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语
外国语

束定芳

双月刊

1004-5139

wyxy@chinajournal.net.cn; jfl@shisu.edu.cn

021-65420358

200083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

外国语/Journal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外国语》创刊于1978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它是以英语为主的多语种外语类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语言学及具体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外国文学理论研究;语言、翻译、外国文学类书籍评介;国内外语言文学、外语教学学术会议简讯等方面的稿件。 20多年来,在国内外语界专家和学者的关心和积极扶持下,《外国语》已成为我国外语学术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之一。所刊载的大部分文章反映了国内外语界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外国语》作为语言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的专业性刊物,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北京图书馆认定为中文社科类核心刊物之一,是我国最早被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选作为世界语言类主要期刊、并摘录每期主要内容的语言研究类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认知事件框架和凸显构型的整合

    程倩雯程琪龙
    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内容和语言表达之间的论元变异体现机理及其认知过程,数十年来一直是语言学各理论努力解决又解决不好的理论表述难题.最被看好的原型理论模式和等级对应理论模式,仍然无法合理准确表述汉语的许多句子.理论界的另一个思辨议题是语言结构是否一定程度取决于语义.本文旨在论证,事件的概念内容以及和它整合的凸显构型,都将一定程度确定变式的选择.概念内容由认知事件框架作形式表述,凸显构型则由四个凸显等级构成.本文以放置事件的汉语语料为样本,验证整合模式的操作可行性.

    认知语义学认知事件框架连贯凸显构型论元变异体现

    数学算式对二语关系从句的跨认知域结构启动研究

    王保昌雷文容李荣宝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自定步速阅读范式,以数学算式为启动项,以英语关系从句为目标句法结构,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英语专业大学生数学算式加工对英语关系从句理解的跨认知域结构启动效应.实验结果显示高挂靠数学算式加工促进了被试对高挂靠英语关系从句的理解,低挂靠数学算式加工促进了被试对低挂靠英语关系从句的理解.结果表明二语理解中存在跨认知域结构启动效应,数学算式和二语关系从句可能共享抽象结构表征.

    结构启动数学算式英语关系从句结构表征

    准定中结构的句法分析

    熊仲儒
    24-3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了准定中结构是否与句中主动词发生句法关联的问题.文章认为准定中结构中的领有者与领有物是隐含谓词而非主动词的论元,该隐含谓词的语义由包括主动词在内的语境赋予.准定中结构的事件义由其中的名性范畴G决定.定语标记"的"像英语中的属格标记"'s"一样,是结构的前置核心.作为核心,它会阻止其补足语中的核心移出名词性短语,所以不采用动词核心移位推导准定中结构;作为前置核心,它也会阻止"的"的后附插入操作.补语作为动词的补足语,也要求准定中结构必须作为名词短语参与计算.准定中结构与重动句的相关性在于达成范畴会选择"S的O"与"SVO"充当役事.

    准定语重动句重新分析隐含谓词准定中结构

    单语素词汇致使式的句法生成研究

    杨彤程工
    33-4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在分布式形态学的框架下讨论现代汉语的单语素词汇致使式.基于不同的句法语义表现,我们区分了两类词汇致使式,分别以"√开"和"√毁"为代表.在句法上,前者不允许致事主语被动化和回指,后者允许;在语义上,前者存在动词的歧义现象,后者不存在;在跨语言上,前者的句法表现与英语词汇致使式不同,后者与之相似.本文对上述现象提出如下解释:首先,"√开"类致使式的施事处于VoiceP但致事处于vP,而"√毁"类致使式施事与致事均处在VoiceP;其次,汉语词汇致使式复原义的显著性,与动词是否有歧义相关,而歧义一方面源于词根的不同句法实现方式,另一方面源于词根的语义变体.与此同时,该歧义也与使用频率的高低相关.最后,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和英语在(反)致使式上不同的句法现象,来源于轻动词f是否具有[D]特征,该特征所允准的句法环境限制了语义变体的实现.

    词汇致使式单语素语态复原义语义变体

    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言语表征的发展研究

    李家春
    4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习得与认知发展一直是语言学中多个分支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学界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语言习得是受到语言普遍性原则还是语言特殊性原则影响.目前国内学界关于该问题的探讨多集中在运动事件上,且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聚焦于状态变化事件,从认知语义角度探讨了中国汉语母语者致使性状态变化事件言语表征的习得发展.研究采用了 口语诱导实验的实证方法,针对四个儿童组和一个成年组共160名受试言语产出的语义和认知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汉语母语者在状态变化这个语义范畴的语言发展受到母语语言类型的主导性影响.词汇化模式方面,汉语母语者使用的结构类型和词语类型,均从语言发展早期就受到汉语语言类型特征的影响,动补结构使用较为频繁,方式动词数量显著.2)汉语母语者的语言发展同样受到认知发展的影响,其词汇化模式、因果链视窗开启、语义完整性等都呈现出随认知发展而渐趋成熟的特征.3)汉语母语者的语言发展同时受到外在语言输入的影响.基于受试群体的内部性别差异,本文提出"早期输入性差异假说".

    致使状态变化事件言语表征词汇化模式语言发展

    修辞隐喻的词汇触发——以汉语"飞翔"为例

    杨唐峰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喻不仅仅是语义的偏离,而且往往具有与本义不同的搭配型式,这是目前语料库隐喻研究的主流观点.但这些研究考察的几乎都是多义词的规约隐喻,很大程度忽略了修辞隐喻可能的不同.本文以汉语"飞翔"为例,以词汇触发理论、规范与活用理论为框架,研究修辞隐喻在搭配、语义关联、类联接和语用关联四方面与本义触发的异同.结果显示,修辞隐喻的触发与本义的触发并不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恰恰相反,修辞隐喻更多的是借用了本义的使用规范,从而达成在语义偏离和语言规范之间的平衡.修辞隐喻与本义触发的不同主要在次级语义层面,虽然本义的整体事件框架被映射到了修辞隐喻,但突显了不同的语义角色,这也导致了类联接方面的一些细微变化.

    修辞隐喻规约隐喻词汇触发理论规范与活用理论

    祈使句中"了"的句法层级

    李俊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考察祈使句中"了"的句法语义表现,勾勒"了"的句法层级图谱.以往研究将"了"分为动向补语"了."、完整体标记"了 1"和句末体貌词"了 2".本研究发现进入祈使句的句尾"了"不定义时间关系,可以省略、不能嵌套、不能与其他句末语气词共现、表示说话人的强调语气,是句末语气词(了 3),而非句末体貌词(了2)."了"构成了句末语气词(了3)、句末体貌词(了2)、完整体标记(了 1)和动相补语(了0)(SaP(le3)<LowC(le2)<(TP)<AspPouter(-le1)<(vP)<AspPinner(-le0))四层体层级图谱.完整体标记(了1)和句末体貌词(了2)因表达的时间关系与祈使句定义的时间关系冲突无法进入祈使句;动相补语(了0)与句末语气词(了 3)不定义时间关系,可进入祈使句;在了0-了1-了 2-了 3的体层级中,祈使句里有了 0-了 3共现,基于经济性原则,实施同音删略,语音上实现为一个"了".

    祈使句"了"的句法层级动相补语"了0"句末语气词"了3"

    跨学科创学之成败得失——66种跨学科的翻译学鸟瞰

    方梦之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人研究翻译理论和建构跨学科翻译学的热情高涨.跨学科的翻译学有自创的、引进的,也有引进后本土化的.本文以66种不同名目的跨学科翻译学的名称为关键词、主题词,查询知网数据;分析发现,其中只有几种渐趋成熟,具有应用性、可接受性或解释性,是成功的,如生态翻译学、翻译美学等.大多自创的跨学科翻译学接受度差,影响力弱,有的形同虚设.

    翻译研究跨学科研究翻译学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的叙事批评模式建构

    王树槐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为数不多的将经典叙事学运用于翻译批评的研究,多聚焦于叙事视角、话语呈现方式、讲述与展示、叙事时间、不可靠叙述、叙事距离6个元素,而且留有很多深入研究的空间.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满足译本全面的叙事翻译批评需求.本文又提出叙事空间、隐含作者、元叙事、易读性与可读性、叙事结构、叙事功能6个元素.通过运用跨学科移植法和"规定+描写辩证批评法",我们建立一个包括上述12个元素以及相应详细考察要点的翻译叙事批评模式.

    经典叙事学翻译批评模式建构

    当代中国形象的"他塑"与"回塑"——以中国当代女性小说英语世界译介为例

    鲍晓英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形象塑造的可运作性、投射性和互动性三个维度全面梳理英语世界对中国当代女性小说的译介,探索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他塑"当代中国形象的运作方法、该形象对英语世界的投射,以及中国如何通过该形象返现英语世界,反思自我,实现当代中国形象的"回塑".研究发现,英语世界通过翻译选材、图书馆藏、媒体评价等不同运作方法对中国当代国家形象进行"他塑",该形象投射出英语世界对中国固化的集体想象、读者的阅读喜好和图书市场的商业利益.本文提出未来中国可以从女性小说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和文学作品翻译选择等不同路径对当代中国形象进行"回塑".

    形象他塑和回塑运作投射中国当代女性小说文学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