺、回肠病理损伤的相关性.结果:3组AP模型组胰腺和回肠组织在各时间点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在72 h内,CAE+LPS和N-Tau模型组病理损伤达峰值后开始减轻,L-Arg模型组病理损伤则逐渐加重.与相应对照组相比,3组AP模型组回肠组织LZM、sPLA2、Ang4和胰腺组织CRAMP、GP2、β防御素mRNA表达整体上显著下调(P均<0.05),CAE+LPS和N-Tau模型组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L-Arg模型组则持续下降;回肠组织REG3β、REG3γ mRNA表达在48 h或24 h显著上调达峰值后于72 h显著下调(P均<0.05),胰腺组织两者表达整体上显著上调(P均<0.05),但CAE+LPS和N-Tau模型组 72 h时已回落;回肠组织β防御素mRNA表达在病程早期(12 h)显著上调(P均<0.05)后逐渐下降.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3种造模方式下,回肠LZM、sPLA2、Ang4和胰腺CRAMP、GP2、β防御素表达与胰腺、回肠病理损伤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胰腺REG3β表达则与胰腺、回肠病理损伤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在3种经典AP模型中,回肠LZM、sPLA2、Ang4和胰腺CRAMP、GP2、β防御素家族、REG3β表达均随AP病情严重程度呈动态变化,回肠和胰腺抗菌肽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影响AP时的胰腺和肠道损伤.

    急性胰腺炎肠道微生态抗菌肽疾病模型,动物

    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伴抑郁小鼠粪便样本中肠道菌群的变化

    陶理任永青张紫阳王晶...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肠道菌群失调或紊乱与脑和肝脏疾病之间存在联系,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肠-肝-脑轴影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抑郁的发生和发展.目的: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PBC伴抑郁小鼠的肠道菌群情况.方法:将12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胆汁淤积组、胆汁淤积+抑郁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小鼠给予正常饲料和水喂养;胆汁淤积组小鼠采用含0.1%DDC的饲料连续喂养2周构建胆汁淤积模型;胆汁淤积+抑郁组小鼠先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期应激方式刺激2周,再以含0.1%DDC的饲料喂养2周构建胆汁淤积+抑郁模型;治疗组小鼠在构建胆汁淤积+抑郁模型的基础上,腹腔注射盐酸氯米帕明(7.5 mg·kg-1·d-1)2周.造模期间观察小鼠的行为学变化.造模结束后各组小鼠称重,行负重游泳试验、强迫游泳试验、悬尾试验和肝组织HE染色;采集新鲜粪便,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胆汁淤积组和胆汁淤积+抑郁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P<0.05),抑郁样行为明显加重(P<0.05);与胆汁淤积+抑郁组相比,治疗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抑郁样行为明显减轻(P<0.05).胆汁淤积组、胆汁淤积+抑郁组和治疗组小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性损伤;与胆汁淤积+抑郁组相比,治疗组肝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小鼠粪便样本经测序抽平处理后获得个5 491个操作分类单元(OTU),4组共有的OTU为162个.对照组与胆汁淤积组、胆汁淤积+抑郁组和治疗组小鼠粪便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在门水平上,胆汁淤积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明显升高;胆汁淤积+抑郁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明显升高;治疗组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均明显升高,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明显下降.对组间差异显著的物种行LEfSe分析发现,LDA值>4的微生物类群有38个.结论:PBC伴抑郁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均发生显著变化,抗抑郁治疗能改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PBC伴抑郁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胆汁淤积抑郁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肠道菌群

    多西环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杨成海伍乐乐陈烨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多西环素可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但尚缺乏大样本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多西环素根除Hp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比较多西环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根除Hp感染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3年10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篇文献、共3 686例Hp感染患者.含多西环素方案的意向性治疗(ITT)根除率(82.51%对73.65%;OR=1.72,95%CI:1.42~2.07,P<0.000 01)和按方案治疗(PP)根除率(88.96%对78.06%;OR=1.63,95%CI:1.28~2.06,P<0.000 1)均显著高于非多西环素方案.含多西环素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非多西环素方案(8.35%对15.01%;OR=0.55,95%CI:0.42~0.71,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含多西环素方案的Hp根除率与含阿莫西林方案(OR=1.09,95%CI:0.78~1.52,P=0.61)、含四环素方案(OR=0.87,95%CI:0.33~2.26,P=0.77)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含克拉霉素方案(OR=2.67,95%CI:1.84~3.88,P<0.000 01)和含左氧氟沙星方案(OR=2.20,95%CI:1.50~3.22,P<0.000 1).结论:含多西环素方案的Hp根除率显著高于非多西环素方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多西环素幽门螺杆菌治疗安全性Meta分析

    抗Hu抗体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神经系统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付铭玉方秀才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靶向神经元抗体特别是抗Hu抗体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或)肠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因此明确这类抗体对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个体化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抗Hu抗体与副肿瘤性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慢性假性肠梗阻、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相关性及其对神经元的损伤机制作一综述.

    抗Hu抗体神经系统损伤胃肠动力障碍副肿瘤综合征,神经系统肠假性梗阻肠易激综合征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变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黄嘉丽王子腾谈文韬张鹏飞...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变性肝病(MASL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与代谢综合征相关,而MASLD被视为代谢综合征在肝脏中的表现.近年研究发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与MASLD的发生有关.SIBO可通过肠-肝轴破坏肠黏膜屏障、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促进MASLD的发生、发展.本文就SIBO和MASL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变性肝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脂多糖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胆碱

    乳糜泻与微量元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凯丽比努尔·努尔麦麦提李婷高峰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糜泻是一种由遗传易感个体摄入麸质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小肠,引起小肠绒毛萎缩.许多乳糜泻患者因肠道炎症出现各种营养素吸收障碍,导致体内营养失衡,包括各种微量元素失衡.虽然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很少,但因其特殊生理功能,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部分乳糜泻相关并发症与不同微量元素失衡有关.此外,研究发现多种微量元素在乳糜泻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乳糜泻患者中一些重要微量元素水平,以及近年各种微量元素在乳糜泻发病机制、病情评估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乳糜泻微量元素膳食,无麸质

    《胃肠病学》征稿、征订启事

    118页

    浅表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的研究进展

    杨若云陈涵张国新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浅表食管癌(SEC)的传统治疗以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外科手术是食管肿瘤治疗的标准方法,但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近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取得较大进展,为SEC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就SE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的疗效对比和超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应证的SEC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SEC治疗的认知.

    食管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