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软实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季刊

文化软实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化建构

    刘建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具有多样性与统一性、结构性与层次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全面性与重点性、逻辑性与叙事性的辩证特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有依次递进的四种方式:单项列举式、简单序列式、板块架构式、体系建构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构成包括:一是心理情感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态培育、爱人爱家教育、爱党爱国教育、艺术审美教育;二是思想观念教育,包括世界观教育、历史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信仰观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安全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三是精神品格教育,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四是行为规范教育,包括道德规范教育、纪律规范教育、职业规范教育、法律规范教育、处世规范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心理情感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精神品格教育行为规范教育

    确立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地位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李燕徐进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汇、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确立习近平外交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并不断创新,形成了科学完备、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对外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示了强大的实践伟力.习近平外交思想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并履行国际责任,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新胜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引领.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对外工作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维度探析

    吴明永孙博杰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引领世界文明走向兴盛的必要条件.面对精神追求、精神消费和精神享受等方面的文化困境,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合理生产分配文化产品以及提高文化享受质量尤为重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逻辑

    儒家文化中的秩序观及其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丁胜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开辟了政治尚贤的先河,无论是以价值共识为引领的"五天伦",以既定社会关系为依规的"五人伦",还是以集体行动为标靶的"五常"理念,都指向个人的品德修为、他者的道德劝善以及群体的价值共识,意在以德治为基础型构一个自发秩序基础上的善治社会.儒家秩序观数千年来深刻影响中国的乡村治理实践,伦理思想为乡村的人际关系规范提供了理论根源,德治制度化使乡规民约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价值共识孕育乡土精神并融入国家价值体系,贤能治理则为乡村整体秩序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儒家以德治为中心的秩序观,使乡村治理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有传承性、增长性和开放性,不仅是乡村社会资本存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公序良俗的重要根脉.

    儒家思想德治乡村治理自发秩序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提出、内涵与当代阐释

    米华全张洪林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人民主体"究竟何以出场,是认识这一思想的关键前提."人民"蕴含质与量两个层面的深刻内涵,"主体"是人民在社会中发挥的主动性,两者共同构成"人民主体"概念的基础,并延伸为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三大内涵.进入新时代,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为理论根基,发展出"人民至上"的中国化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表现为遵循人民共治的基本原则、激发人民共创的强劲动力、实现人民共享的发展目标,科学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时代之问.

    人民主体人民至上唯物史观

    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的学理思考

    杨志超余航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在适应全媒体传播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这就对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能力是由网络社会话语主导能力、主流媒体系统变革能力、多元主体协同整合能力、舆情风险应对处置能力构成的综合性能力体系.当前,随着传播结构变革和媒体融合步伐加快,全媒体时代悄然到来,网络意识形态生产、传播和管理的风险随之产生新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传播体系和传播模式的变革,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面临挑战,为此,需要做好网络信息供给侧改革、系统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调动多元主体的治理主动、发挥体制机制的防范功能,以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综合能力.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全媒体时代治理能力

    融媒体语境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探析

    鞠方欧漾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融媒体语境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养、职业能力素养、道德品格素养、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五个方面,持续推进融媒体发展对增强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科学性、拓展培育途径多样性和提升培育平台系统性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需从提高辅导员融媒体认知与实操能力、优化培育环境及完善体制机制三个方面着手,积极探寻融媒体语境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融媒体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

    儒家思想精髓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性研究

    金小燕张依铭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儒家思想精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在理论特质上,二者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其契合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在理论定位上,"契合"是"第二个结合"重要论断的理论基础和条件.儒家思想精髓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点主要体现在理想社会形态、价值追求、社会主体与道德范式四个方面.厘清"儒家思想精髓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这一论断的理论逻辑与基本内涵,深刻把握这一观点的内在意蕴和价值,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儒家思想现代性转型、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精髓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两个结合"

    网络空间中英雄模范污名化的成因解析与视角转换

    吕焰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网络空间中英雄模范频繁遭遇污名化问题,这不仅破坏了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也严重侵害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污名化的成因而言,学界当前大致存在经济逐利、意识形态斗争与网络空间特性三类特定视角.但其视角局限在于:经济逐利视角无法解释英雄模范污名化中的"非逐利"动机;政治斗争视角虽然能透视到"非逐利"动机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但在应对策略上却囿于一种"头疼医头"的功能性思路;而网络空间特性的内部视角则认为自身扁平化结构所内蕴的解构倾向无可避免.为更好地分析和解决英雄模范污名化问题,本文提出应从单因素视角转向系统性的成因分析,并借助"公地悲剧"这一视角,尝试为网络空间中英雄模范污名化问题找出一条现实解决的新路向.

    网络空间英雄模范污名化公地悲剧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民居住记忆场所变迁研究——以泛湘西北地区60个样本村为考察对象

    张立群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泛湘西北地区乡民居住记忆场所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物态化和非物态化乡民居住记忆场所变迁趋向突出,导致乡民家庭记忆、乡村社会集体记忆的边界发生位移,乡村居住文化记忆面临解构的风险和重构的重大机遇.因此,必须在保护与传承中活化创新乡民居住记忆场所,形塑乡民家庭记忆和乡村社会集体记忆,构建乡村居住文化记忆新形态,以赓续过去、现在与未来关照下的乡土情感,使传统与现代有机链接,延续"乡愁",建构连续不断的乡村记忆谱系,构筑乡村群体认同,推进乡村记忆共同体建设.

    居住记忆场所乡村记忆乡民家庭记忆乡村社会集体记忆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