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语言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陈维振林大津

季刊

1672-4720

fjwy@fjnu.edu.cn

0591-83465378

350007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

外国语言文学/Journal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走向国际是刊的宗旨,多年来本刊发表了大量全国各地作者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种的语言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的高水平论文,近年来也发表了部分欧美和我国香港地区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的学术研究论文,同时开始向国外学术界介绍我国学者的语言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成果,本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贡献受到广泛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里士多德"净化说"之过失

    丁尔苏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全面讨论悲剧之文类特征的理论著作,它也是古希腊文人就诗与哲学孰优孰劣激烈争辩的产物.针对柏拉图否定诗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以悲剧艺术为例,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诗歌的认知价值.然而,他所提出的"净化说"虽然揭示了艺术寓教于乐的一般特征,但终因忽略悲剧的具体内容而有失偏颇.真正的悲剧快感来自对种种苦难情景的认知及其解决方法的探索,而不是空泛的"恐惧"或"怜悯"之情的疏泄.此外,悲剧在观众心里所引发的情绪还有其他种类,如厌恶和愤怒,它们共存而又相互转化,展现悲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悲剧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净化说过失说

    语言学研究中论元结构的特异性与其构式形式的表层归纳性——以英汉语料为例论词汇语义与句法表征之间的映射关系

    马志刚洪霞
    11-2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习得观迥异的生成语言学和构式语言学从不同视角定义论元结构和语法机制.生成语言学认为,论元结构是核心动词的概念语义映射到句法结构的程序性操作,因此把儿童语言习得视为迅捷、统一的普遍性参数设置过程,同时把句子的产出和理解视为抽象范畴基于算式的组装过程.而构式语言学认为,论元结构属于形式-意义或功能的构式配对体,其无从预测的独立语义是构式间的区别性特征.基于对英汉语中相关语料的综述和简析,文章认为,语言学研究中论元结构的特异性和独立性都说明,自然语言内在的结构属性和参与语言习得过程的外在认知因素都可作为探究语言因何有如此的研究视角的原因,进而以内外结合的方式揭示出自然语言的本质性特征:语法机制以结构依存关系为基础,同时借助于语料的持续性输入抽象出以成分(constituency)为基本单位的语法表征.

    论元结构构式语法表征表层归纳

    语用视域下意象在中国外交话语中的表意研究

    吴杰文周凌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象在外交场域中是较为凸显且重要的信息载体,当前仍缺乏充分的语言学观照.文章以习近平外交演讲为范例,从语用视角出发,系统探究中国外交话语中意象的语用属性.结果表明,意象在中国外交语境中并非等同于文学作品中静态的"物象",主要由动态的"事象"进行表征,而"物象"可以视为"事象"的内容成分.意象是由话语创构的表"象"性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具身体验+关联"的方式识解,传递出丰富的语用效果,因而能被外交语境优选.意象表意有其自身局限性.中国外交话语中的意象创构需兼顾其宏观性与具体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维度.

    中国外交话语意象事象言语行为识解

    概念整合理论对搭桥照应的解释效力研究

    贺小聃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搭桥照应的句法形式进行重新分类,并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阐释了搭桥照应的语义关系及其意义建构的运作机制.研究发现:1)搭桥照应的意义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回指语和间接先行成分这两个输入空间概念整合的过程;2)两个空间之间又通过关键关系构成跨空间的连接,从而映射到合成空间中,这种关键关系即表现为回指语与间接先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3)概念整合的构成性原则和支配原则阐释了搭桥照应意义建构的运作机制,这些原则相互作用,为搭桥照应的意义整合提供动力,并确保概念整合的成功实现.

    搭桥照应概念整合构成性原则支配原则

    列锦意合形式表征及概念化途径的认知规律考察

    邢秋红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活化石,其意合性明显、概念内涵丰富的特点展现了其认知的典型性.通过对名词列锦形式表征及复杂的概念化过程的考察,发现:名词列锦的形式高度意合,表现为选词的限制性、形式的隐显性、载义的超额性、表义的整合性;名词列锦的概念化主要通过意象生成、突显和隐略事物或事件概念框架中的元素实现,手段主要为转/隐喻;名词列锦的概念化主要基于事物名词的可引申性、事件的整体性、不同事件的对称性得以实现.

    名词列锦形式表征意合概念化转/隐喻

    禅韵、画影里的山水诗——加里·斯奈德元图像山水诗的美学意涵解读

    毕建程
    62-7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创作的一系列具有东方画韵的诗作以中国山水画为题材,并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是一种与中国山水画形神相似的"图像山水诗".本文试图以中西结合、古今并用的理论体系探讨斯奈德诗歌作品艺术形态的审美意义.首先借助西方文艺理论知觉现象学和后现代阅读理论来解释"图像"与"文本"如何在图像山水诗中有机和谐地并置;随后用中国哲学和古典山水美学理论来挖掘诗歌的思想内涵和品鉴艺术风格;最后通过画中、画上和画外三种艺术视角分析图像山水诗的欣赏层次.以此证明加里·斯奈德的诗歌作品是东西方思想和艺术融合的典范,体现出人类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极大的兼容性.

    加里·斯奈德图像山水诗:《山河无尽》美学意涵

    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的副文本叙事

    蔡志全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副文本叙事是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副文本充当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主要表现为预叙叙事、互文叙事、自传叙事和补充叙事.副文本叙事建构补充文本意义,揭示由作者、出版商、读者、评论家构成的多维关系.在洛奇的传记小说中,副文本叙事是作者展现文学生涯况味,与读者交流的重要方式.

    戴维·洛奇传记小说副文本叙事

    让-菲利普·图森小说《逃跑》中的城市空间书写

    凌燕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利时法语作家让-菲利普·图森是一位旅行爱好者,作品中处处透露着他个人的旅行体验,对城市空间的书写颇具研究价值.代表作《逃跑》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北京和上海的旅行经历,图森从主人公个人感悟出发,用电影化的手法捕捉城市景观,将后者与现代城市人的焦灼、绝望与孤独并置,揭开了现代城市的症结.本文从色彩与光影交织的城市空间、城市消费空间和城市流动空间三大城市意象探讨其城市书写的意义和价值.

    色彩光影消费空间流动空间

    古尔纳作品与西方经典文学的互文性

    曾静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裔诺奖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随处可见西方经典文学文本的嵌入、改写和隐喻,莎士比亚、荷马、席勒、海涅、赫尔曼·麦尔维尔等数不清的西方经典文学文本贯穿于古尔纳作品的血肉脉络.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仅是古尔纳作为英语教授的身份使然,更是一种表现后殖民世界文化生态的绝妙文学策略.古尔纳不认同完全不顾历史的、与西方文化割断的非洲民族主义,他追求一种正视西方文化给殖民地带来的影响,批判性地予以保留和融入的世界主义理想.通过与西方经典文本的互文实践,作家创造性地对西方文化的叙事传统进行了颠覆和改写,同时巧妙地完成了对西方经典文本的致敬和对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瓦解.

    古尔纳西方经典互文性改写

    翻译阐释中的跨文化对话效应

    葛桂录
    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