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献
文献

陈力

季刊

1000-0437

010-88545591

100081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

文献/Journal Document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内容以披露国家图书馆的丰富馆藏与其他公私家典藏的、国内新发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古、近代文献资料及其研究成果为主。着重发表古典文学、史学、古文献学及训诂学、校勘学、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辑佚学等研究论文,重视海外汉学研究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研究

    左勇辛悦
    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殷墟甲骨文倒书现象可归纳为笔画倒书、偏旁倒书、单字倒书、多字倒书与单例刻辞倒书、多例刻辞倒书、整版刻辞倒书等多种情况.在习刻刻辞与记事刻辞中,倒书现象相对比较常见.甲骨文倒书属于特殊形态,它既体现了甲骨文字的"原始性",也展示出刻手的契刻习惯、技巧与态度对于文字刻写的巨大影响,而部分倒书现象则可能与内容区分、刻手习刻、龟骨登记等有关.倒书现象生动展现了甲骨文契刻的真实面貌.

    商代甲骨文倒书契刻

    河南博物馆旧藏甲骨新缀新见

    马尚
    1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博物馆旧藏甲骨包含整批出土的出类卜辞,颇为珍贵,唯甲骨破碎,难以利用.结合这批甲骨的拓本、摹本和新出照片,可得出44组甲骨缀合成果.由此拼出新见字形1例,为"丰"字象形程度较高的初文,结合该字形,可以重新思考"丰"字构形本义.河南博物馆旧藏甲骨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所藏甲骨的缀合,可为探索甲骨的出土情况提供线索.甲骨缀合提供的时间、地点等新信息,有助于更充分地系联商王祖甲的驻跸行程.缀合还拼出"赐多子女"等重要辞例,还原1例卜甲墨书.

    甲骨缀合"丰"祖甲

    殷墟YH127坑甲骨缀合二十组

    杨熠
    4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YH127坑甲骨经过几代学人的接力缀合,复原程度已相当高,但从整体情况来看,仍有不少甲骨是能够被缀合的.文章从未著录甲骨的缀合、误缀甲骨的改缀、旧缀之新加缀三方面介绍了新缀合的20组甲骨.揭出一片有发掘编号但未被著录的甲骨,并通过缀合复原了一组与妇好生育有关的卜辞.在丙编615基础上加缀的一片未著录甲骨,证实所谓的"子目"实际是"子眉".结合甲骨形态、卜辞内容和兆序等线索,对误缀的七组甲骨进行改缀,使真正同属一版的甲骨各归其位,相关辞例得以通读.在前人缀合基础上的加缀有助于解决过去存疑的问题,如复原了文字编未准确收录的"鲁"字异体,明确乙4241的残字是"蛊"而非"里",以及深入讨论甲骨中单个兆序数字大于"十"的问题.

    YH127坑甲骨缀合未著录甲骨误缀兆序

    早期甲骨缀合史中的几个问题

    马晓稳李红薇
    7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缀合是甲骨研究的重要工作,回顾总结甲骨缀合理念、方法的形成历史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学界多认为加拿大人明义士是最早有意于甲骨缀合的学者,通过聚焦1933年之前的文献,可以发现这一认识是不准确的.明义士著作中收录的缀合多非原创,大部分因袭自郭沫若.郭沫若的第一版缀合时间应为1929年甚至更早,其甲骨缀合理念与方法值得系统梳理,学术史价值需要重新审视.

    甲骨缀合明义士郭沫若《卜辞通纂》

    敦煌改字本《十诵比丘尼戒本》研究——兼论"词汇替换"作为佛经编辑方式

    刘丹
    9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世的《十诵比丘尼戒本》是沙门法颖从《十诵律》中辑出的,南北朝时主要流传于南方,敦煌文献中存量颇少.前人研究敦煌律藏时,往往仅以法颖本为据,定名、叙录及后续研究多有未善.大谷2-26号是一种古佚《十诵比丘尼戒本》,西本龙山以为鸠摩罗什所译,陈寅恪等均曾质疑,迄无定论.系统调查可知,敦煌文献中说一切有部的比丘尼戒本多与大谷2-26号同属一书.新发现的抄本共有17号,其中8号(片)可缀合为3组.敦煌本的共戒改写自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戒本》,改造方法是将其中涉及性别的词汇对换.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戒本》集中抄写于西魏前后.北周武帝灭佛后,敦煌本的传播链条中断,南方的法颖本成为《十诵律》系统通行的尼戒本.

    敦煌戒律词汇替换编辑方式藏外文献

    敦煌写卷《妙法莲华经玄赞》研究

    赵洪雅林世田
    10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妙法莲华经玄赞》是《妙法莲华经》注疏之一,敦煌遗书中存有汉文《妙法莲华经玄赞》写卷及相关钞、疏、义决、科判、讲经文等文献约70余号.通过对题跋、钤印、书法、修复、内容及版本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敦煌遗书中有一批包括《妙法莲华经玄赞》在内的唯识宗草书写卷,书法风格极为相似,应与曾在长安西明寺参访研求的大德昙旷存在紧密联系.《妙法莲华经玄赞》曾对中国北方地区《妙法莲华经》的研习和传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原与西域佛教交流的有力见证.然而,随着唯识宗的衰落,敦煌地区的唯识宗传承和草书技艺均出现断层.北方地区,《妙法莲华经玄赞》文本在元代时仍被著录和使用,而南方地区可能在两宋之际即已佚失.

    《妙法莲华经玄赞》唯识宗草书写卷窥基昙旷诠明

    辽代《耶律善庆墓志》补释

    李思齐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辽金历史与考古》上公开了 一方辽代墓志,被命名为《耶律善庆墓志》.经辨认对比,《耶律善庆墓志》与内蒙古大学藏契丹小字《故侍中墓志铭》出土于同一墓葬.墓主人耶律善庆即《辽史》有载的耶律蘂奴,为辽代后期重要的政治人物.

    《耶律善庆墓志》《故侍中墓志铭》仲父房耶律善庆

    西夏文《六祖坛经》与汉文本渊源关系新考

    刘少华孙祎达
    14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从胡适指出《六祖坛经》的早期版本与通行本存在巨大差异以来,其版本流变问题成为《六祖坛经》研究,乃至早期禅宗史研究的焦点之一.在学界的长期努力下,共发现五种敦煌本、五种惠昕本等早期版本,以及诸多后世版本.然而,在各早期版本得到反复讨论的同时,《六祖坛经》的西夏文译本,尽管问世很早,却未受到充分重视.目前发现有两种西夏文《六祖坛经》,其中散藏于各地的草书译本属于敦煌本,具体而言处于旅博本所代表的敦煌本到惠昕本的过渡阶段,其出土地在敦煌的可能性极大;黑水城出土的楷书译本并非学界此前认为的敦煌本,而是曾在国内流传的、仅见的惠昕本.两种西夏文《六祖坛经》不仅是探讨西夏佛教的珍贵材料,也对《六祖坛经》汉文本的版本流变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六祖坛经》西夏学敦煌学胡适

    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集回鹘文《别译杂阿含经》残卷研究

    张玉丹张铁山
    15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1年3月,张大千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在敦煌期间,张大千收集到一些写经残片,现藏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在张大千记录敦煌石窟的两个工作笔记本中,夹着58件汉文、回鹘文、西夏文、藏文残片.文章介绍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集敦煌写经残片的情况.从文献学角度首次刊布编号Z19-1(正面)、Z19-2(背面)这一残卷,重点对背面(Z19-2)的回鹘文进行转写,附以汉文原文,便于对照,并对全文进行注释;探讨残片的版本、译者和翻译年代.

    四川博物院张大千回鹘文《别译杂阿含经》

    明代碑志文本的形成、流变与传播

    时鹏飞
    170-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石刻文献向来不受传统金石学重视,然而结合丰富的传世文献,却可以还原碑志文本形成与传播的完整过程.碑志稿本完成以后,文本已经通过木刻或手抄流传开来,在此期间,丧家和文人亲友的修改意见会影响文本的面貌.碑志上石之前,丧家需要最终填补修改稿本,然而修改的尺度经常逾越文人的预期,这就可能造成石本背离作者意愿的局面.石本文本通过拓本、副本、葬录等多种途径传播.文人自编文集中的碑志文本,很多经过文人后续修改,反映文人创作的理想面貌.后人编刻文集的文本,不但可能出现刊刻的讹误,而且编刻者有时会刻意删省世系子孙等内容.碑志文的石本与集本有着不同的文本形成轨迹,两者之间无法互相取代.

    石刻文献碑志文本石本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