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胡文仲

双月刊

1002-5529

wgwx@bfsu.edu.cn

010-88819929/9930/9931/9867

100089

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

外国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以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广泛关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提供深入钻研和新的探索,同时坚持文学特色,追求开阔的视野、准确简洁、自然清新的文风,致力于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暴风雨》中米兰达的意向性感受

    冯伟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暴风雨》中,米兰达对陌生人的理解总是错误百出,但其朝向他者的"打开",却代表着人类面对价值世界的意向性感受.米兰达与腓迪南的结合,象征性地结束了上一代人的仇恨对抗,重新奠定了米兰与那不勒斯两国邦交的政治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爱人之间"我爱你"的宣言,也是从"事件"过渡到一个通向"二"的"真理"构建.抛开人类个体能够独善其身的幻觉,回归自我与他者不断相遇的主体间性或跨主体性,也许能够提供一条走出身份政治之伦理困境的出路.

    《暴风雨》意向性感受价值

    文学经典的创作者视角研究——从《哈姆雷特》中的"葛楚德问题"谈起

    牟学苑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后葛楚德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个配角,但也是个关键人物.关于她的诸多谜题,即"葛楚德问题",一直存在许多争议.如果只从文本谈文本,这些问题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如果回归创作者视角重新考察作品,我们会发现,有的问题是因为莎士比亚在创作时各种材料来源的杂糅造成的,有的是因为迎合或顾忌观众的反应造成的,而有的则属于作家刻意保持的"战略模糊".从创作者视角考察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创作的原意,对于其他文学经典的研究也有启示作用.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葛楚德创作者视角

    鲁滨孙的中国漂流与笛福的重商主义

    陈西军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在中英瓷器贸易中流失了大量的白银,违背了笛福的重商主义原则,使他对中国瓷器产生了抵触情绪.中国瓷器生产代表着与重商主义相对立的土地经济思想;土地经济在现实上阻碍了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在思想上威胁了英国的重商主义.时值代表土地经济的托利党与代表重商主义的辉格党在经济路线上争论不休,为了捍卫光荣革命开始确立的重商主义,笛福通过鲁滨孙的中国漂流揭示了土地经济带给中国的科技落后、经济贫困、生活愚昧以及政治上的农业父权主义等问题,借此抨击托利党的土地经济政策.因此,鲁滨孙对中国的批评是笛福捍卫重商主义的一部分.

    重商主义土地经济中国《鲁滨孙漂流记》笛福

    王尔德式反抗:《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中的个人主义、艺术与爱尔兰

    陈智颖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期社会主义思潮风靡英国,受此影响的王尔德发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指出社会主义是通向个人主义的途径,并赋予艺术个人主义式的反权威内核,从而使其艺术化的批判矛头直指作为英国社会权威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该文发表后不久,王尔德意识到格兰特·艾伦所论的装饰艺术复兴中与英格兰文化霸权形成抗衡之势的凯尔特精神正是自己已然论及却有待言明的关键.就此而言,王尔德探索的艺术化反抗新模式既广泛适用于下层阶级对资产阶级权威的反抗,又可特别运用于处于劣势的爱尔兰民众对英格兰霸权的反抗,而这一王尔德式反抗也揭示出同时期流行于英国的装饰艺术、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共享的紧密而隐秘的爱尔兰联结.

    王尔德个人主义装饰艺术凯尔特精神爱尔兰自治运动

    约翰逊《家母正常》中去机构化养老的叙事实验

    苏忱
    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翰逊1971年发表的小说《家母正常》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去机构化"运动背景下的一部叙事实验作品,旨在真实再现衰老历程和机构化养老弊端.作家独创的模仿性文体将句法、排版和标点符号作为文本中介,由此展现衰老的内在变化,并通过模仿性的文体形式建构读者与书中老人之间的共情联系,以艺术的滑稽戏仿呼应了同时期汤森和戈夫曼等学者对英国福利机构的批评.小说的叙事实验解构了 20世纪60年代英国养老机构所宣扬的"家庭性"假象,暴露了英国养老机构对老人的身体和话语的规训,深刻揭示了英国养老机构在老年歧视形成中的作用,并展现了创新的文学叙事是抵抗老年歧视的有效途径.

    《家母正常》叙事实验机构化养老去机构化运动老年歧视

    空间、记忆、身份——《我辈孤雏》中的生存困境

    李春风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辈孤雏》中的空间、记忆和身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空间不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充满动态的变化.不断置换的多重空间承载着主人公的多重记忆,而对过去的追忆也必然会折射出该人物的生存空间.《我辈孤雏》围绕空间置换、空间迁移以及空间建构,从空间、记忆、身份三个紧密交织的维度对班克斯生活的真实图景进行描述,展示了空间叙事与记忆的本质联系,折射出班克斯对身份的焦虑和追寻,进而揭示后殖民语境下"孤雏"群体漂泊不定、无根性和边缘性生存状态的主题.

    空间记忆身份《我辈孤雏》

    主体理论的各种话语模式及其社会根源

    周小仪
    7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性是20世纪末中国学界的热门话题.但20世纪50年代以降,人文主体性在西方受到广泛质疑,福柯、阿尔都塞和早期拉康等发展出结构主义空白主体说;之后克里斯蒂娃、德勒兹等后结构主义者重建了生命主体.这是一种能动主体性,具有内在强度和张力.巴迪欧、齐泽克和奈格里等人则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方面推进了能动主体性的发展,他们阐述了圣保罗和列宁的行动哲学,并解释了主体化过程的内在机制.本文对各种主体性话语模式的逻辑发展进行探讨,并发掘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本文强调行动主体的阶级层面,把实践主体看作应对全球化地缘政治冲突和东西方文化矛盾的途径.

    主体性四种话语行动实践阶级

    效果、意义与生命——论德勒兹《意义的逻辑》中的事件理论

    闫浩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件"是德勒兹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意义的逻辑》中,德勒兹曾借助斯多亚主义的物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系统论述事件概念.首先,事件绝不是事实或事故,而是无形的效果和尚未现实化的事态;其次,事件是动词,是充满悖论的意义;最后,德勒兹认为要将生命把握为事件,人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物理实体,而是一系列变化与行动.更重要的是,事件不仅是一个理论对象,还是一种思想范式.在阿特里奇、罗纳、伊格尔顿等人的文学原理构建和文学批评操演中,事件理论不断与其他理论话语遭遇,已然成为一股极具启发性的文学批评思潮.

    德勒兹斯多亚主义事件效果意义生命

    本能

    郭峰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能"是区分或关联人与动物的基本概念,看似不言自明,其实很难把握.它经历了漫长的概念演进过程,曾在自然/本性、刺激/灵感、自然本能、驱力、行为等诸多概念之间辗转,也曾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驻足.在当下有关生命和动物问题的讨论中,本能概念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再度凸显,可谓其在人性与动物性之辨中起落沉浮的写照.本能的本质还悬而未决,概念演进之旅也远未告终.漫游在上述各概念之间,我们会发现,围绕本能的讨论形成了一个"西方哲学的人类学机器"贯穿始终的引力场,本能就是这一人类学机器孕育出的"临界概念".

    本能进化达尔文自然本性刺激驱力行为生命

    媒介考古学

    车致新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基特勒在20世纪80年代的开创性研究以降,媒介考古学作为一种游牧主义的跨学科思潮已经遍及欧美人文学界,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人文研究在数字时代的媒介技术转向.在福柯的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的影响下,媒介考古学是一种通过挖掘物质性的历史谱系来开启另类未来的知识战略,其基本特点是反线性的时间观与反阐释学的批评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媒介考古学逐渐走上了去历史化与去政治化的道路,其自身的日益流行也症候性地凸显了西方人文学界在数字媒介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媒介考古学数字媒介物质性基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