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评论

陈众议

季刊

1001-6368

wenping@cass.org.cn

010-85195583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评论/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以研究外国文学理论、开展外国文学批语和评论、扩展国内文学界的视野为宗旨,发表我国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反映外国文学理论、思潮和创作中的新动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黑人的觉醒与文艺制度的设计——初创时期的《扒车人》(1978-1981)研究

    蒋晖
    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成为非洲文学经典的著作相比,非洲文学杂志更能够反映本土作家创作的现实、作品在本土读者中被接受的情况以及文学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紧密关系。本文尝试讨论在西方的文学现代性和非洲文学的后殖民性这两种历史条件下,西方和非洲的文学、文化期刊的差异,并以南非文学杂志《扒车人》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史、社会史和文本细读三个角度阐明这本杂志的文化历史意义。

    《扒车人》杂志黑人觉醒运动非洲文学

    《同情者》中的冷战史观与跨太平洋的战争书写

    张磊
    3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南裔美国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以主人公的跨太平洋命运轨迹为主线,将越战置于冷战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其中蕴含的跨太平洋战争书写将越战和越战记忆重构为美帝国扩张图景与全球文化霸权的组成部分。这部族裔小说将战争与帝国而非移民融合视为美国族裔形成的根源。通过拆解承载着越战记忆的好莱坞电影工业,阮清越批判性地反思了少数族裔同美国文化工业及其全球霸权的暧昧关系,揭示了支撑美国对外战争与文化霸权的物质基础。

    越战冷战阮清越跨太平洋战争记忆《同情者》

    "国王与国家":《亨利六世》中篇中的君主政制衰落及都铎国家理想

    戴智恒
    5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亨利六世》中篇在与该剧上篇及下篇共同建构政治崩坏模式的同时,还描述了君主政制下护国公机制、议会体制和社会秩序的连环式衰落,并由此对十六世纪都铎政治思考带来了三重启示:结合绝对主义和理性法治于君主一身的贤能贵族国家观难以实现;取代绝对君主制的议会贵族国家观可能引发僭政,但贵族与平民的联合却可以是很好的制衡因素;强调爱国心和共同福祉的自由平民国家观与君主事业的结合是更好的解决叛乱的方案。这些思考不仅促使该剧与周边历史剧展开对话,也在后世霍布斯的国家理论中得到了回应。

    《亨利六世》中篇君主政制国家话语历史剧

    区域、翻译与边界的再造:酒井直树对美国战后区域研究的批判和反思

    陈湘静
    7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目前兴起的区域国别学主要借鉴了美国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的区域研究,而较少关注其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变化。日裔美籍学者酒井直树对区域研究的批判性思考,即代表了北美从区域研究向文化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一种重要立场。本文聚焦酒井对欧洲人文学与人类学二分法的批判、对翻译和现代性的重新阐释,勾勒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时代中的一种新型区域研究。中国的区域研究者可借鉴酒井等学者的思路,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提出自己的原创性理论,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并通过跨国的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到对普遍性话语的创制中。

    酒井直树区域研究现代性翻译殖民主义

    时间与责任:作为虚构家族自传的《利奥波德城》

    朱雪峰
    9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大屠杀受害者的后代,英国犹太裔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在最新剧作《利奥波德城》里首次深入反思了大屠杀与艺术的伦理关系问题。此剧以虚构家族自传的形式,在科学、哲学、艺术这三个相互交织的维度上探讨与大屠杀相关的时间与责任主题。剧作家追问大屠杀与现代文明的因果关联,以家族群像表达对失忆的自责,并通过艺术自省探索大屠杀之后艺术承担社会责任的可能性。虚构家族自传《利奥波德城》创造了一种超越自我的剧场时间动力系统,以列维纳斯伦理现象学意义上的剧场存在事件,激发观众对大屠杀历史的隔代见证和对未来的伦理思考。

    汤姆·斯托帕德《利奥波德城》大屠杀时间责任

    唯美的迷思:田汉与威廉·莫里斯"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东渡考论

    陈思
    11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威廉·莫里斯的"艺术的社会主义"思想经过从英国到东亚的理论旅行,对二十世纪早期的社会主义运动影响深远。田汉借鉴日本学者堺利彦与本间久雄的译介工作,对莫里斯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他所译述的《穆理斯之艺术的社会主义》一书与其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上海》存在互文关系,体现了对劳动者问题的持续思考。莫里斯的在场使得田汉的"唯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唯美主义,而是引入了劳动者问题视野。本文在社会主义运动史视域中考察田汉对莫里斯的译述,一方面以莫里斯为参照来重绘田汉文学观的内在肌理,另一方面经由田汉的视点重新考察莫里斯形象的跨文化流动与建构,重现莫里斯思想"东渡"的历史图景。

    田汉威廉·莫里斯社会主义运动唯美劳动者问题

    重审萨义德的批评观:主体性的承诺与"批判人文主义"

    李盛
    13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性"概念是萨义德开展批评的重要线索,它有两个面向:流动的政治主体性与坚实的美学主体性。因不满于笛卡尔的认知主体,萨义德在政治领域批判客体化他者的行为;而在美学领域,他则守护鉴赏自由,拯救那个能被感动的主体,即本雅明所谓的自失于艺术、神情涣散的"自我"。不论哪个面向,萨义德的批评都属于"有人的批评",以"人"为初衷和旨归,在他的批评视野中,"人"不再是静态划分的标准,而是转而成为一个"辩证的现象",一种持续的生成和内在于"自我"的无限迁移。最终,萨义德的主体性论述落脚于其"批判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将人文主义与批评相链接,他一面抵抗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人文主义,一面肯定"主体的自由",希望凭借知识分子的独立主体性努力拯救受压迫的人。

    萨义德主体性自我"乐中之乐"人文主义

    成为"经典"之前:对《武士道》三个日译本的考察

    孙洛丹
    15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在诞生一百多年后依然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由于作者的日本人身份,英文和日文版《武士道》往往被混为一谈,或者说《武士道》的日译被视作一个"透明"乃至"隐形"的翻译实践。但事实上,《武士道》的不同日译本先后出现于相异的时代语境和历史机缘中,并呈现出若干不同的取向和特征。本文拟以该书前三个日译本为研究对象,钩稽不同的译本如何激活并再生产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论,还原该书在日本本土的经典化之路,从而以新的视角考察以新渡户稻造为代表的武士道言说被整合进日本文化论的过程与机制。

    武士道日本新渡户稻造矢内原忠雄翻译

    《摩诃婆罗多》开篇叙事的框架结构及其仪式起源

    刘潋
    172-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开篇部分的框架叙事结构呈现为递归式同心对称结构,这是印度文学中框架叙事的初期结构形态,在同属雅利安人文化传统的阿维斯塔颂歌中也能够看见。印度吠陀祭祀文化的发展催生了以同心对称结构为基础的框架故事。应仪式之需,框架结构成为重要的仪式阐释技巧,之后又随吠陀祭祀文化的式微逐渐衍变为纯粹的文学技巧。《摩诃婆罗多》标志着框架结构开始迈向成熟,是框架叙事转向纯粹文学技巧的重要转折点。

    《摩诃婆罗多》框架叙事同心对称结构仪式

    克尔凯郭尔与尼采的重复哲学:论重复与永恒复归

    孙倩雯
    196-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尔凯郭尔与尼采是现代思想的枢纽性人物。克尔凯郭尔限定了形而上学中"存在"概念的基本含义,并且将此概念重释为个体之人的具体"实存";尼采则打碎了"自我"作为实体的统一性,从而瓦解了形而上学关于自我、世界与上帝之阐释的统一性。两位哲人针对实存哲学中的重复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说,即重复与永恒复归,后被洛维特与德勒兹称为重复哲学。本文对克尔凯郭尔的重复与尼采的永恒复归进行比较与考察,指出两种学说存在共通之处:重复与永恒复归是基于个体、差异与多样性之生成的实存论重复,替代了以同一性为原则的形而上学之重复;重复与永恒复归皆为由情绪(畏与权力意志)推动的自我塑造与生成计划。在此视野下,本文认为,重复哲学会面临一些伦理疑难,但亦有未来生长的可能性。

    重复永恒复归实存克尔凯郭尔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