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丁烈云

季刊

2095-0985

xbcsb@mail.hust.edu.cn

027-87556774

430074

武汉珞瑜路1037号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城市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为主、同时兼顾城市科学相关领域的自然科学核心刊物。主要刊登具有独创性的工程应用新技术,特别要求所发论文具有创新性、学术性、科学性和简洁性。本刊一贯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工程应用服务的宗旨,热忱欢迎国内外作者向本刊惠赐高水平中英文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临边洞口坠落事故自动预警方法

    李建华陈宋春张可嘉郭红领...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危险源之一,临边洞口一直都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然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临边洞口数量众多,仅靠管理人员很难做到全方位的管控.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临边洞口坠落事故自动预警方法,协助管理者掌握现场信息,提前预防安全事故.首先,根据塔吊相机拍摄的视频信息,进行工人的识别与定位;然后,从图像数据中确定危险区域位置,并自动测算工人到危险区域的距离;最后,根据所设置的危险判别规则,分析工人所处的安全状态,并给出预警信息.该方法在新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项目中进行了应用,结果显示:距离测量误差能有效控制在6%以内,因此能有效判断工人的风险状态,辅助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高处坠落临边洞口安全预警

    柱端盖板型滑移摩擦节点分层装配钢框架滞回性能研究

    李成玉李杰吴东平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层装配式钢框架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快速装配性的新型结构形式.基于低损伤抗震概念,针对柱端盖板型滑移摩擦节点(CPSFJ)分层装配式钢框架的滞回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研究发现,通过在柱端设置CPSFJ,可以有效实现在大震作用下以滑移摩擦耗能代替结构构件的塑性损伤耗能,进而保护结构主体构件免受损伤.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在低周往复加载下,滞回曲线呈现出饱满的弓形,且骨架曲线表现为三段式平顶型,显示出良好的能量耗散能力和稳定的滞回性能.为解决梁端局部刚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梁端加劲肋布置改进方案,能显著改善梁端应力集中现象,降低塑性损伤的可能性.本研究为分层装配式钢框架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抗震耗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分层装配低损伤滑移摩擦节点柱端耗能滞回性能

    矩形顶管临近地铁施工地表变形特性

    龚建伍任浩杨泰华
    21-2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与开发,对于矩形顶管工程的应用愈加广泛,为探究临近地铁隧道情况下,矩形顶管近距离施工时地表的变形规律,依托顶管工程,利用MIDAS-GTS-NX软件进行顶管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了各施工参数数值的改变对地表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1)顶管顶进过程中,顶管机刀盘前方土体受挤压产生隆起变形,后方因地层损失以及出土卸荷而出现地表沉降,开挖面处地表隆起变形较大,地层扰动明显;(2)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掘进压力可以有效维持掌子面稳定,减小地表沉降,降低对周围建筑及临近地铁造成损害的风险;(3)增大注浆压力可以控制土体扰动,减小地表沉降,但本工程条件下,超过140 kPa会出现过度补偿作用,反而增加地表沉降;(4)摩阻力相对于掘进压力与注浆压力对地表变形的影响较小,但地表整体沉降反映出随摩阻力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矩形顶管地铁隧道数值模拟地表变形

    人群与交通振源下综合交通枢纽振动规律研究

    吴巧云项复佳李佳靖谢伟平...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武汉站为例,结合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综合交通枢纽结构在人群荷载与多重交通振源耦合作用下的振动特性,探究了候车层的最不利振源工况和振动敏感区,并进行了振动舒适度评价.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荷载作用,人群荷载与其它交通振源耦合作用下候车层楼板峰值加速度明显增大;随着振源数目增加,候车层楼板的峰值加速度增大,振动加速度频域段拓宽,振动衰减速度放缓,但人群荷载参与耦合会加速振动的衰减;耦合振源的振动加速度主频越接近,峰值加速度放大越明显;候车层振动敏感区为楼板跨中位置,最不利振源工况为人群荷载与高铁、地铁以及路面交通荷载耦合的情况;候车层满足计权加速度下的振动舒适度要求,但其振动超过四次方振动剂量值限值.本研究对交通枢纽结构的运营和振动控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综合交通枢纽现场实测数值模拟振动耦合舒适度评价人致振动

    公路隧道泡沫混凝土减震层减震效果评价

    刘继国崔庆龙柯小华张军...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泡沫混凝土材料因优良的抗震性能逐渐被推广应用于隧道减震层结构,本研究分析了强震作用下公路隧道泡沫混凝土减震层的减震机理.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化隧道结构模型,其中泡沫混凝土减震层采用可表征泡沫混凝土受压行为的可压缩泡沫本构模型,用于分析强震作用下隧道二次衬砌结构损伤.结果表明,隧道结构在水平向与竖向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比水平向荷载单独作用的情况严重,泡沫混凝土减震层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隧道结构受力状态,但可显著降低二次衬砌的内力幅值.其次对比了不同厚度泡沫混凝土减震层的减震效果得出,对于穿越高烈度地震区公路隧道,当采用厚度为0.4 m的泡沫混凝土减震层时,其在强震作用下减震效能最高.

    泡沫混凝土减震层公路隧道地震响应隧道损伤

    坡地基坑土方运输路线决策的证据推理方法

    徐亮张吉波魏道江张坤...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坡地施工条件下基坑土方运输方案进行优选,提出一种坡地基坑土方运输路线决策的证据推理方法.该方法从新建道路成本、土方运输效率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构建坡地基坑土方运输路线决策指标体系.根据各备选方案在不同指标上的评价值,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将各指标评价值视为支持方案决策结果的证据,运用证据推理算法得到各备选方案隶属于不同评价等级的可信度分布,以及各方案的综合效用值,据此进行最优方案的判别.案例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但信息不确定性及效用值的选取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决策结果.相对于传统的加权求和法,基于证据推理的方案决策不仅能为决策者提供各方案的综合效用值,同时,可将各方案隶属于不同等级的可信度分布情况呈现给决策者.

    土方工程运输路线方案决策证据推理坡地基坑

    基于图像矫正与特征融合的结构振动特性监测

    袁献泽
    49-5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机器视觉测量在实际监测环境中存在的相机标定难、测点追踪稳定性差等问题,建立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提出一种以归一化正交投影模型简化相机成像模型的简化标定方法,以多点局部标定代替整体标定,降低标定难度;提出一种基于图像矫正与特征融合的特征点匹配方法,先对测点进行变形矫正,然后采用梯度信息和位置信息加权平均值作为特征点匹配依据,提高特征点匹配精度.通过一个3层框架振动试验验证方法的精度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机器视觉方法所提取的位移和识别的模态参数与真实值基本吻合,且该方法在不同拍摄角度下仍然具有较高精度和稳定性.该方法在超高层建筑、长大跨桥梁等远距离动态位移监测及模态参数提取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动态响应机器视觉简化标定特征融合特征点匹配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应对:心理资本与安全动机对建筑工人前摄危险感知行为的双重差异影响

    韩豫张梦月张帅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建筑工人危险感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聚焦前摄危险感知行为.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探索心理资本与安全动机对建筑工人危险感知行为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变革性的双重差异影响,并考虑安全动机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相较于安全动机,心理资本对危险感知行为主动性、前瞻性和变革性的正向影响更强;在危险感知行为的主动性、变革性方面,韧性和自主安全动机的影响最强,且韧性影响作用更大;在危险感知行为的前瞻性方面,希望和受控安全动机影响最强,且希望影响作用更大;自主、受控安全动机在心理资本对前摄危险感知行为的细化影响中起有限调节作用.研究将前摄行为拓展到施工安全领域并聚焦危险感知情境,结果可为有效促进建筑工人危险感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提供科学建议,以有效预防安全事故.

    施工安全建筑工人危险感知前摄行为心理资本安全动机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TOPSIS模型的建筑企业绿色转型评价研究

    陈群谢梦宇陈哲
    64-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业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明晰建筑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水平状况对于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建筑企业绿色转型内涵的基础上,从绿色投入、产出、管理、创新、形象以及战略规划等六个维度构建建筑企业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博弈论组合赋权与TOPSIS评价模型对建筑企业绿色转型水平进行排序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建筑上市企业绿色转型效果不显著;企业间绿色意识不统一,绿色转化与创新能力不足;各细分行业间转型差异化明显;区域间发展不协调,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基于此,从企业、行业和区域层面分别提出促进建筑企业绿色转型的建议,为建筑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建筑企业绿色转型评价体系评价模型

    我国绿色建筑的BIM技术应用研究综述:从局部性应用到全生命周期发展

    张苏娟张小龙杨雨苗郑赛那...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基于2900篇期刊文章,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分析了我国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文献计量分析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构建关键词及关键词聚类的知识图谱,从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三方面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建筑的BIM技术应用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19年开始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已有的研究多关注绿色建筑某一阶段的BIM技术应用,未来可进一步探究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BIM技术的集成应用.

    BIM技术CiteSpace绿色建筑可持续性低碳建筑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