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孙义良

月刊

1000-520X

WTXB@chinajournal.net.cn

027-87192147

430079

武汉洪山区珞喻路461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体育学术期刊,三次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1959年创刊,是我国最早的体育学术期刊之一。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以突出学术性、实用性为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蓄,积极反映体育科学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的立场审思与重构

    吴坚盘劲呈丁雅坤黄强...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我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发展内在逻辑为依据,运用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的立场进行审视与重构。研究认为,我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的建立源于对体育学科的认识,是从学科借鉴、学部组建、范式引入等理路的"洋土之争"不断走向"科学与民主""现代与规范"的思想历程。由体育学术思想复归到现代话语审视,面对中西方体育学术话语鸿沟、话语逆差、学术与现实的矛盾、体育国际关系以及体育思想本体论缺位等困境,重构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理论基础,提出了增强"体育强国建设"学术集体观,以"思想内涵""思想战略""学术共同体"丰富话语内容,全面形成体育强国学术话语权竞争、综合影响及话语引领的未来发展新格局,对培育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下的体育学术国际话语体系及其理论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体育强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立场审思理论重构

    扎根理论在体育学研究中的适配议题及理论基础

    林志义康益豪杨海晨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内体育领域对扎根理论的运用存在静态与去情境化错用、方法与研究议题的适配性阐述不充分以及各流派分歧理解不足等议题错配问题。为澄清造成这些问题的方法论遮蔽,通过回顾扎根理论的方法论成果以及体育领域的经验研究,提出:在将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之前,研究者需转变研究观念与方法内部的理论基础及其适用范围保持一致,理解支撑扎根理论的建构主义、解释主义观点,明晰其符号互动与实用主义取向,并将之运用于情境化、互动化的体育议题。除此之外,研究者若要正确应用扎根理论,还需在了解其共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各流派背后方法论差异。由此,研究者方可由内而外地从流派共性与差异层面,理解扎根理论在体育领域的适用议题。

    扎根理论体育学适用范围共性与差异适配议题

    失序与共治:体育突发事件网络暴力生成路径与协同防控——基于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的实证研究

    卢兴刘鹏宇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渐陡增的体育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冲击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社会凝聚力,阻碍了体育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危害我国体育环境健康发展的"附骨之疽"。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把握体育网络暴力的显性要素与隐性路径对于营造健康积极的体育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选取2018-2023年50例典型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案例,以价值累加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解析出12种体育网络舆情升格为体育网络暴力的演化路径。并基于研究结果从体育网络暴力传播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并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维度探讨体育网络暴力的协同防控机制。

    网络暴力体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协同防控

    积极福利视域下我国退役运动员转型保障政策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崔佳琦王文龙杨泽森张守伟...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役运动员转型保障政策是促进退役运动员顺利转型的关键,政策的完善与创新则是推动退役运动员高质量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实地调研的方法,引入积极福利理论为视角,剖析了我国退役运动员传统转型保障政策的困境,提出了退役运动员转型保障政策的创新路径。研究认为,积极福利视域下我国退役运动员转型保障政策应以发展型和普惠型政策为目标、以多元主体分担协作为实施机制、以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为重点、以权利和责任统一为基本要求。目前,我国退役运动员转型保障政策存在政策的灵活性不足,对底层运动员关注度有待提升;多元福利供给主体协同程度不高,价值共创效力发挥不足;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足,社会资本水平重视不够;退役运动员及企业权利和责任不对等,出现福利依赖现象等问题。提出以下创新路径: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构建"适度普惠+精准特惠"的转型保障政策;充分调动多元福利主体,构建多主体协同的退役运动员社会支持网络;多维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退役运动员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重设政策优惠标准,构建运动员权利与责任对应的机制。

    退役运动员转型保障政策积极福利体教融合竞技体育政策创新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基于YouTube热门视频的实证分析

    李乾丙王相飞周榕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定性比较与回归分析法,对YouTube平台中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热门视频传播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内容、信息来源特征因素与传播效果存在显著相关性,并构成三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组态路径,分别表现为:以系列短视频创作为主的内容支撑型、以过往内容二次创作为主的专业解读型、以迷影叙事为主的个人创作型路径。对应组态路径,建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应:丰富系列视频的叙事题材,注重传统体育元素与人物日常细节刻画;发挥官方叙事者专业优势,深入挖掘传统体育的价值理念;扩大迷影群体规模,优化个体叙事者关于传统武侠的戏仿创作。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组态分析

    反身性视域下电子竞技体育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与消解路径

    张维凯崔华孔振兴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反思、悖论和诠释学循环反身性三维理论的方法论指导,利用文献与逻辑分析方法,对电子竞技在体育化过程中价值追求的转变及其与体育的价值冲突进行辨识和讨论,发现电子竞技在体育化过程中,价值追求由客观外在性向主体内生性转变,并引发了其与体育之间的价值冲突,形成了"电竞不属于体育"的发展悖论。基于悖论,在明晰冲突的基础上,利用诠释学循环对电子竞技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并提出依据体育的结构与电子竞技的本质,对电子竞技要素进行创造性建构,以彰显体育特质,消解二者之间的价值冲突,促进电子竞技体育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电子竞技体育化反身性价值冲突消解路径

    体育电商直播女性观众的个人特征与居住环境对在线体育消费的综合影响

    黄颖孙淑慧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探索了体育电商直播中女性观众的个人特质与居住环境对其在线体育消费行为的综合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研究发现职位职级、收入水平、婚姻状况以及居住地的空气质量(具体为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对女性观众的在线消费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第一,身处高层职位、收入中等以及已婚的女性更倾向于在体育电商直播平台进行消费。这验证了社会阶层和生命周期背景对女性观众的在线体育消费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第二,当居住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时,女性观众在体育电商直播平台上的消费意愿会相应增加,这暗示着环境因素与个体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协同作用。第三,粉丝身份进一步推动了女性观众的在线体育消费行为。这表明,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粉丝身份及其背后的心理需求与行为模式。这些发现不仅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启示,还为体育电商直播平台制定个性化推广策略、提供精准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体育电商直播女性个人特征居住环境在线体育消费

    内丹哲学:武当武术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与转向

    曾帅王圣焘雷学会罗卫民...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流派,其当代发展却颇为坎坷。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脚步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武当武术文化研究,尤其对本体研究的深入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回溯了近40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成果和立场,发现已形成了"起源—文化—发展"的学术脉络。在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内丹哲学以"道"为本根的境界观和由"道"衍生的小宇宙运转模式,并进一步指出内丹哲学在武当武术对外表达中的核心意义和目前研究中的浅尝辄止。武当武术文化中真正能够浸润人心的是内丹哲学及其透射出的中华优秀古典文化,应将内丹哲学视为今后武当武术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作为真正实现超越"末技"的研究转向。

    武当武术文化本体研究内丹哲学

    运动员过往成绩和个人品德对大学生体育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祝大鹏周雯
    66-7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道德判断对个体的体育道德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使用《体育道德与非体育道德行为判断问卷》调查了 909名大学生(男生=520人,女生=389人,平均年龄=19。76±2。92岁)。检验了大学生对体育道德行为和非体育道德行为在道德判断和奖惩判断的差异,以及运动员过往成绩和个人品德对大学生体育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1)运动员的过往成绩和个人品德对大学生的体育道德判断和奖惩判断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在对具体行为的影响性质上存在差异;(2)运动员过往成绩和个人品德在影响大学生体育道德判断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削弱了两者的独立影响效应。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发挥道德情绪的积极作用,排除干扰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引导大学生在道德判断中坚持道德原则。

    体育道德判断道德行为过往成绩个人品德

    24 h活动行为与4~6岁儿童执行功能:基于具身认知的成分等时替代分析

    尹龙李芳杨宗宇孙明云...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利用成分数据分析法综合探究24 h活动行为(24-hour Move-ment Behavior)与儿童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活动成分在等时替代后对EF的影响。方法:103名4~6岁儿童(女童50名,男童53名)通过ActiGraph wGT3-BT加速度计和主观睡眠报告测量24 h活动行为,利用E-prime3编制的执行功能任务范式评估其EF,统计分析过程均由RStudio软件完成。结果:(1)儿童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而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ur,SB)时间偏长,MV-PA与低强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有转换可能性,但MVPA时间整体较为稳定;(2)24 h活动行为与执行功能相关,MVPA、睡眠(Sleep Period,SP)与执行功能呈正相关,静态行为与执行功能呈负相关,LPA与执行功能无显著关系;(3)当MVPA等时替代静态行为、LPA可显著提升执行功能,替代LPA效益最高,反之,若MVPA被静态行为、LPA替代,执行功能快速下降。结论:本研究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明确指出,24 h活动行为,特别是MVPA和睡眠,在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议在儿童教育实践和家庭教育中全面和系统地考虑活动行为,特别是优化MVPA和确保充足的睡眠,以有效提升儿童的执行功能。研究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还进一步强化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应用。

    学前儿童24h活动行为成分数据等时替代执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