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胡文仲

双月刊

1002-5529

wgwx@bfsu.edu.cn

010-88819929/9930/9931/9867

100089

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

外国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以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广泛关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提供深入钻研和新的探索,同时坚持文学特色,追求开阔的视野、准确简洁、自然清新的文风,致力于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爱欲、自然与死亡:《两个高贵的亲戚》的叙事主题与结构分析

    张沛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在《两个高贵的亲戚》中展示了爱欲主题的位移.通过八对爱侣共十五组关系结构,莎士比亚让观众看到爱欲模式在诺斯罗普·弗莱所主张的、海登·怀特所修订的"四季"循环下的自然变形:春天—传奇式的迷恋想象、夏天—喜剧式的完美婚姻、秋天—悲剧式的死亡暴力、冬天—反讽式的自然状态.换言之,作为人类生活的神话原型的爱欲,形成了剧中情节的叙事与构成方式.而在这部剧的最后,反讽作为存在本身的出位之思,既成为整个爱欲神话的情节结构的动力原则,也通过爱欲的自然状态讲述了爱欲自身最核心的真相.

    莎士比亚爱欲自然死亡《两个高贵的亲戚》

    太平洋上的"伊甸园":《夏威夷生活》中的农业乌托邦与权力政治

    段波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斯托达德的《夏威夷生活》是一部将夏威夷群岛的田园景观纳入美利坚帝国在太平洋的地缘政治版图考量的帝国叙事文本.作者在描绘太平洋景观时,先是把太平洋"荒野"同北美大陆上"无人耕作"的"新大陆"相联系,然后通过"发现"和"见证"修辞聚焦西方地理"发现"的巅峰时刻,最后通过"凝视"实现对自然景观象征意义上的帝国权力控制和占有;他还试图绘制一幅看似"全如伊甸园"般和谐美好的田园景观图,一方面借此寄托美国的田园牧歌理想以延续边疆开拓神话,另一方面试图掩盖这一虚假的乌托邦幻象背后存在的残酷而真实的专制、剥削和压迫的种植园现实和社会关系.

    《夏威夷生活》荒野凝视绘图乌托邦帝国

    言说不可言说:《最后一案》对侦探小说的改写及其审美效果

    翟乃海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迈克尔·夏邦的中篇小说《最后一案》表面上模仿了福尔摩斯系列探案故事,暗中却通过复杂的改写和重构,把调查对象从谋杀个案引向集体屠杀,把调查过程从展示理性的胜利导向揭露帝国主义暴行,把结尾从肯定侦探的权威改为发出他者的声音,把"最后一案"的语义转换为"最终解决方案"以及对大屠杀灾难的最终解释,从而述说了难以言说的犹太大屠杀灾难.《最后一案》通过颠覆处于中心的经典故事,凸显在边缘和缝隙中的他者话语,使读者的阅读体验从轻松愉悦转变为对理性、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大屠杀关系的深度思考,但是小说对大屠杀的讲述又是节制的,作者的含蓄和沉默也使人感受到改写型叙事的情感张力.

    《最后一案》最终解决方案改写大屠杀书写夏邦

    从小调调式到单子世界:贝克特剧场美学的表现主义倾向

    胡怡君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贝克特1936年10月至1937年3月的德国之行视作其剧场美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并指出德国表现主义画派对贝克特1950年以降的剧场创作有深远影响.贝克特通过对桥社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是木刻画的解读和接受确立了简约克制的"小调调式"创作风格;他的中晚期剧作变得高度内在化和抽象化,越来越走向青骑士派艺术家康定斯基所描绘的内在精神世界;最终,在达到抽象与具象的美学平衡后,贝克特的剧场呈现为他在汉堡分离派表现主义画家鲍尔默的作品中曾感受到的单子世界.

    贝克特分离主义小调调式内在鸣响单子

    文类与政治的双重寓言:《鬼新郎》中的跨大西洋想象

    金烁锋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鬼新郎》是《见闻札记》中唯一以欧洲大陆为故事背景的短篇小说.作者华盛顿·欧文以戏谑反讽的方式改写了其故事原型《丽诺尔》,旨在生成新型文类话语,以此挑战英国哥特文学传统.与此同时,这一文类竞争联动着小说中另一地缘政治文本的发生路径,指涉彼时复杂的跨大西洋社会历史语境,进而为读者勾勒出"英、欧、美、加"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关系隐喻图景.就此而言,《鬼新郎》堪称文类与政治的双重寓言,投射出后独立革命时代美国作家试图重新想象大西洋两岸文化与政治权力格局的创作诉求.

    华盛顿·欧文《鬼新郎》跨大西洋寓言文类地缘政治

    新现代主义小说《布里斯班》

    刘淼文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里斯班》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新现代主义小说,也是沃多拉兹金世界观及俄罗斯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的独特呈现.作者使用普遍化原则构建了一部别具一格的音乐家传记.其一,音乐主题选择体现了其普遍化创作原则与白银时代音乐精神,且作者在文本形式结构上使用了新复调叙事手法.其二,《布里斯班》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历史观以及建立在普遍化原则基础上的历史叙事.其三,小说在时间观念上展现了永恒世界对瞬时世界的挤压:童年被纳入永恒世界中,未来维度则被从瞬时世界中剔除,凸显了作者的反乌托邦世界观.

    沃多拉兹金《布里斯班》音乐历史观时间观

    地域、种族、优生学:论安德森与福克纳的文学创作异见

    张玉婷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比分析安德森与福克纳的作品细节,回顾后者对前者的戏谑评价,可发现两位作家在作品中传达的地域观、种族观、血统观有明显差异,先后分别构成对优生学种族本质主义主张的容纳和批驳.对二者创作异见的彰显并非否认其风格的共性和关联,而旨在揭示他们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主义的不同立场,进而深度剖析两代美国作家写作视阈的动态传承和演进,更以此管窥20世纪初美国文学界与种族科学话语的跨界互动.

    安德森福克纳地域种族优生学

    "剩余"模型:从马克思主义到精神分析学

    赵淳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解开了剥削的秘密."剩余"提供了一个认知视角和阐释路径,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论述了剩余压抑,齐泽克提出了剩余服从,赖希建立了性经济社会学,而拉康阐发了作为欲望动因的剩余快感.在拉康看来,快感是链接象征界中的剩余价值与实在界中的剩余快感的桥梁.从工人那里,资本家剥削的不仅是体现为剩余价值的财富,还掠夺了快感和知识.借助这些知识,一个让剥削和压迫合理化、合法化的象征网络被建构起来.如果认同这个象征秩序,工人能得到的就只有构建在痛苦之上的剩余快感.通过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戳穿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而拉康的剩余快感理论则揭露了建构资本主义象征体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底层逻辑.

    剩余价值剩余快感快感拉康

    认知文学研究

    于雷
    9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文学研究作为前沿性的文学批评流派旨在将认知科学理论运用于解释文学心智,它在诗学功能、阅读行为、文学情感与虚构理论等诸多方面提出创新性见解,产生了空前的学术影响,目前已形成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接受美学、认知文化研究和认知历史主义等跨学科研究分支.鉴于它们在具体学术实践上或各自为政或相互交叉甚至部分重叠而远未形成统一的学术体系,本文拟重返认知文学研究赖以发生的三大理论原点——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以它们为分类依据,通过例释三大相应模式下的典型学术观念,洞悉当下国际认知文学研究的基本图景.

    认知文学研究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

    文学绘图

    姚晓玲
    10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十年间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新出现了一种"绘图转向"的势头,注重地图在文学领域内的应用.本文将地图视为认知隐喻,聚焦文学书写、空间想象及抽象的地图绘制之间的多维关系,探讨文学绘图的起源、范畴、演变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阐释其在文学分析中的具体实践路径,并勾勒该概念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生成新的批评潜力的整体图景.研究认为,文学绘图是一种概念工具,以文学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想象投射并绘制不同的隐喻空间,旨在揭示主体与世界不断变化的动态关系.文学绘图过程中预设的诗学结构邀约不同时空中的读者共同参与地图的重绘工程,实现文学批评介入和批判文化实践的目的.整体而言,文学绘图研究能进一步促进文学与城市研究、人类学研究、数字人文研究、地理学研究等批评话语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一种有效探讨自我与世界、地方与全球、人文与科学关系的跨学科阐释视角.

    绘图转向文学绘图空间性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