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提琴音乐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传承与演变

    陈陆擎
    17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提琴是一种重要的西洋古典乐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本文探讨了小提琴音乐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传承与演变,重点分析了它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小提琴音乐在各地的代表人物、演奏流派和重要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乐器在全球的影响力。同时,小提琴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呈现出融合与创新的特点。本文展望了小提琴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应继续推动其多元化发展,并促进世界音乐文化交流。

    小提琴音乐地域文化传承演变文化融合音乐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

    武轩
    17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面临着独特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音乐的传播渠道,使其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和广泛。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现状,探讨了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内容同质化、专业人才短缺、市场导向冲突以及受众分散等问题。文章强调,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促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以推动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力。

    民族音乐文化新媒体时代传播策略文化传承

    区域文化视角下的江南音乐文化品牌延伸及品牌传播策略研究

    石春轩子
    180-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音乐文化存在内容创作品牌特征化模糊、文化旅游品牌共通性不足、文化节赛事活动品牌集中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实施产品延伸、市场延伸、联合延伸、数字化延伸等品牌延伸策略,以及开展叙事传播、广告传播、社交媒体传播、事件营销传播等品牌传播策略,将完善江南音乐文化品牌在内容创作、文化旅游、节赛事活动面临的不足,提升其品牌核心价值和竞争力。

    江南音乐文化品牌品牌延伸品牌传播

    基于ELAN的演讲语篇多模态互动分析——以一则《与世界说》演讲为例

    蔡雨薇刘兵
    184-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多模态语篇分析已经逐渐从静态语篇转向动态语篇。演讲语篇作为典型的动态语篇,却少有文献针对其多模态资源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使用多模态分析软件ELAN,结合多模态互动分析理论和多模态互动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对一则《与世界说》演讲进行多模态互动分析。分析发现,演讲的语境特征决定了其多模态资源的呈现;演讲的各部分有不同的模态分布与组合;各模态共同构建意义,提升互动效果。本研究为拓宽演讲语篇的研究视角,启发演讲者在演讲中合理安排模态资源提供参考。

    ELAN演讲多模态互动分析

    基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

    葛李勤龙垠锡
    18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对《国际中文教育水平等级标准》中所收录的340个成语的语法功能进行统计分析,将其功能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分为7类:谓语性成语、定语性成语、状语性成语、宾语性成语、补语性成语、主语性成语和插入性成语,详细分析各类成语的搭配特点,以期为对外成语教学提供参考。

    成语语法功能等级标准

    清朝康雍乾时期御窑瓷器的审美与文化意涵

    包秀慧
    19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康雍乾时期御窑瓷器的生产水平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景德镇御窑厂为清朝康雍乾三代宫廷提供了形制和功能多样的御窑瓷器。本文介绍了康雍乾时期御窑瓷器的生产技艺,分析了康雍乾时期御窑瓷器生产制度、种类及文化内涵,并从清宫瓷胎画珐琅和瓷胎洋彩、康雍乾御窑瓷器与同时期中国外销瓷艺术风格的互鉴、乾隆帝回赠马戛尔尼使团英国王礼品中的瓷器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全球化维度中的中西瓷器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清朝康雍乾时期御窑瓷器的审美与文化意涵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康雍乾御窑瓷器审美文化意涵

    瓷器作为媒介:明清时期中欧交往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魏依凡
    20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明清时期,中国瓷器作为一种商品、一种文化符号,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贸易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研究发现,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之后,欧洲权贵通过镶嵌、加彩等方式对中国瓷器进行了"赋权"与"改造",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选择性吸收与理解;欧洲定制瓷器带来了欧洲文化的"东传":纹章瓷实现了欧洲元素与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广彩瓷与粉彩瓷体现了中欧文化元素的叠加与融合;中国制瓷技术在欧洲的解密、中国元素图案创作、"青花"的概念化及广泛运用、"洛可可"艺术形式的形成,均体现了中国文化开始真正在欧洲"落地生根"。中欧瓷器交往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中西思想、文化、观念的碰撞、交流与互动。

    中国陶瓷跨文化传播明清时期

    浅析青白瓷五代至元的审美选择缘由

    毛方驰林良娥
    20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青白瓷鲜有古文献支撑,它一直以来经久不衰的审美议题,在于青白瓷作为审美客体,能够通过审美主体产生的相关背景资料进行互证,使青白瓷在工艺与审美的问题上保持在合理的考证范围内。青白瓷在五代、北宋、南宋和元代四个时期呈现的四种略有不同的差异性同时表现在审美与工艺的问题上。然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众说纷纭。因此,本文旨在从审美与工艺角度对一些主流观点进一步探讨。以溯源五代青白瓷为基础,分析两宋至元青白瓷的特征演变。通过工艺与原料组成变化的原因,结合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文因素,管窥五代至元青白瓷演变的审美选择缘由。

    青白瓷审美选择

    《弗洛多德年代记》文献学初探

    王晨旭
    21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洛多德年代记》是10世纪西法兰克王国唯一一部存世的年代记,它详细记载了西法兰克王国向法兰西王国过渡的早期演进过程。因此,这部文献无论对于中国学术界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整体认知方面,还是对法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与研究都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本文仅就此略呈管见,以期对此文献研究有所裨益。

    西法兰克《弗洛多德年代记》抄本

    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影响述略

    陈亚平
    215-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蜀文化对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歌创作风格具有深远影响。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特别是道教文化,培养了李白不屈不挠、豪放奔放的个性。李白早年在蜀地的生活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李白的诗歌风格从早期的柔和流畅到后期的沉稳悲怆,展现了其艺术特征的多样性和创造力。巴蜀文化的雄险地貌、瑰奇景观、文化交汇和宗教文化,都在李白的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情感力量。

    巴蜀文化李白诗歌创作风格