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

方宁

月刊

0257-5876

cnwyyj@sina.com

010-64934162 64935587 64974775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研究/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文艺理论刊物。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介绍各种学派,涉及思维科学、文艺学、文艺规律、艺术学、美学、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稿约

    3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艺观

    冯俊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艺观.文艺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弘扬中国精神,应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文明文化交流互鉴,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工作应该坚持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作用.文艺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要不断丰富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和阐释,重视和深化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艺观的研究.

    形式、意义、形式的意义、意义的形式

    赵毅衡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形式与内容相对.形式是技巧,内容是质料;形式是外部包装,内容是被包装的东西.二者都有意义,互相配合.从符号学的意义理论来看,形式是一般项的普遍品质,具有"广度",而内容是特殊项,具有"深度".意义是人的意识与对象世界的关联,形式可以相对于内容有独立的意义.现代形式论者一直在努力寻找内容中的"广度"因素,从而发现"形式的意义".但是,人类文化的进步更受各种"意义的形式"的推动,传播学的基础概念"媒介即信息"本身就是意义形式化的结果.通过意义的渠道,内容与形式发生转化.如此获得的形式化,从新的高度推进意义运转,往往造成文化的革命性变化.

    "第三滞留":技术图像时代的摄影本体论阐释

    周午鹏
    2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摄影发展至今近两百年,但哲学与艺术仍未能就"什么是摄影"这一摄影本体论问题达成基本共识.传统摄影理论求助于皮尔斯的"指示符"、巴特的"刺点"与本雅明的"灵晕"等术语,因过于强调摄影的图像性而忽视了摄影的技术发生.在现象学看来,回答摄影本体论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第一,摄影的技术物性,即"第三滞留",其作为摄影经验的时间性决定了摄影的图像性;第二,"摄影"首先是动词,而后才是名词.一旦将摄影与身体、技术的关系纳入摄影本体论的视域中,摄影在自然与文化之间的二者择一就被还原为在身体与技术之间的二者择一,分别给予观者摄影艺术与摄影科学:前者视摄影为一种技术化的身体实践,后者视摄影为一种具身化的技术实践,它们以相互阐释的方式确立了摄影在生活世界中的位置.

    物体恒常性与现代艺术史的视觉心理机制——以艾伦茨威格为中心

    黄敏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种版本的现代艺术史叙事的核心结构几乎都以印象主义为转折点,在"写实"与"抽象"两种对立的视觉模式之间寻求或内或外的解释.安东·艾伦茨威格结合精神分析与知觉心理学对物体恒常性的考察,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重新建立一种连续性叙事,力图证明两者在发展逻辑上皆是与现实的逐渐分离.通过对抽象心理的"本我"与"自我"的进一步划定,他发展了贡布里希、沃林格等人在抽象问题上的见解,修正了抽象与再现的二元思维.对于晚近复合范式的艺术史叙事来说,这种看似单一的艺术视觉恰恰为容纳社会文化观察提供了一个非媒介化的内部解释框架,是一种重要的范式补充.

    桐城派内外的方东树——从其与姚鼐"未正师生之称"谈起

    余祖坤
    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东树一般被视为姚鼐弟子和桐城派在嘉庆、道光间的重要代表之一,但他本人却公开申明自己虽曾从学于姚鼐,但并未正式确定师生名分.这折射出他与桐城派复杂的离合关系.细勘方东树的古文理论与创作,会发现他对桐城派文道论、文用论乃至被视为"桐城派古文艺术论的起点和基石"的"义法说"都既有接受、因袭,也有突破、逸出.这表明桐城派传衍过程中存在建构和解构两股看似相反、实则相济的推动力量,启示我们研究文学流派,不仅要重视其总体面貌和共性特征,同时也要关注流派内成员的复杂构成及其同中之异.

    从个人事件到社团事件:南社《红薇感旧记》征题

    邱睿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薇感旧记》系南社社员傅専所作,记录了其在反对袁世凯的革命逃亡经历中与妓女黄玉娇的一段情缘.傅専为报恩,以征题传名的方式将这一事件推向公众,引发南社中人广泛而持久地题咏,作品最终汇编为《<红薇感旧记>题咏集》.然题咏集作为一种静态的合集,展示的是南社文学的最终样态,深入考察征题过程会发现,南社文学此唱彼和的"群"的风貌,植根于一种强大的社团日常组织机制.南社有着较为成熟的"传播—回应"机制,让个人事件能够获得社友的广泛关注并引发群体性的文学回应.南社里的"中间人"能协助社友在双向乃至多向的交互中,实现个人需求与社团资源的互惠.南社也有意识地利用事件,在一个个社团事件情境中动态化地建构社团精神.

    "情感转向"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体重构

    邓瑗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情感转向",既是一场全球性的反思现代性基本范式的事件,也是中国语境下重建文明新主体的一种努力.从"情感史"到"情感结构",再到"抒情传统"乃至"欲望""情动",中国的"情感转向"逐渐完成了从置换历史叙事动力,到以中国为中心重述历史的进程.其意义在于,基于本土经验建构了一种柔性、灵动的情感主体,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启蒙时代以来以利益和契约为基本构架的世界秩序及人性想象,同时超越了后现代主义以来人的碎片化与"主体的退隐".但要抵达这一理想境界,目前"情感转向"尚面临多重问题.重启"情本体",从主体重构到本体重构,或许是这一思潮持续深入的关键所在.

    转动历史之眼:布朗肖与电影的记述

    尉光吉
    8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朗肖用记述来命名叙事的本源.这样的本源在布朗肖对塞壬神话的阐释中表现为一个非叙事的漩涡,而德里达将之进一步明确为一种双重内陷的结构.类似的叙事结构也在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实验中出现,安东尼奥尼和克里斯·马克的影片分别为之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的例证.戈达尔通过一种诗学的传统,把记述的结构引入他对电影的历史意识,并在《电影史》中用蒙太奇建构了一种对不可见之历史的记述.最终,在记述与影像的共同转动中,《电影史》完成了对电影之本源的回视.

    概念误译、关键词命名与本土化重构——早期"声画对位"观念在中国的理论旅行

    田亦洲
    10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声电影诞生之初,"声画对位"作为世界范围内探索电影艺术发展方向的重要观念被引入中国,并在中国本土电影知识体系的初建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典型的"理论旅行"伴随着概念误译、内涵演变、关键词命名以及创造性重构等一系列复杂历史进程,其知识话语亦因多种版本的转译、原初观念的迭代、文化中介的作用和本土语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衍生新义.通过考察早期"声画对位"观念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整合过程,不仅可以指认翻译在中国有声电影的初期实践和早期知识话语的本土建构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显影出一种存在于本土与外来之间的理论生成模式,而且印证了"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并凭借概念成为历史"的史学观点,进而为再写中国电影理论史提供一种经由语言学通向认识论的研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