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

方宁

月刊

0257-5876

cnwyyj@sina.com

010-64934162 64935587 64974775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文艺研究/Journal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文艺理论刊物。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介绍各种学派,涉及思维科学、文艺学、文艺规律、艺术学、美学、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稿约

    3页

    习近平文艺观中的美学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美学的发展之路

    丁国旗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研究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的美学问题,对认识中华美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华美学有其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性,这种具有"民族性"特征的美学可称为"中国式美学".这意味着,我们既要在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中摒弃那种"以西释中"、以西方审美剪裁中国实际以及"去中国化"的审美倾向,又要重视中西美学的交流互鉴."中国式美学"的本质内涵表现为"文质兼美"和"德艺双馨"的浑然交融,其最终实现则要通过文艺创作和文化实践完成.积极主动地推进中华美学及其精神重焕异彩,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从普遍意志到精神情感:18世纪西方思想境域中的情动理论

    卢春红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近代思想中的情动理论,霍布斯将其与主体的欲求能力相关联,这对此后该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18世纪的思想境域后,情动理论在对意志的普遍性探索中经历了从合法则性到合道德性的转向,并通过意志之主观原则指向先天意义上的"情动"概念.当这一概念的内涵以"敬重"的方式呈现时,内含的理性视角使其在指向动机的现实诉求中消弭了自身的感性本色.由此,康德解说"兴趣"概念的思路转化显示出关键意义.通过剥离兴趣与其对象的关联,理智的兴趣得以彰显其在自由层面的积极意义,即在与诸对象的关联中推进诸能力的自由协调.正是经由这一思路转化,审美判断中的情动不仅凭借"精神情感"呈现出自身的感性本色,而且以"威力"的方式彰显了无形式背后的情动意涵.

    "魔神"的三重语境——试论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王凡柯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雅明与贡多尔夫在有关歌德"魔神"概念的解读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贡多尔夫对《俄耳甫斯源言》中的"代蒙"进行了去系统化解读,并与《诗与真》中的"魔神"概念混同,由此打造出歌德生活、本质与作品之间的虚构性统一.与贡多尔夫不同,本雅明既不想把"代蒙"与"魔神"混为一谈,也不想把歌德的生活与作品混为一谈.在分析《俄耳甫斯源言》中代蒙的神话语义学谱系、《巨大的惊异》中象征偶然的"梯刻"以及《诗与真》中歌德有关魔神作为意念直观的总结之后,本雅明与贡多尔夫在上述问题中不同的解读路径得到呈现.

    从"激情"到交流:论巴塔耶的文学观

    苏林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同时被布朗肖和南希援引并讨论的思想家,巴塔耶在"文学共同体"问题链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20世纪30年代,巴塔耶便在其异质学思考中以激情抵抗功用理性与理性主体封闭的自我生产.激情以其明确的受难维度,显示出强烈的离弃封闭自我的欲望,对交流之意义的强调则从此导出.而文学在成为激情的载体时亦是交流的通道,它先是被肯定为交流之中的双向解封,又进一步成为交流和"至尊"相互肯定的场域.在对文学的审思中,巴塔耶将主体性批判导向了对于交流的存在论意义的认可,一种不守持于自我而是向着他异者敞开的存在姿态亦随之得到肯定.

    上博简《孔子诗论》"邦风"抒怨论

    徐正英
    5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博简《孔子诗论》论"邦风"内容性质的简文当隶定为"与贱民而怨之"六字."四重对读""十三风"文本可发现,各国"贱民"抒写女子爱情婚姻之怨、对统治者腐朽生活之怨、遭受剥削之怨、兵役之怨、流落无依之怨五类作品,确实构成风诗主体,与孔子的"贱民"抒怨归纳深度契合.由此进而可以考知:历代成说对"十三风"作者身份的认定多不可靠,对部分作品情感指向的定性与文本本义正好相反;"邦风"解评实践是孔子首创"诗可以怨"诗歌功能理论的主要依据,其对"诗歌抒情说"的初创也主要源于对"邦风"抒情特征的体认.

    论《大武》的创制、结构及功用

    赵玉敏
    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武》是牧野之战取胜后周武王命周公创制的乐舞,记录了周人克商立国的伟大历程.其创制,既基于"王者功成作乐"的传统,也是为了稳定政权而进行的礼乐文化建设.《大武》是融诗、乐、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边创作边应用、层累完善的过程,《武》乐、《武》诗与舞蹈《武宿夜》的结合,是其初始形态.《大武》分为"备戒""象成"和"乱"三个部分,用诗包括《武》《赉》《桓》《时迈》等.它以舞叙事,再现了文王受命、武王伐纣、分封诸侯、周公平乱、归政成王等重大事件;同时以歌发德,表达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公、安民、和众、丰财等政教理念.《大武》被用于周王室的祭祖礼典与贵族子弟的学校教育,是"作新民"的重要教材,具有培育"偃武修文"的文化认同、"家国一体"的情感认同、"礼乐治国"的政治认同等功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读者维度的建构

    赵普光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者维度的引入是实现文学史革新的重要路径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新文学是通过"普通读者"的力量撬动旧文学并最终确立自身合法性的.但曾经作为批判的武器被"请进"文学史的读者,又被后来的文学史书写遗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读者维度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学史研究视野的局限和文学史判断的失准.即使在接受美学启发下产生的接受史研究,因其囿于固有经典本位的文学史叙述结构以及无法突破的接受终端的技术性难题,仍难以将读者维度有效地引入文学史,未能对传统的文学史书写方式构成挑战.以读者为方法和视野,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读者维度,真正激发出读者因素的学术能量,或能实现对既有文学史观念与叙述体系的整体反思和有效拓进.

    中国岁时乐舞文化在日本的接受与改装

    吴真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乐舞是岁时文化的鲜明载体,日本雅乐继承了中国燕乐的"顺时令"特质,呼应天时物候的岁月轮回,形成了乐调与季节的对应规则.一些更具象征性的中国乐舞被挑选出来,作为特定节日的"定曲",唐乐《赤白桃李花》被用作上巳节定曲,《秋风乐》《感秋乐》《苏合香》则为七夕定曲,日本乐人又将唐乐《打球乐》《泛龙舟》与端午节进行了"在地化"的重新耦合.日本古代乐书重视乐舞背后的"大国法",详细记录相关的节日习俗、节物风情,通过寻绎乐舞与岁时节日的内在规律,可以还原这些中土佚曲的中国礼俗语境.日本接纳中国的岁时文化,是一种立体式的接纳,既包含了历法、节气、节日等时间节点和岁时知识,也包括祭祀仪式、音乐舞蹈、文学叙事、饮食节物、竞技游戏等文化风俗.

    改"冤屈"为"怨恨":《窦娥冤》初译本考异

    斯维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1838年,《窦娥冤》由启蒙思潮下重视女性平民主人公的法国汉学家巴赞首次翻译.比勘译本与所据臧本发现,他总体上强调"极致审慎忠实",唯对窦娥唱词改持"翻译不是屈从"的理念.巴赞把窦娥的"冤",译为由休谟列入悲剧情绪的"怨恨",对应汉语同音字"怨".不过,译本里主人公的"正义怨恨",已迥异于休谟意义上属于观众且与社会整体"正义"对立的"怨恨",法学出身的巴赞使用的是另一位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斯密《道德情操论》《法理学讲义》改造后的概念.通过作为批评的翻译,巴赞把窦娥重塑为有别于古典标准的现代悲剧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